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点亮一群山里娃的“足球梦”
秦巴山深处,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武关驿镇中心小学,即便是暑假,操场上的足球训练仍在继续。门口,是限速40公里/小时的县道;身后,是修建一新的高速公路。
过去10多年,一批批孩子走进学校,爱上足球,从泥巴地、水泥地一路踢到绿茵场上。踢足球,让他们收获了强健的体魄、快乐的童年、直面挫折的勇气,更有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因为足球,孩子们从“山路”驶入“高速”,进入人生新“赛道”。
除了武关驿镇的孩子们,在这个人口仅有4万多的小县城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踢球,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开设有足球课。这场漫长的“足球实验”背后,是陪伴、成长,更是一个县城通过体育产业筹谋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
从泥巴地里踢出来
因为操场面积有限,武关驿镇中心小学几乎把绿色的塑胶垫铺到了校门口。
一进学校,“以球健体、以球促智、以球育人”的标语醒目。每天放学后,一个小时的足球课雷打不动,校长张素春亲自教。个头小小的孩子们排成一列列,从基础动作学起。张素春先示范,然后盯着他们,反复纠正动作。
山里太阳烈,48岁的张素春瘦高,皮肤晒得黝黑,笑起来露出两颗虎牙。他的弟弟张素洋46岁,是留坝中学党委书记。留坝县的足球运动,应该说是由张素春和张素洋两兄弟带动起来的。
18岁那年,张素春从汉中师范学校毕业后回乡当老师,除了铺盖卷,他就带了3个足球。他喜欢踢球,觉得自由、带劲儿、无拘无束。
彼时,足球对于秦巴山区的孩子而言还是新鲜事物。张素春觉得,孩子们每天有使不完的劲儿,索性让他们踢球,一来锻炼身体,二来磨练意志。
一到暑假,彼时在中学任教的张素洋也会组织孩子们沿山路徒步几十公里,甚至夜晚一起数星星。
“那时候刚毕业,没有框架,没有束缚,就是单纯的快乐,跟孩子们一起疯玩儿。”两兄弟说。
2009年,张素春调到火烧店镇中心小学。学校操场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施工队一点点重新用土和石头垫起来的。晴天还好,一到下雨,操场就成了泥巴地,孩子们索性就在泥巴地里踢。一场球踢完,脚上、脸上都是泥巴,但乐此不疲。
2011年暑期,汉中市举办全市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尽管火烧店镇中心小学只有200多名学生,但却组建起男女两支队伍,每队16名队员。这些队员是张素春从各个年级挑选出来的,尽管队员们个头不高,但每一个人都拼劲十足。
留坝县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青少年足球队。
轮到队伍上场时,比赛场地已经被大雨浇得泥泞不堪。但在泥巴地里踢惯了足球的孩子们游刃有余,鞋踢掉了,没关系,那就光着脚踢……
张素春至今保留着那次赛后孩子们的合影。只见他们满身满脸都是泥巴,但每一个人都笑得灿烂。
后来,学校的泥巴地修成了水泥地,摔伤、挫伤成了孩子们的家常便饭。“看着让人心疼。时间长了,我们也总结经验,买了长袖的服装、膝盖套上护膝,袜子拉起来盖住小腿,让孩子们保护好自己。”张素春说。
孩子们的球技在提升,张素春也在想方设法提升自己的教练水平。除了外出学习,他还从朋友那里找来一个淘汰的笔记本电脑。他把电脑提到操场上,让孩子们照着视频里的动作一个个模仿。
兄弟俩的“私心”
比赛参加的多了,这支从泥巴地里踢出来的乡村足球队,成绩愈发亮眼了。
2014年,张素春领着孩子们去参加了陕西省的足球比赛,这也是留坝县第一次参加省级足球赛。
这群着装寒酸,连专业足球鞋长啥样都不知道的山里女娃,出人意料地过关斩将,杀进决赛。尽管最终落败西安队,但张素春虽败犹荣。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参加省级比赛,有的人紧张得都不知道往哪里跑。但他们每一个人都很拼,不惧怕任何对手,拼尽了全力,这就够了。”张素春说。
比赛也让张素春明白,要提高球技,不能闷头踢球,要让孩子们走出去经风雨见世面。
就这样,张素春几乎抓住一切机会把球队往外带。
一年寒假,为了参加一场在南京举办的友谊赛,因为正值春运期间,张素春和孩子们一路坎坷,抵达赛场已是凌晨四点。为了让孩子们能多睡一会儿,组委会不得已把比赛后延了两个小时。
这些年,孩子们累,张素春也累,那根弦儿总是绷得紧紧的。他们去贵州、青海、四川、辽宁等地比赛,为了能让孩子们安全出行,他总是和老师们在火车过道上一守就是一夜。
即便回到县城,当每一个孩子都回家打来报平安的电话,张素春才能长舒口气。
每次外出,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带孩子们去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当孩子们站在乌衣巷口背诵“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时,张素春觉得很满足。
