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读懂中国>

鲁班工坊靠什么赢得“全球南方”的心

2024-08-20 08:59

来源:环球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南华早报》近日关注到中国正在与非洲及亚洲多国合作设立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鲁班工坊”,称其既“惠及当地,又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这不是境外媒体第一次关注鲁班工坊。《华盛顿邮报》也承认,其在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和南非采访了十几位鲁班工坊的教师、学生和校友,“对中国表示了惊人的感激”。鲁班工坊正在“全球南方”国家悄然走红,并赢得当地民众的心。

鲁班工坊的“零差评”不是偶然的,它不是中国凭空制造出来的一个项目,而是深植于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理念基础之上。《华盛顿邮报》举了印尼一家鲁班工坊的例子:在印尼东爪哇的波诺罗戈县,16岁的阿尔费尔道斯开始学习如何操作无人机,此前他并不知道无人机是什么。“华邮”称鲁班工坊迄今在这个县培训了大约3600名学生,约72%的学生在毕业后找到了工作。而这只是鲁班工坊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的一个缩影。

也正因为如此,鲁班工坊蓬勃发展的势头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从第一家鲁班工坊2016年3月海外揭牌到现在,这一中国职教品牌已遍布29个国家,开设了14大类57个专业,从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维修、土木工程、物联网管理到中医药、中餐烹饪等,累计参与学历教育的学生超万人,实施职业培训超过2.2万人次。比发展速度更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口碑,位于亚的斯亚贝巴的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已被非盟总部指定为整个非洲大陆的高质量技能培训中心;埃及负责技术教育的部长近日告诉媒体,他为埃及拥有两家鲁班工坊感到自豪。

一些西方媒体试图为鲁班工坊找到某种目的、尤其是“政治目的”,这毫无疑问是徒劳的。事实上,如果说中国真的有什么“目的”的话,那么这种目的也是光明正大的。“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鲁班工坊就是通过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的方式,将中国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和硬件条件与当地的人力资源结合起来,从人这一最基础的要素入手,改变以往对外援助片面强调资金和物资的惯性,真正提升人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因此,很多鲁班工坊的教师、学生和校友对中国的感激是发自肺腑的,越来越多的人从鲁班工坊学到谋生的技能。而伴随着当地人素质和技术的普遍提升,中企与当地长期合作的环境也随之不断完善。

回顾鲁班工坊的历程能很清晰地看到,它的出现和发展一直都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合作的产物,着眼于当地实际需要。《经济学人》注意到,鲁班工坊并不局限于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像英国、葡萄牙和印度都开设了或曾设有鲁班工坊。从在泰国开设第一家鲁班工坊教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汽车技术以及动车组检修等专业,到在英国开设第二家鲁班工坊教中餐烹饪,再到在葡萄牙教工业机器人、在哈萨克斯坦教绿色能源技术、在肯尼亚教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鲁班工坊的不同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根据当地对技能的不同需求而设立的。

中国对外合作项目的心态是开放的,鲁班工坊本身就是对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的借鉴。中国的对外合作项目总是突出“合作”二字,从不附加政治条件,从一开始就把自己摆在一个与合作方高度平等的位置上。鲁班工坊在全球很多地方受欢迎,有一个说法是这些地方选择与中国一起“为世界生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鲁班工坊为中国和世界打造了一个“可持续共赢”的模式。


【责任编辑:申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