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介绍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于学军回答记者提问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王贺胜回答记者提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余艳红回答记者提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回答记者提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图为发布会现场
健康报记者提问
封面新闻记者提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
图为发布会现场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继续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我们邀请到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先生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先生,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先生,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局局长余艳红女士。
现在,请雷海潮先生介绍情况。
2024-09-12 10:02:13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出席国新办举办的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疾控局主要负责同志都参加新闻发布,而且愿意跟大家共同探讨和分享有关当前卫生健康疾病预防控制和中医药方面的有关工作情况,回答记者感兴趣的问题。下面,首先由我来介绍一下卫生健康发展的基本情况和有关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和积极进展。
首先是坚持预防为主,从源头上护佑百姓健康。我们实施了健康中国行动、爱国卫生运动,开展了一系列健康知识宣传活动,特别是最近几年以来,老百姓对于健康知识的需求非常迫切、多元化,国家卫生健康委坚持高频次地发布健康知识,传播健康信息,促进居民和公众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在这方面,我们和群众进行了良性互动。今年以来,我们实施了24节气,即“时令节气与健康”专题发布活动,人民群众都非常关注。同时,这样的传播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我们结合时令节气的变化,向老百姓讲明应该因时因地注意哪些生活方面的健康常识,受到群众的欢迎。同时,我们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在这里我跟大家报告一下,我们现在已经创建的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卫生县区已经达到1052个,国家卫生乡镇达到了2637个,国家实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项目从2009年最初的人均15元提升到2024年的人均达到94元,公共财政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保障作用。同时,通过我们的监测,人群的健康素养也在逐步提高,一些重大的心脑血管、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也得到进一步控制。
第二是我们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为居民提供就近就便的医疗卫生服务。以基层为重点,是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工作方针,把老百姓的身边事当作头等要推动落实的重要工作。在这里我也跟大家报告一下,这些年以来,经过不懈努力,我们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下沉,现在已经建立了13个专业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这些国家医学中心不是建在北京,而是全国各地都有规划、谋划。另外,我们还建立了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动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医疗资源在分配和布局方面更加均衡、更加贴近老百姓。此外,我们也举办和推动了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帮扶基层的工作,昨天下午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国家巡回医疗队开展这项新的服务形式,我们44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属(管)医院今年全部参加国家巡回医疗工作,将为中西部地区的老百姓,特别是在县里生活的老百姓送去优质高效的良好服务。同时,我们的国家巡回医疗队也要帮助当地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把我们国家队的水平和能力延伸到县级。根据我们的监测,现在92%的县级医院已经达到二级以上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另外,我们县域医疗机构也大力帮扶城乡基层,比如说帮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了一级帮一级、上级帮下级的良性互动局面。
第三是我们坚持公益性,深化医疗、医保和医药的“三医”协同改革和治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深入推进深化医改工作,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历史性地破除了以药补医、以耗材补医的旧的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了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新的运行机制,公立医疗机构的收入从原来的三个渠道,变为政府财政补助和医疗服务收费两个渠道,依靠药品和耗材来补偿医疗服务的旧机制已经不复存在了,公益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对于公立医院更好发挥作用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我们在推进医改过程中,福建三明创造了很多鲜活的经验,在全国很多地方得到了学习和推广,同时福建三明的一些做法也上升为国家政策,形成了良好的贯彻执行和落实,以及再创造、再创新的工作局面。
第四是我们坚持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我们根据人口规模、结构和变动趋势,从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来谋划生育政策的优化和调整。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推出了单独两孩、全面两孩和三孩的生育政策调整,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同时也顺应了国家人口快速老龄化的大环境和态势。另外,我们坚持优化和提升妇幼医疗卫生服务,改善生育服务水平。我们现在妇幼健康有关指标已经进入到中高收入国家的先进行列。
第五是坚持科技教育和人才一体化推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去年底,我国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数量的比例达20%以上,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在全球已经跃居到新药研发的第二位。截至去年底,我们免费培养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已经达到了8万多人,这些学生毕业以后到农村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工作,为农村输送了源源不断的较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另外,我们现在每年的医学类本科(及以上)毕业生数量超过50万,也为我们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这里也跟大家报告,现在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总的工作人员数量已经达到1523万,这是2023年底的统计,专业技术人员已经达到1248万,这个服务体系也可以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是建国75年以来我们接续奋斗、努力进取的积极成效和结果。同时,这些年以来,我们在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医学影像设备和生命监测、抢救设备的研发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从跟跑走向并跑甚至领跑的位置,达到国际领先或者先进水平。
