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聚力成势

2023-03-27 09:17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发展】

宁夏:以“拼”的姿态,只争朝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聚力成势

光明日报记者王建宏 张文攀

春风拂过宁夏引黄灌区的松软土地,春小麦正积蓄能量破土而出。近日,在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高闸镇高闸村田间,灌水员尹国胜一大早就开始巡检渠道,迎接即将到来的春灌。在一处斗渠闸门前,尹国胜小心翼翼地摆弄着新安装的设备:“可别小看这个一体化控制闸门,一亩地淌多少水、啥时间淌,它门儿清,可比人工估摸准多了。”

这是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一个细节——珍惜黄河、呵护黄河,从一滴水做起。

2020年6月,宁夏被赋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职责使命。几年来,宁夏在先行区建设中积能蓄力,高质量发展破题起势:2022年上半年,宁夏经济增速位居全国第一,全年增速全国第六;投资、规上工业、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等多项指标增速进入全国前列;脱贫人口收入增幅居中西部地区首位……

2023年开年,宁夏以“拼”的姿态,只争朝夕,“掐着表、读着秒”,奔跑在“大抓发展、抓大发展、抓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奋进在充满希望的春天里。

宁夏:以“拼”的姿态,只争朝夕

宁夏西海固六盘山区的层叠梯田既种庄稼,又“种风景”。资料图片

1.“六权”改革推动发展更绿色、资源更优化

古渠一滴水,可润万物生。在宁夏北部引黄灌区,十几条古渠仍滋养着塞上江南。如今,古老的灌溉方式已悄然发生变化。“以前灌水全凭经验,大水漫灌。自从上了计量和喷灌设备,一亩地该多少方就是多少方,多一滴都不放,特别精准。”吴忠市利通区高闸镇民鑫农业灌溉服务合作社理事长梅南薇告诉记者,从2020年开始,全镇灌溉实际用水不断下降,节余水还通过平台交易,卖给了农业科技公司。

宁夏:以“拼”的姿态,只争朝夕

工作人员在宁夏西吉县恒丰马铃薯种薯脱毒繁育中心查看种薯繁育情况。新华社发

这是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先行先试改革以来的新变化。2021年,宁夏率先在黄河流域开展“四水四定”,深入推进用水权改革,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持续提高水资源效能。目前,全区80%工业园区完成规划水资源论证,2020年以来共压减水稻等高耗水作物近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达到523万亩,淘汰落后产能720万吨,27家火电企业用水效率全部达到国家定额标准。

人水关系的重塑,是宁夏推进重大改革任务、加快先行区建设的一个切面。近年来,宁夏在先行区建设大局下,不断探索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山林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六权”改革,做好“加减法”、做活“乘除法”,用水权改革突出水安全,建设“四水四定”先行区;土地权改革坚守耕地红线,建设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示范区;用能权改革坚持能源安全战略,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排污权改革坚持总量控制,建设“清洁宁夏”;山林权改革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绿色宁夏”;碳排放权改革坚持“双碳”目标,建设“低碳宁夏”。

宁夏:以“拼”的姿态,只争朝夕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资料图片

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宁夏灵武市郝家桥镇狼皮子梁村,经过一冬,3000多亩林木开始“活动筋骨”。宁夏银湖农林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有告诉记者,从1999年开始,他在毛乌素沙漠边缘承包土地治沙造林,光生态林就种了3800多亩。然而,造林成本高、投入大,加上难以获得银行抵押贷款,探索发展林下经济一直不见效益。20多年的生态林长到现在不容易,放弃了觉得可惜,转让又没人接盘。

2022年,灵武市林权改革为郭有找到一条盘活林产的路子。“对交易价格低于建设投入、经营主体无力经营申请退出、入市交易未达成的林木资源,政府通过保护价兜底回购,帮我们经营主体卸下沉重包袱,活树变成了活钱,资源也变成资产了。”郭有说,林场确权后,他拿到了银行抵押贷款,去年底政府还以99.5万元的兜底价回购了361亩的生态林。

宁夏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李郁华告诉记者:“先行区建设以来,宁夏注重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求突破、促先行,紧紧扭住‘六权’改革精准发力,加快要素资源市场化改革,累计交易水量9098万立方米、金额3.37亿元,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5.52万亩,开展排污权交易168笔,山林权引入社会资本经营林地139.3万亩,用能权和碳排放权改革推动了绿色发展。”

