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富民型”党组织的水城实践(党建 新农村)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2-11-06  内容来源: 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

六盘水市水城县蟠龙乡法那村,新农村建设新貌。李森 摄

  今年初,水城县发耳乡书记蒋彪被双井村的村支书赵二超和2000多村民“为难”了。

  “县里组织种植核桃,我们给双井村的计划是2000亩,还担心老百姓不积极,谁知这个村一下就挖了3100亩的树坑,我不得不四处去帮他们‘化缘’。”蒋彪说,除了计划内的2000亩苗外,他带着赵二超到水城县林业局等地方四处做工作,才给补了另外的1100亩核桃苗。

  “说明基层党组织正在发挥作用,老百姓发展的意识提高了。”蒋彪对这样的“为难”很欣慰。

  这源于水城县“富民型”党组织的打造和实践,结合中央和省里相关政策,水城县结合服务型党组织实践,在基层党组织实践上,以富民为目标,广泛吸纳创富能手和企业主进村支两委班子,做农村创富带头人,整个乡村面貌和经济发生了改变。

  “双井村只是代表之一。”水城县县委副书记闫秀春说,在水城,通过“富民型”基层党组织的打造和推进,全县41个村各具特色,呈现新的发展生机。

  “富民型”党组织在双井村

  水城县双井村的支书赵二超最近很忙,先是到内蒙古洽谈准备为村里引进合作企业,又到华西村学习“取经”发展思路。

  “我们有自己发展的小康计划。”赵二超的目标,是带领村支两委多引进企业,让村子的百姓在2015年就能进入小康生活。

  双井村是一个纯农业村,全村2236人,是一个远离交通和闹市的村庄。

  但随着发展思路的转变,双井村和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里办起了企业,砂石厂产品畅销周边发展区域;一家辣椒加工公司进入发展3000亩辣椒基地;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村办起了企业;外省企业先付款预定农产品……

  而在过去,这里是一个“空壳”村,青年都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守家,而人均收入,也在2000元左右徘徊。

  “改变在于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蒋彪说,发耳乡在落实水城县打造“富民型”党组织过程中,充实双井村班子成员,通过任用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干部,解决班子软弱、涣散的问题。

  赵二超目前是这个村的致富带头人,他说,目前,双井村党员从过去的不足10人增加到26人,大多数都是年轻化,头脑好,有技术,有创富路子,能带动群众致富。

  赵二超说,当前,双井村已经完成86户移民搬迁工程,135户危房改造,退耕还林2500多亩土地,荒山造林6800亩。

  在发展思路上,村里目前调整发展思路,改种植玉米为种植经果林,发展养殖业,“要达到人均六亩经果林”,为此,村里还成立了两个合作社,水城县鑫鲜农民种养殖合作社和家家富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财富能手为骨干,其他村民参与。

  同时,村里还鼓励年轻人从事科技养殖,目前有几个党员就引进了鳝鱼等养殖。

  “我们党员的平均年龄在38岁,在村里比较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如果按现在的发展速度,到2005年实现小康不成问题。”赵二超说,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基础设施需要完善,比如有26公里的公路建设,就要政府部门帮助才能完成。

  蒋彪说,当前在发耳,除了个别的村如河坝、白岩脚村等因为坡度太陡不具备发展条件外,其他的村都走在快速发展的路上,有的以种植养殖为特色,有的以运输为特色,有的经营小商品发家致富,整个发耳乡人均收入接近5000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富民优先、富民第一”

  说起实践“富民型”党组织的初衷,水城县是落实中央和省里政策过程中和当地实际结合的结果。

  水城县委副书记闫秀春分析说,水城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山区,人多地少,老百姓发展经济的门路较少,主要以外出打工为主,农村基本都是空壳村。

  “以前在农村开展基层党组织工作有很大的困难,农村老百姓入党积极性并不高。”曾经当过县委组织部长的闫秀春认为,如何最大限度挖掘农村基层党建资源是当前的一大责任,只有让这些基层党员富起来、亮出来,才能显示起示范带动意义,在乡村的“整村推进、共同富裕”中取得实效。