第六是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康扶贫和新冠疫情防控都取得了重大的决定性胜利。贫困地区的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服务人员的服务“空白点”被历史性消除,我们赢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胜利。我们已经实现了健康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目标。后续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还要继续保持这样的工作水平,还要时刻关注农民朋友的健康和医疗服务情况。另外,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人口大国在人类文明史上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而且在新冠疫情发生的过去几年当中,我们的人均期望寿命是在持续不断增长的。根据我们现在最新的统计,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已经达到78.6岁,比2012年提高了3岁以上,这在发展中国家甚至与其他高收入国家相比,我们人均期望寿命的增速是非常良好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卫生健康领域的重大改革任务,进一步提出了“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这表明我们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我们要积极进行细致的谋划,推动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落地实施。另外,我们也要进一步锚定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在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以及健康中国的建设中,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健康根基,提供强大的健康动力。当然,我们这里还有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推进(解决),特别是卫生健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这些都是我们未来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我在这里先介绍这些情况,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记者朋友们的提问。谢谢大家。
2024-09-12 10:39:50
现在欢迎大家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请大家举手提问。
2024-09-12 10:40:13
请问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来,我国公众的健康状况有哪些变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请问这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之间有何联系?谢谢。
2024-09-12 10:45:31
谢谢健康报记者的提问,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本,有了健康才有了发展的前提和可能,所以健康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非常重要而突出的位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健康发展的有关谋划,经过我们实施的健康中国行动、爱国卫生运动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一系列的卫生健康措施,在提高居民健康素质素养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在这里简要跟大家报告一下。
首先,个人健康意识得到了明显提升。持续开展健康知识传播,特别是面对老龄化和少子化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如何教会公众从日常生活、工作和劳动环境中避免哪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要养成哪些健康的、有利的行为生活方式,这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所以我们反复强调,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各地卫生健康部门、疾控部门、中医药部门都开展了大量的高频次健康知识传播行动。我在这里跟大家报告,中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从2018年的17%提高到2023年的29.7%。五年时间增加了12个百分点,接近13个百分点的提升,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工作成效。
第二,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开展健康中国各项行动,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特别是把医疗卫生资源能够更好地推送到老百姓家门口,使大家看病就医更加方便。我们针对一些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比如,中小学生存在的“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的问题,还有中老年人血脂、血糖、血压不正常的问题,开展了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干预,积极传播健康知识。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是51.9%,比2018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经过教育、卫生健康以及新闻宣传等力量的积极帮助,我们遏制住了青少年近视发生率恶化的趋势,而且正得到进一步巩固。另外,我们针对广大就业人群开展了职业病方面的专项治理,主要是改造大家的工作环境、优化工作条件,减少一些职业性耳聋、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2023年全国报告的新发职业病病例数比2018年下降了48.6%。我们针对老年人,大力开展面向老年人的健康教育、营养改善以及口腔保健等专项行动。经过妇幼卫生工作者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2023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至6.2‰,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15.1/10万,这样的水平是我们历史上最好的水平,也达到了国际上中高收入国家先进水平。
第三,环境和重大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得到了持续改善和控制。特别是这些年以来,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环境污染治理,空气、水以及土壤等环境指标都得到了明显改善,也就是说我们公众所生活的环境,品质方面已经得到了提升。另外,我们强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糖尿病的早诊早治,重大慢性病的过早死亡率已经从2018年的17.36%下降到2023年的15%。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下一步,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把健康优先发展的战略内涵、具体政策、实施措施要深入研究透彻,特别是在发展规划、政府投入、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都要研究更加精细的治理政策法规体系,来实现健康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另外,我们要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健康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重要指标之一,要探索以立法的方式推动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同时,继续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以及健康乡村的建设,大力推动医防协同、医防融合以及社会共治,把党的三中全会所明确的这些好的政策和决策部署有效地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谢谢。
2024-09-12 10:45:42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在人口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谢谢。