2.“科技支宁”助力区域创新能力借梯登高

走进灵武市白土岗乡一家奶牛养殖场的犊牛岛,两个多月龄的克隆小牛犊机灵地将头伸到门栏前。“几天不见,又长大了,断奶后长得还不错!”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的博士研究生王炳科说。

奶产业是宁夏重点发展的“六特”产业之一,2022年奶牛存栏82万头、增长16.8%,连续四年增速全国第一。然而,本地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种业支撑能力较弱特别是奶牛品种主要靠国外引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提档升级。

借智创新,成为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一招。2021年,灵武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联合开展奶牛良种快速繁育技术研发实践,实现了国内首次采用体细胞克隆技术繁育出超级奶牛。“这项技术的应用,对于实现国内适应性和抗逆性良好的超级奶牛重生和扩群,形成超高产奶牛育种群体,为选育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良种母牛和后备种公牛提供了优质资源。”参与此次体细胞克隆项目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靳亚平说。

宁夏努力探索破解欠发达地区创新能力不足的瓶颈,获批全国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区,在农业、煤化工、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关键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在东部科技资源赋能下,宁夏“六新六优六特”产业“颜值”更高、“气质”更佳,“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的宁夏模式也在全国推广。

宁夏加大与高校院所合作,在特色产业发展上完成了枸杞全基因组测序,研发了一批高附加值功能产品;研制出奶牛口蹄疫疫苗和检测试剂盒,研发了智能饲喂管理、乳房炎快速检测等技术;成功发掘固原黄牛种质资源,研发牛肉加工保鲜技术11项、新产品13种和装备8台;构建了滩羊基因组变异“指纹图谱”,开发了盐池滩羊肉快速检测和滩羊营养调控技术。

“通过项目合作、联合研发、成果转化、共建平台、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方式柔性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不仅解决了本地行业和重点产业高层次创新人才短缺问题,还助力企业在行业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形成了一批单项冠军。”宁夏科技厅科技合作处处长张斌说。宁夏维尔铸造公司攻克数百个设计和制造工艺方面的技术难题,突破了中国标准动车组铝合金枕梁研制关键技术;银川威力传动为我国首台10MW海上风电机组研发制造核心零部件,提供了可完全替代进口产品的减速器……

据了解,东西部科技合作以来,宁夏引进创新团队62个,吸引9000多名科技人才参与宁夏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了“11个省市+13所高校”的合作格局,带动各类创新主体超过700家,推动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生态风生水起。

3.简政放权推动营商环境提质升级

“从拿地到动工不超过15天,周期比原来缩短了89%,而且是多证联办,两个工作日就给我们核发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为项目开工赢得不少时间。”近日,在银川市民大厅,一家企业负责项目报批的经理刘育磊说,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极简和服务提速,让企业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我们全面梳理‘放管服’改革领域的宁夏之先、落地之难、企业之问,向先进对标取经的同时,紧密结合宁夏实际,起草并提请自治区政府出台政策性文件38件,确定配套改革措施360多项,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宁夏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连续5年稳居西北第一。”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政务服务改革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自治区本级依申请办理的行政权力事项由6264项压减为1930项,“瘦身”近70%,全区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累计压减70%以上;273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零材料”办理,120项实现“一证(照)通办”。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企业开办环节压缩83%,“一日办结”成为常态,新增市场主体连续3年增速超过6%;深化“证照分离”改革,135项涉企证照实现了电子化;在全国率先发布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操作指引规范,推行15类工程建设项目分类定制审批,提速30%以上。开发上线“跨省通办”专区、“黄河流域省会城市”等多个省际城市通办专区,破解了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多头跑”“折返跑”的历史难题。

宁夏亮明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的信心决心,出台了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1条”、市场主体梯度培育提质升级行动计划“24条”。

2月25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全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暨营商环境全方位提升推进大会,6000人线上线下参加会议,宣示将开展民营经济和营商环境三年提升行动,以自我革命精神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两办两减”项目审批机制,让企业办事像网络购物一样方便,使民营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在三年之内有实质性变化、标志性发展,努力使民营经济成为宁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主要增长极。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7日05版)


【责任编辑:于京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