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读懂中国>

“无痛式旅游”兴起,服务升级是行业“必答题”

2025-01-08 08:45

来源:环球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如果说旅游形态也存在钟摆效应,那么“特种兵式旅游”的另一端,应该是去年至今越来越多人青睐的“无痛式旅游”。

比起在有限时间内游览尽可能多景点的“特种兵式旅游”,从概念上,“无痛式旅游”与“City Walk”衍生出的“Chill Walk”(闲游)最为接近,但又有其独特意涵。“Chill Walk”主要强调“沉浸式、随心化和松弛感”的旅行,有“旅行目的”的重要性大于“目的地”、“与谁去”大于“去不去”的特征,不追求景点打卡,更注重旅行过程中的轻松、陪伴和共同体验。而“无痛式旅游”更进一步,一方面强调旅途过程中的“无痛”,与主动避开节假日景点“人从众”的县域旅游、品味城市烟火气的“City Walk”不谋而合;另一方面则关注“疗愈”,将旅游作为一种疗愈过程,以更轻松的旅游体验帮助大城市忙碌的人们释压解惑、“找回自己”。

参考国外的一些例子不难发现,“无痛式旅游”并没有一定之规,场景十分多元。在希腊萨塞洛尼基街边随处可见的咖啡馆里,常能看见游客们晒着午后的阳光,边喝边聊一下午;在老挝旧都琅勃拉邦夜市,小商小贩、各国游客人头攒动,各类美食琳琅满目,热闹与闲适两种看似矛盾的氛围奇特地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夜市文化。还有远离喧嚣的挪威卑尔根峡湾的深山密林、清泉溪流,抑或是茫茫雪海、碧波晴空,这些各有不同的场景,都能以新鲜且轻松的体验,实现带给游客疗愈感的目标。因此,“无痛式旅游”成立的关键,在于“既明确又模糊”:既要明确旅游“疗愈放松”的目标,又要将旅游的节奏放缓,将打卡、游历等具体目的模糊,有较重的情绪价值色彩。

当然,虽然理念截然不同,但“无痛式旅游”的兴起并非对“特种兵式旅游”的否定。二者只是面向人群不同,满足不同群体、不同阶段的差异化需求。游客甚至可以通过灵活的旅游安排,实现“无痛式旅游”与“特种兵式旅游”相兼容,在体力充沛、兴趣盎然的前期参与一些挑战性大、活动量大的旅游活动,随后切换到“无痛式旅游”模式,选择如享受酒店设施,进行水疗、瑜伽、冥想等轻松、休闲的活动,放松身心。无论是从游客的放松需求还是个人成长出发,这种劳逸结合的方式都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乍一看,不限制场景、要求单一的“无痛式旅游”好像不难实现,但实际上,“无痛式旅游”对旅游场景和文旅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交通服务是“无痛式旅游”的基础。交通工具的准时性、舒适度以及机场、车站与目的地、住处间的连接都是会直接影响游客幸福感的因素,便利高效的交通系统也会使游客调整路线与行程时更加灵活。其次,更准确的旅游信息服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游客信息化的基础已经打牢,下一步实现旅游信息化与智能化升级的重任在景区与度假区一侧。在信息内容上,景区可及时提供详尽、准确的旅游信息,包括景点介绍、实时交通状况与天气预报、安全提示等;在手段与形式上,借助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景区可提供在线预订、智能导览、虚拟现实体验等智能化的旅游服务。最后,服务品质是“无痛式旅游”成败的关键,其影响因素既包括酒店设施、餐饮水平、环境清洁等硬要件,也包括服务态度、情绪价值等软指标。除公路游外,旅途一般不会是“无痛式旅游”的主要阶段,多数游客的时间会停留在住处与景区。因此,景区与酒店的服务质量,才是最终决定游客觉得旅程是否“物超所值”、自己是否“无痛”“疗愈”的核心。

文化顶天,旅游立地。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各地都在苦练内功,努力提升自己的文旅品质与能级,做好各方面的旅游保障,使属地化的服务精确延伸到旅行者的路线选择和目的地、留宿地上。对于各地文旅主管部门和相关负责单位而言,情绪价值拉满的“无痛式旅游”新风尚,也是在给文旅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出题,征求巧答、妙答。

正是在这种“水涨船高”、文旅需求多元化的新风尚中,中国的文旅产业链的效能不断提升。在免签政策的加持下,文旅产业的火越烧越旺。相应地,旅游市场的提质升级是摆在每名从业者面前的“必答题”。将这道题答好,打造出兼具文化、科技、美景的中国特色高品质“无痛式旅游”,将是中国给世界文旅市场增添的一抹亮色。(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申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