2024-09-12 10:45:59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国人口发展出现新的变化,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增减分化的趋势,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客观结果,也符合世界人口转变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趋势。面对新的人口发展形势,2023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断和工作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人口发展事关国计民生,我们要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各地方各部门协同发力、久久为功。
我们将立足部门职责,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深入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加强重大慢性病管理,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稳步提高人口健康素质。二是会同相关部门,加快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三是要大力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倡导夫妻共担育儿责任,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引导广大青年树立积极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构建新型婚育文化,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将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人民高品质的生活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在生育养育教育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谢谢。
2024-09-12 10:46:14
近年来,中医药在预防、治疗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请问“十四五”以来,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谢谢。
2024-09-12 10:50:11
谢谢,这个问题请我的同事余艳红女士回答。
2024-09-12 10:50:26
感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实施“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和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为抓手,推动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跑出了“加速度”。评估显示,“十四五”规划中的15项主要发展指标,3项已经提前完成、其余指标全部符合预期。主要体现在:
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着眼于“扬优强弱补短”,建高地、强基层,一方面依托高水平中医医院扎实推进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建设27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项目,布局35个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遴选1158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另一方面,支持130个地市级中医医院建设中医特色重点医院、1000余个县级中医医院建设“两专科一中心”,基本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设置全覆盖。总的来看,基本建成了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下面这组数据应该是很好的说明,2023年,全国中医类医疗机构9.3万个、总诊疗人次达到15.4亿人,较2020年机构数增加了29.2%,总诊疗人次增加了67.4%。
一体推进中医药教育科技人才取得新成效。在教育方面,深化医教协同,推动成立了中国中医药联合研究生院,建设321个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聚焦说清楚、讲明白中医药的疗效,科技创新平台和体制机制建设取得新成效,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中医药领域建设了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布局46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已经成为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传统医学临床试验一级注册平台,发布了一批中医治疗优势病种、适宜技术和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在人才建设方面,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构建了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梯次衔接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在中医药行业大家亲切地把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叫做“岐黄工程”。“十四五”以来,中医药领域新增两院院士5名,评选表彰30名第四届国医大师和101名全国名中医,截止到去年底,全国中医执业医师数(包含助理医生)已经达到86.8万人。
中医药认可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中国中医药大会》亮相中央电视台,中医药文化夜市人气火爆,中医养生“圈粉”年轻人,中医药正逐步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中医药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更加主动,建设了30个高质量的中医药海外中心,中医药纳入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纳入中越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双边互访成果,上合组织传统医学论坛连年举办,中医药援柬医疗队成为民心相连的纽带,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中医药底色不断擦亮。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进一步全面深化中医药改革,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谢谢。
2024-09-12 10:50:59
近年来,大家越来越认识到“早发现”对传染病疫情防控的重要性。请问目前我国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有哪些新的亮点和新的举措?谢谢。
2024-09-12 10:53:30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加强监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是有效防范和化解传染病疫情风险的第一道关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的当务之急。国家疾控局坚持顶层设计、问题导向、突出重点,把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加以推进。
近年来,在财政、卫生健康委、海关等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布局了哨点医院、病毒变异、城市污水等10个传染病监测系统,成功支撑了传染病疫情的预警预测。针对流感、合胞病毒感染、支原体肺炎等多种呼吸道传染病的共同流行,我们开展了15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的综合监测,实现了“多病种同监测、一样本多检测”,及时掌握流行趋势和病原谱构成,为临床救治和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加快推进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的建设,在天津、湖北、安徽试点基础上,将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部署安装到全国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推动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间的传染病信息有效对接。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建成多点触发、反应快速、科学高效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疫情早期发现、科学研判和及时预警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下一步,我们将抓好《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聚焦多源化、智慧化、规范化3个关键词,推动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
