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卓:在方寸屏幕中“建”高楼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人的故事>

陈卓:在方寸屏幕中“建”高楼

2023-11-20 09:03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通讯员 江海莉 梁慕仪

经过80分钟的理论测试和6小时的现场实操建模,第一次参加“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的陈卓一举斩获金奖。前不久,这项由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主办的国家级一类大赛,吸引超20000人参赛。

陈卓角逐的建筑信息模型(BIM)赛项涉及建筑、结构、机电、市政等工程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比赛前,他已将BIM理论题反复练习多遍。

今年26岁的陈卓,是一名年轻的工程师,也是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三局)雄安新区容西安置房及配套设施项目BIM负责人。

“我没有选择脱岗备赛,而是以工代训,在日常工作中磨炼建模能力。”陈卓说,这份荣誉是对他工作的肯定,并将激励他继续努力,为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贡献力量。

陈卓在雄安新区容西安置房及配套设施项目驻地开展工作。受访者供图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2020年10月起,陈卓参与中建三局承建的珠海横琴科学城(一期)项目建设,担任BIM负责人。这个建筑面积超115万平方米的建筑工程,是全国最大房建类EPC项目,面积大、工期紧,管理难度可见一斑。

“第一次作为项目BIM负责人,我压力很大。”陈卓说,“BIM具有协同性、可视性、模拟性等优势,我觉得用好这个工具,对超大型项目管理一定能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

为了实现BIM技术优势的最大化,陈卓进行实地查看,掌握施工现场的每一处细节,以便尽可能提升模型的精准性。同时,他十分注重项目团队合作,组织各部门及时面对面交流,知晓各自工作内容,群策群力,思考如何通过BIM技术优化传统施工。

在陈卓和项目团队的努力下,施工场地规划部署变得更高效。“应用BIM技术,结构施工阶段实际进度提前15天。”陈卓介绍,通过三维图纸审核,减少设计问题372处,完善了15份技术方案,有效提高施工可行性和安全性。

横琴科学城(一期)项目优质履约让陈卓信心倍增,也激励他在建筑施工领域探索BIM技术应用的更多可能性。

随后,陈卓被任命为另一项目BIM负责人,但这次的工作经历却不顺利。

“项目情况比较复杂,之前学的一些知识突然就派不上用场了。”陈卓说,是打退堂鼓还是啃“硬骨头”,他只能二选一。

陈卓选择留下来,为了尽快适应项目的工作环境,他开始反复研究项目的保密细则和要求。要让成千上万的管线、材料有序排列,就必须对细节进行精准把控。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个小错误,就可能影响整个工程项目。”陈卓说,在一次场地模型合模后,他发现项目设计的坡道与深基坑内的支护桩存在碰撞可能,于是他马上进行沟通并妥善解决,“BIM的优势在施工中就凸显出来了”。

“必须思考新办法解决问题”

2017年时,陈卓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因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BIM技术,他发现BIM与自己所学的土木专业紧密相关,便对其产生浓厚兴趣。

随后,陈卓和同学一起创立了学校的BIM协会,并担任协会会长。

“我想组建一个让喜欢BIM的同学都能一起交流的平台。”陈卓带领协会会员,先后参加全国高等院校学生“斯维尔杯”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等,获得了多项荣誉。

同时,为了积累更多BIM实践经验,陈卓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主动参与多个项目实习。正是这份热爱支撑陈卓在BIM技术路上不断精进。

2023年,陈卓主动请缨担任中建三局雄安新区容西安置房项目BIM负责人。作为雄安新区的重大民生工程,该项目建设标准高、关注度高。不仅如此,陈卓负责的BIM部门还需配合政府部门搭建数字孪生系统。这对陈卓来说,又是一次挑战。“我喜欢学习与挑战,这个过程让我不断变强。”他说。

经过学习、研究,陈卓发现新BIM平台的建模要求与以往有很大出入,如果沿用以往经验会导致效率降低。

“必须思考新办法解决问题。在一条条比对雄安BIM标准和平台规则后,我慢慢探索编写了Dynamo程序。”陈卓运用了一套新方法,该程序实现了自动计算并修正参数的功能,有效保障了项目建模的高速度和高质量。

如今,捧回金奖的陈卓回到工作岗位上,继续参与BIM相关的课题研究。

“作为新时代青年和建筑从业者,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BIM专家,为建筑行业迈向数字化、实现转型升级贡献光和热。”陈卓说。

【责任编辑:孙晓彤】
无障碍
返回顶部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