  于是,水城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落实过程中,通过分析县情,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以富民为目标,提出实践和打造“富民型”党组织,从县委领导班子开始,每个公务员在工作中,都要围绕以促进农民富强和市民增收为目标,打造和加强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建设。

  水城以“富民”为宗旨,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富民”的执政理念和政绩观,始终把坚持“富民优先、富民第一”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原则,具有较强的“富民功能”、“服务功能”和“凝聚功能”。

  闫秀春说,“富民型”党组织不是一个口号,不是一种形式,而是结合服务型党组织的目标和要求,深入分析,其内涵及目标可归纳为“七富”。

  组织富力。战斗堡垒强,战斗有力;两委班子强,凝聚有力;党员队伍强,带富有力;发展思路强,引富有力;工作机制强,推动有力;工作作风优,服务有力。

  家业富实。家家有产业,资财富而丰。人人自创业,日子乐陶陶。

  生活富裕。一日三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美好家园想怎么住就怎么住,以车代步家家户户都能实现,日常生活想怎么消费就怎么消费。

  经济富余。家家收入高,人人口袋鼓。收支富而余,户户有积蓄。

  精神富足。电视网络家家有,读书看报新农民。文体设施村村有,田园自有田园乐。

  头脑富有。全民学文化,人人懂技术。家家有能人,人人会经营。一村一路子,一户一技能。

  民生富强。民有四权自当家(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选举权),社保五有强农家(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自力更生有志气,当家作主有遵严。

  以水城先法那村为例。

  “我们这些年能够发展起来,多亏有一个好党支部,要不是这些党员的带领,我们哪有今天的发展呀。”在村里,很多村民如是告诉记者。

  走在法那村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党员带头致富”示范户的标牌,在绿油油的菜地里,红色标牌十分显眼,而获得这些称号的人,毫无疑问都是带头致富的农村党员。

  水城县驻村干部付金刚说,法那村党支部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结合全县实施的“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大力实施典型示范带富。目前,全村培养了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种植、养殖大户20户,培养党员致富能手33名,科技示范户32名,青年创业能手68名。村里组建了果蔬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464户农民奔上了小康路,走出了一条“支部+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

  “富民党建”引来群众入党热

  水城“富民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由于和老百姓生活结合紧密,赢得群众信任和参与。

  在水城发那村,过上好日子的群众主动给党写歌,其中《唱支山歌给党听》引起强烈反响。

  今年48岁的法那村村民顾建平,祖祖辈辈都是农民。顾建平说,从他记事起,家里就因兄弟姐妹众多,劳动力又缺乏,抢不起公分,全家挤在两间不足20平方米的茅草房里,常年吃不饱、穿不暖,一家老小过得十分艰苦。

  如今,在村支两委的帮助下,他开办了自己的农家乐饭店,生意越做越红火。但是作为老党员的他,坚决抱着“不独富”的思想。他主动承担了5户的帮助致富项目,指导乡亲发展全服务性质的法那村农家乐。

  “唱支山歌给党听,党是我们的亲母亲,费心费力抚养大,成长路上不放心……”于是,顾建平和乡亲们共同创作的这首民歌感动了很多人。

  感谢之外是参与,水城县蟠龙乡法那村,一个仅有3559人的村,2011年底党员人数为55人。今年短短的三个月内,17名群众积极要求入党,17名积极分子被吸纳为预备党员。

  据了解,在法那村,通过党支部带动渴求发展的党员创业致富,在取得成效之后,充分发挥农村科技能人、党员创业示范户、青年创业星火带头人、大中专毕业生及复退军人、返乡农民工经济能人等各方面力量,形成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合力,指导和帮助其他群众发展致富,带动另一部分人富起来。在大家实现共同富裕之后,培养出富民爱党的良好风气。这种"富民型"党组织产生的效果,是让老百姓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之后,反过来产生这样一种“爱党”、“拥党”的风气,这是一种党和群众之间关系的互动。一方面可以实现老百姓增收致富,过上幸福的新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化解干群矛盾,协调社会纠纷,并能感受党的恩情,使爱党现象蔚然成风。

