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一个小山村的致富“三级跳”

2024-11-12 10:02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11月6日清晨8点,山间的雾气还未消散。迎着有些清冷的风,陈海燕和爱人来到自家经营的农家乐里,开始为当日的十几桌午餐订单备菜;不远处的竹席加工厂里,一台台机器的轰鸣声陆续响起,竹篾的清香味不时飘来……

这是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的日常景象。培斜村坐落于闽西山区,曾是资源缺乏、交通闭塞的省定贫困村。这些年来,这个小山村发展了竹茶加工、乡村旅游等多样化业态,2023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近3.9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3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22万元。

山水还是那片山水,村民也是那些村民,培斜村的变化缘何而起?

头雁领航 一竹一茶引富路

眼下,培斜村的竹席加工厂里一片繁忙景象,几位村民正在仔细筛选竹片、编织竹席。“现在做的是客户提前预订的订单,年底发货。”在厂里务工的村民赖阿姨告诉记者。

“竹片变竹席,价格能翻番,原来大家都不信,也不敢试。”赖阿姨回忆,20世纪90年代,尽管村里竹山遍地,但村民们一直依靠砍竹伐树、低价售出的方式维持基本温饱,村民年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

1993年,30岁的华锦先听说邻近的江山乡生产的竹席销路不错,便开始琢磨:“培斜也有竹山和劳动力,家庭作坊就可以当厂房,我们为什么不能试试?”1993年,他筹资办起了培斜村第一家竹席加工厂,当年就取得了不错的效益。1996年,华锦先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在他和18名党员干部带动下,全村掀起办厂热潮,短短3年间就创办了42家竹席加工厂,培斜村逐步发展成为年产竹席165万床、远近闻名的“竹席之乡”。

“你们的竹席产业虽然红火,但尽量不要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2003年,时任区领导来村里调研时的一句提醒,让培斜村“两委”开始琢磨寻觅新的产业。村“两委”在泉州市安溪县考察期间,看到了高山茶产业发展的机遇,便尝试引进茶苗茶种,动员党员干部带头种植。时任村“两委”成员华常波主动站出来,成为村里第一批种茶的党员代表之一。“我虽然没种过茶,但以前在市区打工多年,想帮村里摸一摸茶叶的市场行情,帮大家探探销路。”华常波说。

几番尝试后,高山茶种植业逐渐在培斜村发展壮大。2008年,村党支部领办天然茶业专业合作社,注册小池牌茶叶商标,带领村民一起种茶。如今,培斜村茶叶种植面积达1000亩,茶叶年产值达900多万元,从“竹席之乡”转型升级为“竹茶之乡”。

新人接力 农产品“触网”出山

竹席产业和茶产业的发展,让村党支部更加清楚,只有求新求变才能带领培斜村走得更远。“2013年前后,村里一些年轻人在网上卖竹席,一年居然可以赚几十万元。村‘两委’就坐在一起讨论,让村里的年轻人回来,把电商产业做起来。”华锦先回忆。

为了吸引在外务工年轻人回乡创业,村“两委”将村口的两座闲置厂房进行了改造,建起了面积5000平方米、可容纳100家网店商户的办公、仓储点,并动员思维活跃、熟悉网络的青年党员回村开设网店,“80后”的赖建伟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候我们几个年轻人一起到厂房里上班,拍图、写商品简介、挂链接等等,大家都是第一次尝试。”赖建伟说。

尽管村里提供了办公和仓储设施,但起初的路并不好走。“货是卖出去了,但快递公司却不愿意进村,因为村子离市区比较远,进来一次费时费力。”赖建伟告诉记者,“我们最后只能自己开车把竹席送到城里发快递。”

随着网店一家家开起来,村里要发的货也越来越多,快递公司开始统一安排快递车进村接货。2014年前后,培斜村的几家网店年销售额达到1000多万元,村里有意愿从事电商的人逐渐增多。村“两委”召集赖建伟等青年党员,帮助村民们开设网店,并提供租金优惠、贷款担保、物流保障等服务,全村共发展了120多家网店投入运营。如今,村里的竹席、茶叶等农产品经由电商销往全国各地,2023年培斜村电商销售额达5800万元。

再探机遇 “青绿”之间觅新机

走进培斜村森林水乡景区露营基地,山涧清溪流过,竹山林海环绕,几位游客搭起帐篷,在草坪上歇息、拍照,野趣十足。

“森林水乡景区露营基地是培斜生态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建设的项目之一。”华锦先介绍,发展乡村旅游的灵感,是村“两委”2013年到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重渡沟村参观调研时受到的启发。最初,一提起发展乡村旅游,许多村民都直摇头:“我们有了竹茶两个产业,也做起了电商,干嘛又要冒险?”为此,村“两委”干部商量后组织了一场“10元游厦门”的活动,带领全村400多人到厦门考察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回来后,很多村民开始琢磨:“原来逛农村也能赚钱,我们这也有山有水,说不定比他们干得还好呢。”

很快,培斜生态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并实行“村集体收入投入、村民入股、社会经济能人筹资”的“三三制”共建模式,按照每人3000元的标准,鼓励村民认购入股,通过公司化经营模式打造旅游景区。如今,村里超过9成的村民拥有乡村旅游的股份,全村300多人在景区内就业创业。

临近中午,培斜村的“海燕农家乐”里,食客渐渐多了起来。2014年,陈海燕和爱人借着村里发展旅游业的契机,租下村里统一新建的场地开办了这家农家乐,如今每年收入近30万元。“村里评上3A级景区之后,游客越来越多,生意也不错,前几年家里还花了70多万元新修了房子。”陈海燕告诉记者。

如今的培斜村,竹茶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三大特色产业并驾齐驱,在党建引领下,多元业态在这座小山村里不断碰撞、融合。“前两年我们又引进了中草药种植基地等项目,开发了研学培训、健身运动基地等,希望能探索更多业态,让大家尝到一村‘多品’的甜头。”华锦先说道。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