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广州以绣花功夫织出超大城市社区人居环境治理新画卷

2024-12-19 15:00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新华网广州12月19日电(关锦恒 陈雪莹)曾经的老旧厂房和闲置空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打卡点”;社区环境品质提升中广泛挖掘应用非遗元素,让文化随处可见,走进百姓日常……近年来,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以“绣花功夫”持续推动社区容貌环境品质提升,构建出一套独具岭南特色的“社区绣花”新模式。

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数据显示,自2021年启动“社区绣花”行动以来,广州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过万宗,直接惠及市民320万人,为全国超大城市社区人居环境治理提供了“广州范本”。

新旧对话 激发社区业态“创新力”

在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街道三堂社区的西坊大院文化创意园,曾经的老旧厂房和闲置空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充满文艺气息的“打卡点”。园区内有书画室、咖啡馆、图书馆等多种业态,不仅吸引了年轻人打卡,还为社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西坊大院文化创意园整改前后对比图,上为整改前,下为整改后(拼版照片)。新华网发(番禺区城管局供图)

“这里以前是破旧的厂房,现在是居民的‘慢生活’空间,也是年轻人的创业基地。”三堂社区党委书记简志铭说,改造后的园区不仅有了绿意盎然的公园和开放式的活动空间,还专门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展示和传承的平台。

广彩技艺传承人钟忠的工作室成为园区的一处文化地标。在工作室的展台上,手工制作的广彩瓷独具匠心。“每逢周末,不少年轻人来我们工作室学习广彩非遗技艺。我们还制作了文创产品,比如小狮子之类的,过年的时候很受欢迎。”钟忠表示。

在南沙区潭州社区,曾经的普益小学旧址被改建为居民活动中心,吸引了咖啡馆等商业业态的入驻;在番禺区石楼社区,融入“石楼八景”的墙体彩绘和海洋主题的特色公园,不仅提升了社区的美感,也吸引了更多游客和商户;通过招商引资,白云区三元里街道走马岗社区“重获青春”,引入咖啡店、瑜伽馆、艺术培训等业态……

从单纯的外观改造到业态提升,广州的“社区绣花”行动已逐步探索出一条“自我造血”的新路径,逐步形成了“社区经济圈”,实现了从“财政投入为主”到“社会资本推动”的转变。这样的探索不仅减轻了财政压力,还为社区带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绣花”行动的目标,是让社区具备自我发展能力。通过业态升级,让社区成为居民的幸福家园,同时也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合力共建 打造文化与情感“纽带”

走进广州市白云区金沙街道横沙社区,曾经杂草丛生的空地,已焕然一新为文化广场。不远处,白眉拳传承人刘智强在为孩子们教授传统拳艺;粤讴传承演唱指导老师冯卫华表演粤讴《天边月》,吸引不少游客沉醉其中。

“以前我们没有固定的表演空间,社区更新后专门规划了这个舞台。”冯卫华说,粤讴如今有了新的观众群。

广州市白云区金沙街横沙联社两委成员招庆樑表示,社区以古为新,深挖历史底蕴,打造特色人文景观,积极探索保护居民乡愁记忆新经验、新模式,努力为社区容貌品质赋予更高价值内涵。

白云区金沙街横沙社区亲水碧道。新华网发(广州城管局供图)

社区“搭舞台”,居民“秀才艺”,这样的场景在广州多个社区上演。

紫霞居位于海珠区琶洲街道黄埔古村,箫笛制作技艺传承人郭大强正在这里教游客制作箫笛。他说:“社区更新后,文化广场成了非遗文化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场所。这里的绿化项目还是居民主动认领的,大家都在为社区贡献力量。”

在海珠区琶洲街黄埔南社区,几座里门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复建,成为当地居民的“文化记忆点”。社区主任纪德中表示,门楼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凝聚了居民的情感和记忆。通过社区更新,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更唤醒了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海珠区琶洲黄埔南社区。新华网发(广州市城管局供图)

近年来,广州坚持以“文化”为纽带,在社区更新中深挖历史资源,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复建的历史门楼、焕新的社区长廊等公共空间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也为社区注入了文化与情感的纽带。

在黄埔怡港、蟹山等社区,居民主动申请为社区分担车位划线、日常巡查等工作,为社区管理贡献一份力量;白云走马岗社区、南沙龙穴等社区居民捐出自家字画、老物件和盆栽绿植等,共同营造社区文化氛围……近年来,广州累计筹集社会资金近3亿元,共建共筑社区美好家园。

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负责人表示,广州的“社区绣花”行动从“颜值”到“气质”,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从“品质提升”到“业态升级”,构建了一套兼具岭南特色和现代治理理念的社区人居环境治理新模式。广州将进一步探索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的融合路径,为全国城市更新注入更多灵感,为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景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吴闻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