  法那村党支部书记李昌辉认为,党支部的先进性和凝聚力就是最大的吸引力。如果法那村是一个软瘫村,入党热现象根本就不可能发生。村民杨龙付是今年吸收为预备党员的,原来他买了一辆农用车跑运输,入党后,在村支两委的帮助下,他改行做起了蔬菜种植和经果林种植,现已种植蔬菜15亩,经果林1400多株。“我们法那村党支部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大家都相信他们,愿意加入他们。”杨龙付道出自己入党的想法。

  十大抓手推进

  那么,水城是如何做的呢?水城县有关负责人说,主要是通过九大抓手推进。

  ——强化堡垒,支部“领”航富民。按照“书记抓、抓书记”的要求,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一把手”抓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水城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水城县开展乡(镇)村(社区)共建和谐实施方案》、《水城县实行村级组织办公机关化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长效机制,全面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筑牢基层阵地堡垒,认真落实村级组织活动经费“六分之一”保障机制,每村每年活动经费达1.2万元以上。进一步创新基层党组织设施方式,积极探索“支部+协会”、“支部+产业”、“支部+合作社”、“支部+公司”、“支部+基地”等灵活多样的模式,进一步扩大非公经济党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党组织覆盖面,充分发挥党支部在领导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增强党支部带领农民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水平。目前,在27家非公经济组织和22家社会组织建立了党组织;米箩乡倮么村采取“支部+产业”的方式,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走出一条“支部+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双水村采取“支部+合作社”的方式,成立了农民担保专业合作社,为村民创业提供贷款担保,带动群众发展致富。

  ——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富民。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的“城镇化带动”战略,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基层组织建设机制,走好“城市带动农村”的路子,全面深化“双万”工程和“千名机关干部任村官”工程,扎实推进村级办公机关化,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输血和造血功能,发动一切社会力量,千方百计为农村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助力。选派72名优秀干部到乡镇担任科技副乡镇长,下派302名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建立了在职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点27个,协调了6个省直企事业和36个市直企事业单位与42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安排全县70个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与70个贫困村结对帮扶,组建了33支农村工作指导组,常驻乡镇指导和帮助开展农村党建等各项工作,全面构建了一个城乡党建工作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的新格局。

  ——创新理念,职能“转”型富民。各基层党组织树立了“富民优先”的执政理念,进一步强化党支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宗旨,加快推进基层党组织职能由过去的“行政管理型”向“服务富民型”转变,在全县33个乡镇的302个村、社区全面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建立便民利民服务中心(站、点)344个,设置服务窗口250个。扎实推进农村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工程,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便民、利民、惠民、富民的整体功能,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度,全县共有720个基层党组织作出公开承诺,承诺事件2460件,兑现1900件;5197名党员作出公开承诺,承诺事项8325件,兑现7850件。

  ——培育典型,能人“带”动富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作用,全面整合工青妇组织等各方面的资源,创新“四培三带”载体,切实抓好“党员创业带富示范点”、“党员创业综合培训基地”及“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建立33个“党员创业带富示范点”、2个“党员创业综合培训基地”及“创业实践基地”,进一步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农村适用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党员创创业带富”工程和“能人治村”工程,充分发挥农村科技能力、党员创业示范户、青年创业星火带头人、大中专毕业生及复退军人、返乡农民工经济能人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合力,强势带动群众致富。实施“党员创业带富”示范户133户,培育各类创业致富能手10000余名。在村级组织换届中,新选拔各类专业大户、“双带”能人80余名充实到了村级领导班子中,培养“双带”村官704名。