2013年,张素洋带领孩子们坐了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去秦皇岛参加全国第一届阳光体育大会。比赛后,他自掏腰包,带着孩子们在海边玩耍,还点了一大桌海鲜,看着孩子们大快朵颐,张素洋心里非常满足。
“孩子们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他们出去的机会真的都不多。”张素洋调侃,“很多时候,真是负债踢球,但是心甘情愿。”
一场场比赛,一次次获奖,留坝县的足球氛围越来越浓厚。2014年秋季学期起,留坝中学开始在初一年级设立足球特色班,聘请了专业的足球教练。这些孩子,大多都是张素春带出来的,张素春又把他们交到弟弟手里,让他们进一步接受训练。
“要‘偏袒’女孩儿”
这些年,留坝县不但入选了全国青少年足球试点县,还在省内各级校园联赛上屡屡捧回奖杯;县中学女队亮相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15岁以下组总决赛,成为唯一闯进全国总决赛的县级中学队。
不仅如此,留坝县已为国少队、国青队输送了师晓敏、邹梦瑶、廖阳等多名队员;近300名学生获得国家一二级运动员称号;近百名学生通过足球被浙大、北师大、北体、同济大学等高校录取。
足球,已改变了一批山里孩子的命运。
杜青霞今年18岁,是同济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大一新生。在留坝县采访时,杜青霞已成为榜样,她的照片被贴在教室、操场。
杜青霞就是张素春选出来的。她10岁那年,一次张素春去江口镇小学选拔足球苗子,杜青霞和另外两名女生被选中。征得父母同意后,杜青霞转学到了距家40公里外的火烧店镇中心小学,开始住读训练的生活。
张素春又承担起“父亲”的角色。每周五下午,他会把杜青霞送到车站,给她往返需要的车钱。天气不好时,甚至雇辆车陪杜青霞回家,周日下午再把她接回学校。
“后来,孩子更多了,张老师依然一个个接,再一个个送。”杜青霞说。
两年训练,杜青霞成长迅速,先是入选省队,后来进入国家青年。去年,她还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考入同济大学。
“如果没有张老师的帮助,如果我不踢球,我的人生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杜青霞说。
“如果这些山里女孩没有考上高中、上不了大学,她们走出山区的概率就小很多,家里就会给她们找婆家,结婚、生子。”张素春说:“所以,我们更‘偏袒’女孩儿。”
去年夏天,几名女生返校,隔着学校大门,远远地就喊:“张老师,张老师……”
听着她们讲述自己的大学生活,看着她们蜕变得阳光自信。张素春说,“这就是多年坚持的意义。”
23岁的李嘉豪曾在火烧店小学跟着张素春踢球,如今已经从成都体育学院毕业,成了一名运动数据分析师。
“这么多年的足球训练让我们变得坚韧、果敢、乐观。”李嘉豪说,“正是球场上的一路狂奔,我们才把怯懦、胆小、害怕都丢掉了。”
“中国女足都来了!”
近年来,随着校园足球品牌打响,留坝县开始探索发展足球及配套产业。
距离县城约1个小时车程的留侯镇营盘村,海拔约1500米,6块训练球场和1块标准球场嵌在群山之间,球场旁还配套建有8栋公寓、2个餐厅,能满足五六百人的食宿需求。
营盘村党支部书记谢清春说,这些球场原本都是烂河滩,后来重新规划设计。目前,崭新的球场正迎来全国各地的球队,也改变着当地村庄甚至整个县城的产业格局。
营盘村村民廖保萍家离球场不远。自从球场建好,54岁的廖保萍和丈夫也顺势开办起农家乐。因为海拔高,这里盛夏也不过20多摄氏度,农家乐一家挨着一家,生意兴旺。
有一年,中国女足来这里集训,廖保萍一眼认出了女足主教练水庆霞。廖保萍说,“足球不但让我们增加了收入,还让我们见到了自己的偶像。”
村庄在变化,县城也在变化。靠着绿水青山,这些年,留坝开办了许多民宿,很多人和廖保萍一样在家乡吃起“旅游饭”。
营盘足球训练基地相继接待了中国女足、山东女足、上海女足等200多支球队集训,承办省、市赛事活动30多场次,累计接待球员和游客近4万人次。接连不断的足球赛事和体育活动正持续给当地引流、提升当地人气,也助力旅游业不断发展。
崭新的球场,吸引来更多的球队,也让孩子们有了更多与对手切磋的机会。“以前总要出去找机会,现在我们也会邀请外地的学校和球队来我们县上踢。”张素洋说。
尽管少了奔波的苦,但还有很多东西一直没有变。比如,张素洋蓝色的手提袋里总会装着各科试卷,孩子们在场上踢球,他就找地方做题、备课。孩子们比赛完,他会立刻带他们回学校,恢复正常的文化课学习。
“不能跛脚走路,也不能断了任何一条出路。如果孩子们愿意走足球这条路,那就拼足球;如果他们中途放弃,那就继续拼学习。”张素洋说。
武关驿镇中心小学,像多年前刚当老师时一样,张素春依然充满活力。操场上,他仍然动作灵敏,不知疲倦。
2019年,36岁的赵海来到这所小学担任副校长,和张素春搭伴。在张素春的“鼓动”下,今年初,赵海考下了足球教练证,还把自己的女儿从汉中市区接到自己任教的学校,让女儿开始学习踢球。“踢得好坏都无所谓,只希望她能从中获得力量。”赵海说。
“你还有什么梦想没有完成?”记者问。
“我还看好很多孩子,希望他们都能有出息。他们有出息,就是我的梦想。”张素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