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万亿之城”苏州,何以成为民营经济的热土?

2024-06-19 09:29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截至5月5日,26座万亿GDP城市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全部出炉,14地增速超过全国水平。其中,苏州一季度GDP达到5549.0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领跑26座“万亿之城”。

“最强地级市”强势回归背后,民营经济撑起了半边天:贡献了全市50%以上的经济总量、6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85%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90%以上的企业数量。

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


△在恒力(苏州)产业园内的高性能涤纶工业丝智能车间内,机械手臂将检验合格的丝饼放上丝车,转运至智能立体仓库。

2024年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苏州要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包括深入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新三年行动计划等。苏州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也明确,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扎实开展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打造国内领先的产业数字化发展高地。

深化智改数转网联,增强数字赋能“放大器”,数字化苏州“一键三连”。

“当前形势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是苏州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壮大的关键。”江苏民营经济统战研究协同创新基地负责人兼首席专家卢勇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据2023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苏州市2023年民营企业产值20689.1亿元,增长6.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6.7%;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9682.4亿元,增长17.3%,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9.5%。

“苏州当前共有83.14万户民营企业。”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苏州研究中心主任、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徐天舒告诉《中国报道》记者,苏州的民营企业基本上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上世纪80年代被邓小平同志赞为“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二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苏州作为外资高地所集聚的外资配套型民营企业;三是近10年来快速发展的科创型中小民营企业。

在形成规模效应、成就苏州耀眼经济总量的同时,民营企业也成为苏州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苏州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字转型成效明显,二是科技赋能激发出发展新动能。”苏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王蓓蕾说。

在卢勇看来,如今,苏州民营经济发展已经呈现出一个显著的“新”特点,就是创新要素的高度聚合,企业开始在依托平台创新、强化联盟创新、产业链协同创新等方面做文章,避免了创新方面的单打独斗。

“为适应创新发展大势,苏州民营企业的顶层规划设计以及公司架构都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只有这样才不会落伍。”苏州协同创新智能制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许伟娟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据许伟娟介绍,其公司于2017年在苏州市吴中区政府支持下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成立,专门从事工业互联、人工智能以及智能装备技术的新型工业化服务。在“智改数转网联”领域,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企业2200余家,连续3年获评苏州市优秀智改数转服务商。

苏州协同创新智能制造科技有限公司可谓苏州众多民营企业的一个缩影。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末,苏州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达13453家,同比增长16.7%,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85.6%;民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86家,占全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比重达96.3%。

“民营企业是创新发展重要的参与力量,但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其创新活动在产业链上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徐天舒认为,“已经做大做强的民营企业担当创新的主力军,中小型民营企业则可以专注核心业务,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的能力,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

营商环境没有“天花板”


△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在拉制蚕丝被。

优越的营商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也是苏州引以为豪的金字招牌。

参加了苏州今年“新年第一会”的徐天舒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细节,“新年第一会”上,坐在会场前三排的不是党政领导干部,而是当地的科创企业代表。细节可窥全貌:在苏州,企业永远是主角,占据着“C位”。

“无事不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这是苏州各级部门对待民营企业的态度,在这种工作环境下我们企业才能从一棵小草一步步成长为大树。”许伟娟对记者说,“我们必须努力把公司做好,创造更多利润和税收,只有这样才能回报政府的关怀。”

人才对企业存续和创新发展意义重大。“‘姑苏领军人才’等苏州人才支持政策帮我们把人才留在了苏州。”许伟娟介绍说,“依托香港科技大学等一批优质高校资源,截至目前公司持续引进高端硕博人才50余人,其中获评国家级人才2名、省双创人才2人、姑苏双创人才3人、东吴双创人才24人。”

卢勇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一直以来,苏州都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积极推动人才战略深入实施。在高端人才引进、留用等方面,苏州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地的工作体制机制。如较早布局C9院校在苏州建校区、建科研机构,各类聚焦产业发展的研究院所成为苏州与全国高校的“超级连接器”,人才、科技、项目等创新要素在校地之间形成“环流”。

“人才政策之外,在总面积约66000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的产业基地土地建设项目上,我们公司也顺利获批。”许伟娟告诉记者,此外,苏州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工作的通知》后,在苏州市工信局的支持指导下,公司被赋予承担“国家级创新发展工程项目——综合性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重任。

记者梳理发现,自2018年起,苏州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举措,包括《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打造良好创新生态行动方案》《关于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0—2023》等。尤其是在2022年,苏州在全省率先以立法的形式出台实施《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苏州未来的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支持,并以立法形式将每年的7月21日确定为“企业家日”。

此前发布的《苏州市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政策措施》,则从10个维度明确了重点工作,目的是要实现“营商环境‘优无止境,优上更优’,让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

王蓓蕾告诉记者,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苏州连续5年蝉联“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连续4年成为全省民营企业心目中的“最优营商环境设区市”,连续12年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见效


△苏州民营企业亨通集团是国内较早自主研发光棒的民企,在通信光网、智能电网、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深耕多年,近年来连接上下游产业链企业1400多家。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3年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后,今年2月,苏州发布《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近年来,苏州全面深化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工作实践,不断创新方法思路,创优营商环境,护航民营企业发展。此次《通知》共涵盖5个方面、20条举措,立足“集成性优、针对性强、感受度高”的原则,在做好与国家、省级政策对接落实的同时,深入结合苏州实际,汇总梳理全市各领域惠企助企政策,同时借鉴吸纳福建晋江、浙江温州、广东深圳等先进地方做法和经验,聚焦提信心、增活力、优服务、聚资源、广协同等多个维度,统筹谋划联动一体的助企惠企举措,扎实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增效、提质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做优做强。

“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徐天舒向记者表示,促进生产力迭代势在必行,在这方面,苏州的责任感、紧迫感不曾放松。

《通知》强调,要推动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加快集聚,鼓励科技成果向民营企业转移转化;以科创联盟等方式加快整合各类研究院、创新中心、实验室等资源,推动设施开放共享,增强科创体系整体效能;推进“科技枢纽”建设,依托“苏商通”作为总入口,为民营企业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科技信息服务。

在支持企业转型提升方面,《通知》指出聚焦“1030”产业体系建设,全面实施“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强链补链延链;全面推进民营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前沿领域。

“从既往实践看,政策容易出,但关键在落地。”卢勇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政策落地一直是痛点,关于民营经济政策落地不力的问题近年来备受诟病。“如果说此次苏州民营经济20条政策出台的工作量为5%,那么剩下的95%都应该用来促落实。”

“民营经济在苏州经济总量中占比较高,苏州也一直给予民营企业足够的重视。”徐天舒结合自己实际参与评估工作的体会指出,相信苏州会真切地把相关措施落实好,会定期回顾和评估相关措施的执行效果,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服务好民营企业,让它们能够扎根当地,为苏州经济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徐天舒同时指出,民营经济面广量大,如何在经济领域被平等对待,是广大民营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优化营商环境等政策怎样照顾到绝大多数企业,这是包括苏州在内的各地政府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方面,《通知》明确了一些指标性要求,如各级各类重大科技类项目由民营企业参与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60%;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对民营企业牵头建设类全国重点实验室,自获批建设之日起5年内给予每年最高4000万元、总额不超过2亿元的经费支持;对联合建设类全国重点实验室,自获批建设之日起5年内给予每年最高1000万元、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的经费支持。

据了解,为充分打通服务民营企业的互动沟通渠道,苏州市工商联在“苏州市总商会”微信公众号上专门开设了“企业心声收集”专栏,广泛征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倾听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在线联动各类惠企服务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大便利。

《中国报道》记者 陈珂

【责任编辑:吴闻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