  ——深化关怀,党建“扶”助富民。全面扩大“党内关怀”工程覆盖面,大力扶持和培育一批党员科技人才先富起来,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致富。同时,积极建立健全和创新党员干部联系帮扶群众制度,坚持不懈地开展灵活多样的结对帮扶活动、访民助民月活动、为民办实事月活动、四帮四促活动,进一步创新党建扶贫方式,丰富帮扶内涵,形成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大拉力。县管党费每年划拨10万元,县财政每年配套5万元充实党内关怀资金,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进行慰问帮扶,对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党员进行扶持。进一步创新党建扶贫方式,建立健全了为党员与群众结对帮扶长效机制,全县党组织结对帮扶64个,党员结对帮扶6600余个,每年定期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党员责任示验田等灵活动多样的活动,为群众捐款捐物30余万元,为群众脱贫致富想办法、出点子18000余个次,全年共投入帮扶资金878.8万元,帮扶群众1.8577万人。完善县级党内关怀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先后3次划拨党内资金59.55万元,慰问帮扶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和受灾党员等1019人次,引导和拉动贫困党员致富。今年调整组建了67党建扶贫队,协调落实扶贫项目16个,实施整乡推进进项目2个,落实资金2600余万元,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0000余人。

  ——村企共建,以工“哺”农富民。全面拉长“党建链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安排县内125家企业与所在村结对共建新农村,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公司运作、农户参与、机制保障”的原则,积极探索工业返哺农业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企业发展带来的实惠,大力推进和谐矿区建设。如鸡场乡攀枝花煤矿和志鸿煤矿出资4500万元,对因煤炭开采受影响的土地进行租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共种植猕猴桃、油桃、早熟蔬菜等1.2万余亩,形成群众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达到了地企共赢的目的;比德乡河坝煤矿在党支部争取下投入2300万元开展和谐矿区建设,搬迁矿区地质灾害农户254户,在推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使矿区群众得到了实惠;董地乡大营煤矿通过安排矿区群众到煤矿就业300余人次,增加农民收入100多万元,促进了矿区和谐稳定。

  ——科普兴村,科技“引”路富民。进一步加大农家书屋、党员图书室的建设,广泛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农经网站、农村科普长廊等平台,加快推进农村科技适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应用,加大农村适用技术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培训力度,实现每个劳动力家庭掌握1至2门适用技术,用科技的手段引导人民群众拓宽致富路子。全年共培训各类人才8000余人次,培训党员群众20万余人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5326期34万余人次,共培养农村科技能人2652人,科技示范户2658户,审核认定乡土人才400名,获得绿色证书8077人。

  ——一村一品,政策“惠”农富民。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要求,抓好县“十二五”规划“八大优势产业”和“十个万”工程的落实,出台了《关于扶持重点农业产业发展的意见》,立足本地特色,积极采取政策支持、资金扶持、项目扶持、产业扶持、技术扶持、信息引导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对种草养畜产业、蔬菜产业、核桃产业、茶叶产业、猕猴桃产业、马铃薯产业、苗圃产业等8大农业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奖励,帮助各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农民群众脱贫致富中树立威信,增强其凝聚力和号召力。

  ——提升素质,文化“育”智富民。切实将“育智”、“扶智”放在各级党组织执政为民的第一位,建设村级远程教育站点302个,乡镇业余党校33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310所,建立省级党员短期培训实践基地1个、市级2个、县级33个,大力实施“全民文化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六建六治六改”工程,建设美好家园2148户,定期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智力水平,用党建浇开“文明花”和“幸福花”。

  ——让利放权,扩权“强”村富民。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水城县乡镇财政收入上亿元奖励激励办法》,大胆放权和让利于基层,全面推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5个乡镇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结合社会管理创新,积极探索完善和创新“一机制多内容”的村民自治体系,切实将 “三农”、计生、综治、禁毒、信访等各项工作纳入村(居)民自治的主要内容,进一步理顺乡镇政府与村级组织的关系,坚决杜绝政府干预和包办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为,指导建立健全民主评议、村务公开、党务公开、民主议事、重大村务票决制等一系列相配套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增强人民群众自主致富的能力。

  记者 苏江元

责任编辑: 晴天
标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