一是聚焦多渠道监测,提升早期发现识别能力。在优化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同时,重点强化哨点医院、监测站点和网络实验室3张主动监测预警网络,布局多部门协同、社会感知、全球疫情监测等多源渠道,在人、动物、环境等领域相互贯通印证,实现多点触发和早期预警。
二是聚焦新技术赋能,提升智慧化水平。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多维度监测预警指标、数据库和模型库,实现异常信号的自动触发、自动捕获、自动预警,形成监测预警“一张图”,提升辅助决策水平。
三是聚焦规范化管理,提升研判预警时效。通过健全传染病监测、风险评估、预警管理、信息公布等制度,完善多部门信息共享会商、医防协同、平急转换机制,依法及时发布健康风险提示、警示信息通报和预警建议,强化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联动,有效防范和化解疫情风险。谢谢。
2024-09-12 10:53:42
国家卫生健康委近年来着力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这种将县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整合打通的办法,能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便利?又是如何整合、打通的呢?谢谢。
2024-09-12 11:08:19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决策,我们在这个领域当中也进行了几年的试点工作。之所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就是要打通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系,做到信息通、人员通。另外,我们在管理上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目的就是让上级的资源和管理能够帮扶和带动基层的发展,使得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比较方便地获得较高品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在2019年我们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已经积累了几年的工作经验。经过我们认真的分析和研判,决定要把这项惠及民生的工作推进为全国统一的行动。所以从去年年底开始,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共同发文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这项工作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推进速度也比较快。在这里我跟大家报告一下,到今年的8月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数量已经发展到2171个,推进速度符合我们的预期,所以这项工作有望提早实现我们的预期目标,给老百姓提供更多便利。同时在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过程中,大家非常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我们在调研的过程当中发现,现在很多地方采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方式,而且结果互认,使得基层诊断水平得到了更好提升和保障,这样一个受老百姓欢迎的工作我们还要持续推进。
在这里我跟大家报告一下,90.9%的县已经实现了县级医院派驻人员到乡镇卫生院服务的全覆盖,也就是有接近91%的县已经从县级单位下派了工作人员到乡镇去长期驻守,我们要求,驻守服务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而且要定期轮换,这样保证乡镇卫生院也有足够数量、足够能力的专业人员为老百姓提供服务。当然除此之外,刚才我提到的像巡回医疗的方式、远程诊疗的方式,也在县域范围内广泛采用,受到群众的欢迎。刚才我提到的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方式,根据我们的监测,现在已经覆盖了2/3的乡镇卫生院。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在这个领域中我们基本形成了有效的路径和推进措施。根据工作计划,到明年年底,90%以上的县要建立县域医共体,而且紧密型的程度要有新的提升,也就是上下之间机构的协同度更加良好、信息更加融通、人员交流更加频繁,使得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和改善。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2024-09-12 11:08:33
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请问在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更好的服务百姓健康?谢谢。
2024-09-12 11:43:09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谢谢记者的提问。医道中西,各有所长。面对影响人民群众的疾病难题,中西医药都是祛病除疾的有力武器。关于这一点,大家对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实行的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已经有深刻的认识,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注重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不断彰显和放大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这个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实施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在机制建设、模式创新、人才支撑等方面打出了一系列的“组合拳”,并且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方面,中西医协同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加强。在机构改革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独立设置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从国家层面统筹推进中西医结合工作。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对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作出专门部署,开展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发展能力提升行动,推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建立“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模式。目前,不少的综合医院建立了中西医协同发展机制和多学科诊疗体系,围绕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儿童疾病等重点疾病,中医医师和西医医师共同查房、共同会诊、共同制定诊疗方案,有力提高了临床疗效。
另一方面,中西医协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90%以上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开设了中医临床科室,在全国首次遴选确定了62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559个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打造中西医协同示范标杆,像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大批知名医院引领推动这项工作。聚焦重症胰腺炎、慢性稳定型冠心病、肿瘤等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疑难疾病,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中西医药联合治疗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截至目前,我们推动发布了首批52个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方案,新遴选了150余个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在更多病种中为老百姓提供汇聚中西医优势、疗效更加显著的治疗方案。
