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坚守一线的“寻宝人”
原标题:40年坚守一线的“寻宝人”(主题)
——记安徽省勘查技术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兰学毅(副题)
安徽日报记者 夏胜为
人物名片
兰学毅,安徽省勘查技术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地球物理勘探工作逾40年,曾荣获自然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成果一等奖等。今年6月,获评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
人物寄语
地质事业是我一生所爱。我将发挥余热,创新方法技术,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助力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
今年6月,中央文明办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62岁的兰学毅名列其中。榜单给出的评语是“地质勘查专家40年坚守一线,孜孜不倦钻研物探技术”。
自然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成果一等奖、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优秀共产党员”……在同事看来,兰学毅获得的各种奖项荣誉实至名归。但他却经常调侃自己:“我什么也不会,只能干干专业上的活。”
其实,这正是兰学毅的人生追求,1982年从原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后分配到现单位,40年一直从事地球物理勘探工作,从青春年少到头发花白,怀揣一腔热爱,为国家探矿寻宝,不懈钻研创新,成为物探领域的知名专家。
地下“宝藏”,如何探测、哪里有、有多少?
兰学毅用“做CT”来形象地介绍他所从事的工作,“我们用重、磁、电、震、放射五大方法做物探,如同做CT和核磁共振,把‘皮肤、肌肉、血管、骨骼’看得一清二楚,反演地下的岩层结构,从而判断、分析矿产资源。”
给地球“做CT”,做起来并非易事。
如何在技术上不断突破,如何提高采集精度、处理能力和成像质量?兰学毅孜孜以求。他主持多个省部级项目,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有省部级科技成果5项,出版专著7部。
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重大专项实施过程中,兰学毅带领安徽物探专题组把“磁铁矿资源量估算”的方法原理,成功地应用于铜铅锌等其他与磁性有关矿产的资源量估算中,完成了方法的创新应用,随后又建立了岩浆型、沉积变质型等不同矿种、不同成因类型矿产资源量重磁预测方法,在国内独树一帜。
在“南陵—宣城矿集区三维综合地球物理探测”项目中,兰学毅带领团队在国内首次建立面积达7800平方千米、深度达3000米的“三维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在“安徽铜陵、庐枞矿集区深部三维矿产地质调查及关键技术应用”项目中,创新“目标地质体”重磁精细反演技术,让地下成像“抓”得更准、“看”得更清。
物探是“科技含量”高的工作,要依靠团队集智聚力。兰学毅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在“传帮带”中形成独到的工作方法。遇到重大技术难题时,组织讨论,让年轻人发表观点;在成果验收等工作中,让年轻人汇报工作,培养综合能力。
“他是一位严师,引导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反复锤炼中提升能力。”省勘查技术院综合研究室主任陶龙感慨。
“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省勘查技术院副院长何家国眼中,兰学毅40年扎根地质勘查一线,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质。
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副局长侯其标说,兰学毅同志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地质事业紧密相连,在平凡的岗位坚守奋斗,以敬业奉献铸就“凡者不凡”,以实际行动传承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为推动全省乃至全国地勘行业物探领域科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