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大国工匠”刘洪华
原标题:
“身边的大国工匠”刘洪华:匠心追梦,地质报国!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白晓 通讯员 张秀娟
近日,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全国委员会印发通报,推出100名“身边的大国工匠”,山东省地矿局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青岛地质勘查开发局)院长兼总工程师、自然资源部滨海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青岛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刘洪华荣登榜单。
“一位纯粹的、有情怀的、赤胆忠心的地质人!”“有魄力、想干事、能担当的同志”“时刻把单位发展的事和职工的事放在心上”……同事眼中的刘洪华坚毅刻苦、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从业以来,刘洪华扎根一线,心怀强国之梦,砥砺强国之志,在地质报国之路上永不止步!
牢记使命,做发展“领头雁”
青岛是个滨海城市,矿产资源匮乏,作为一个传统的地勘单位,如何带领大家走出发展的瓶颈?自2017年10月担任青岛地质院院长以来,刘洪华一直在不停地思考:“青岛地质院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哪里?拿什么来激发发展动力?怎样才能把青岛地质院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和幸福美满的家园?”
针对这些事关单位长远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问题,刘洪华带领班子成员顶层设计全院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幸福地质院”目标,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地矿文化体系、协同发展的四大产业体系、美美与共的融合发展体系、执行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基础牢固的核心能力体系、温暖幸福的民生保障体系等六大发展保障体系,大力实施“3333”规划,强产业、聚平台、兴科技、育人才,全院人均公益服务量走在全国前列,创建全局第一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博士人才引育数量位列全国地勘单位前列,多次荣获“干事创业好团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创新驱动事关高质量发展好坏,创新驱动需要平台更需要人才!在青岛地质院当时情况看来,申请国家高新技术单位、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怀着急需平台的执着和梦想,刘洪华却在很多人的质疑中以终为始,直面问题,攻坚克难,将这些不可能变为一个又一个现实。目前,青岛地质院拥有“自然资源部滨海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等7大科技创新平台,“山东省城市安全应急救援地质保障中心”等5大技术支撑平台,“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及教学实践实习基地”等7大科普教育平台。同时他大力建设人才生态,实施了“灯塔、活力、苗圃”三项人才培养计划和更高层次的“大师计划”“学者行动”人才培养方案,搭建青岛地质院的人才塔,培养地质领域专家型人才,取得显著成效。
据悉,目前,青岛地质院有职工206人,其中博士、博士后20人(含在读博士6人),正高级工程师及相当职务21人,副高级工程师及相当职务70人,各类注册师97人。近年来,荣获“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高层次人才称号16项。
正是“科创平台+人才建设”的集聚效应,青岛地质院已经成为一支名副其实的科创型地勘队伍。近5年,青岛地质院获授省部级奖14项,厅局级奖125项;授权专利103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6项,国家发明专利33项;发表核心及以上论文105篇,其中SCI论文44篇;承担重点科研项目33项,其中国家重大专项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更多更大的科技创新项目和成果正在不断涌现。
勇挑重担,做有为“地质人”
胸怀国之大者,扛牢使命担当,刘洪华带领全院职工聚力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海洋强省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和全省工作大局。
他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带领单位累计实施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120余项,修复治理面积1420公顷。其中《青岛西海岸新区山体综合整治工程PPP项目》入选《中国矿业报》2018年地勘行业十件大事之一,2022年入编地质勘查行业高质量发展案例。
他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带领团队创新了“海-天-地”一体化调查技术模式,为维护“山水林田海岛湾”生态安全,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地质遗迹与地质文化村详细调查,申报成功全国首个“地质文化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基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他积极践行公益职能,带领专业技术人员走进学校、社区开展科普教育活动30余场次,并积极推进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经过努力,青岛地质院先后获批了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蒲公英科普教育基地、环境教育基地、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等9个科普教育基地。目前正在大力推进青岛市地质博物馆、地质主题公园、地质科技产业园建设,充分彰显了他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在笏山金矿救援中,他指挥党员突击队携精良装备星夜驰援,迅速打通生命救援通道Φ1000mm引孔,创造“地质铁军”速度,为省局和院争得荣誉。
匠心筑梦,做创新“排头兵”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刘洪华始终坚守创新理念,在为单位谋创新的同时,自己也不断创新精进。
在日常工作中,刘洪华非常重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在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国家专利、行业技术标准和国标省标图集编制、论文和专著编写等方面持续发力,荣获国家专利29项(其中第一发明人24项),省部级等成果奖励37项,主(参)编国标、省标图集8本,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13篇),主编专著4本。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作为第一发明人,刘洪华发明的“钢筋骨架滚焊机、钢筋骨架制作方法及方桩制作方法”专利,单位产值综合能耗下降23.2%,实现了减排降耗,对促进桩基础发展意义重大,荣获山东省发明专利奖。
又如,刘洪华完成的“重大岩土工程灾害物理监测预警参数与主动控制技术”科研课题,有力推动了我国岩土工程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治理论技术的进步,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有了这些科技成果,名誉纷至沓来!刘洪华本人先后荣获“山东省创新榜样”“山东省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建筑工程大师(勘察设计类)”“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第一批自然资源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岛拔尖人才”“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山东省卓越工程师”“山东省杰出工程师”“山东省地矿局科技领军人才”“山东省优秀地质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地矿局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地矿局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地矿局劳动模范”“山东省地矿局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30余项。荣誉的背后,是他不懈的努力和对科技创新的坚守。
追寻地质先辈足迹,激荡爱国情怀,扎根一线,心怀强国之梦,在科技创新道路上永不止步;不畏艰难困苦,勇攀高峰,在多个重要领域取得关键突破……刘洪华为地质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是当之无愧的行业标兵、创新榜样、大国工匠。
相关链接:
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是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下的指导我国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医药、国土资源系统工会工作的全国产业工会组织。2001年11月,在原中国煤矿地质工会、中国水利电力工会、中国石油化工医药工会基础上组建而成。2016年7月,更名为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系统内企事业单位约9.8万个,约有职工1800万,工会会员1750万,基层工会9.2万个。其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产业部委(局)、行业协会、地方产业工会、中央企业及部分地方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