同时,中西医结合人才支撑作用不断强化。会同教育部探索开展中西医结合9年制教育改革试点,推动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开设中医药必修课程。大力发展西医学习中医教育培训,国家层面开设新时代西医学习中医优秀人才研修项目等高层次西学中培训项目,省级层面积极开展西医学习中医专项培训,累计培训22万余人次,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大家最熟悉的拿到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先生,就是我国第一期西医学习中医班的杰出代表。谢谢。
2024-09-12 11:43:24
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是深化医改各项任务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公益性?怎么能既保障公益性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谢谢。
2024-09-12 11:43:41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公立医疗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从全国每年的门急诊工作量来看,公立医疗机构所提供的服务量占到80%以上,在住院医疗服务方面,公立医疗机构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一些,所以老百姓信任公立医疗机构,也愿意选择到公立医疗机构就诊。因此,如何保障和改善提升公益性,这是一个全社会都关心的话题,也是医改的一项重点任务。对于保障和改善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经作了明确部署,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和学习贯彻。
第一个方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公益性为导向,公立医疗机构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力量,时刻要把公益性放在第一位,在医院的具体管理、发展理念、宏观规划和政府投入上,都要突出公益性这个主题。
第二个方面,三中全会已明确部署,要建立公立医院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公立医院编制动态调整,就是要根据当地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老百姓医疗服务需求的变化以及财力的变化,动态调整公立医疗机构应该设置多大规模,应该保证多少工作人员。国家要制定相应的动态调整标准,各地应该落实好公立医院编制动态调整有关工作,使那些有资质、有能力、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得到编制保障,安心从事为老百姓服务的医疗工作。
第三个方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公立医院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当前,价格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医保基金筹资水平变化、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节省的费用空间以及医学技术新的发展趋势,把已经证明临床有效的、得到专业认可的服务项目和技术,及时纳入价格管理和医保支付范围。另外,对于一些长期偏低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要进行必要调整。当然,前提是在医保基金和老百姓可支付的限度范围内。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以多元支付为主体的医保支付体系,支持技术发展、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
第四个方面,完善公立医院薪酬体系,这也是三中全会明确的一项改革任务。薪酬制度改革可以简单概括为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两个允许”的政策要落地,第二句话是“做好三个结构调整”。“两个允许”是指有关部门在核定公立医疗机构人员绩效工资时,要把总量核准,要动态调整,使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与经济社会和物价水平的变动相同步,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鼓励优劳优得、多劳多得。“三个结构调整”,第一个结构调整,公立医疗机构要坚持把公益性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缩小公立一二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绩效工资水平差距。第二个结构调整,坚持公益性的要求,逐步缩小医疗机构内部不同专业不同科室之间薪酬待遇差距,使儿科、病理、精神卫生、麻醉、全科、产科等相对比较短板弱势的专业医务人员收入待遇得到改善。最后一个结构调整,要按照公益性的要求,逐步提升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中固定收入所占比例,适当调控灵活收入奖金部分的比例,使之更加符合公益性的定位,鼓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多钻研技术,多提供良好服务,而不是简单地把个人收入与创收能力相挂钩。
最后我再强调一点,维护公益性,还要加强综合监管,严控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使老百姓有相应的支付能力,使医保资金更加稳定、安全、可持续。国家卫生健康委已经建立了医院巡查、处方点评、中医药辨证施治等制度。另外,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监测分析诊疗服务行为是否符合有关标准和规范,引导医疗服务更加有质量、有效率,更加节约资源和费用。
以上几条措施都是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形成的工作思路和初步考虑,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完善并加以推进,使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持续提升,人员积极性得到调动和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和互动。谢谢。
2024-09-12 11:43:57
慢性病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而慢性病管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请问在慢性病综合防控方面,国家卫健委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谢谢。
2024-09-12 11:46:42
这个问题请我的同事于学军来回答。
2024-09-12 11:47:01
谢谢您的提问,也谢谢您关心慢性病的问题。慢性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简称,它是相对传染病而言的。所以首先我想说的是,慢性病和传染病都非常重要,是我们今后将要长期面对的公共卫生挑战,所以我们在关注传染病防控的同时,要始终重视慢性病的防控,绝对不能松懈。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居民总死亡的比例超过80%,同时由于慢性病发病率高、病程长、有效控制率低、经济负担重等特点,已经成为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需要我们综合防控。
国家卫生健康委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医防融合,推动构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将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防治纳入到健康中国行动的总体部署,作为重大专项工作,联合10多个部门发布了实施方案,推动落实《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形成多病共防、多病共管的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累计超过97%的县区开展了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截止到2023年,全国共建成485个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县区覆盖率已经达到17%。与此同时,我们以重大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为切入点,逐步建立起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流程的管理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动慢性病的防治关口前移。目前,我国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已经从2015年的18.5%下降到2023年的15.0%。
我就回答到这儿,谢谢。
2024-09-12 11:47:22
去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请问这半年多以来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在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国家疾控局有哪些布局和考虑?谢谢。
2024-09-12 11:47:51
这个问题请我的同事王贺胜来回答。
2024-09-12 11:48:16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作出了改革完善疾控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疾控局坚决贯彻落实,会同相关部门,指导推动各地落实落细《指导意见》,取得了积极成效,突出体现在体系重塑、机制创新和能力提升三个方面。
首先是体系重塑初见成效。各级疾控局已挂牌成立,国家和省级疾控中心加挂预防医学科学院的牌子,重组建设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9家委重点实验室,布局建设15个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基本建成上下联动、功能完备的疾控工作体系。专业队伍的力量也明显加强,截至2023年底,全国疾控、监督专业队伍的人数达到30.5万人,较2019年增长了14%;疾控专业队伍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达到61.7%,较2019年提高了15.6个百分点;中国疾控中心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增至55%,24个省级疾控中心达到40%以上。
其次是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将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拓展到新发和重大传染病的防控,不断优化调整机制的组织结构和常态化运行形式。近日,我们还与香港、澳门特区签署了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合作协议。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制定了33条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责任清单,进一步压实医疗机构的疾病防控责任;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扩大到了所有省份,启动医防协同、医防融合试点及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试点,指导各地积极推进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深度协作、形成合力。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实施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支持项目,每年遴选培养一批国家级领军人才。中国疾控中心和15个省级疾控中心实行了分领域首席专家制度。联合教育部在国内18所高校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
第三是核心能力持续提升。今年,我们在全系统开展了“大练兵”活动,着力提升专业核心能力。监测预警方面,在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部署应用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推动实现医防信息互通。流行病学调查方面,中央财政已累计支持培训现场流调骨干4000多人。组织开展了全国现场流调职业技能竞赛,3万多人积极参与。检验检测方面,建立了先进的病原检测方法体系,可以在24小时内确认300余种已知病原体,60小时内有效识别新发病原体。目前,23个省份建有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所有省级和90%的市级疾控中心具备病毒检测和分离能力。应急处置方面,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年底将达到25支,基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实现市、县全覆盖。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做好“十四五”规划评估,提前谋划“十五五”目标和任务,不断优化传染病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加快完善平急结合的传染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持续提升核心能力,以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引领推进疾控的现代化,为维护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谢谢。
2024-09-12 11:48:36
最后一个问题。
2024-09-12 11:49:04
在我国,既有医疗资源富集的大城市,也有偏远的地区和山村,请问如何引导和支持医疗资源向基层和边远地区流动,加快区域均衡布局和医疗服务的同质化?谢谢。
2024-09-12 11:49:31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衡是一个全球共性问题。我国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概括起来有三点。
第一,扩充优质医疗资源的规模和容量。最近几年,首先从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疗中心三个层面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先后设置了13个专业的国家医学中心,还设置了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另外,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设置了114个。通过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以及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我国医疗资源以及服务能力有了明显的跃升,而且在东中西部之间分布更加均衡。
第二,着力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国家级医疗和医学资源,是为了更好的帮扶基层,共同提升技术服务和管理。我们这些年以来,先后推动了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且这项工作已经连续开展了近20年。通过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使得优质医疗服务能够送到县以下的老百姓身边。另外,针对在脱贫攻坚过程当中的脱贫任务比较重的县,实施了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通过组团式帮扶,当地的医疗服务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另外,还广泛开展了巡回医疗工作,昨天44所委管医院已经全面启动了今年的巡回医疗工作,首次实现了在年度巡回医疗当中,国家委属委管医院全覆盖。我们还要求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都要开展巡回医疗服务的有关工作。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和设置当中,最近几年面向省会以下城市进行倾斜。根据统计,现在临床重点专科新增建设项目中,40%设置在省会以外的城市,也体现了为均衡提供医疗服务所作出的政策安排。
第三,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利用5G技术和先进信息网络手段,可以跨距离远程把医疗服务输送下去。比如我们大力开展互联网医院建设,全国互联网医院已经达到3340所,每年提供的互联网诊疗服务量超过1亿诊疗人次,对服务形式提供了有力补充。此外,我们注重发挥民营医院的作用,按照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引导规范民营医院发展,使得它们的服务更加规范并与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形成有效的补充。
下一步,我们将突出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推进医疗服务更加多元化,服务的层次更加清晰明显。记者朋友们可能前几天已经得到了这方面的消息,我们将在国内的9个城市试点推进外资医院设置工作,通过试点使这9个城市的营商环境更加良好,居民就医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通过这些组合措施的实施,使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能够得到良好的适应和满足。谢谢。
2024-09-12 11:49:57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几位发布人,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再见。
2024-09-12 11:5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