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十七载 荒山变“金山”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2-11-07  内容来源: 当代贵州

帮扶十七载 荒山变“金山”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12中国•贵阳国际特色农产品交易会上,来自三都水族自治县交梨乡的农妇吴安英笑得合不拢嘴,她们带去的总共600公斤葡萄,在交易会上被抢购一空。“前来购买的人都说甜。”

  农妇笑容的背后是交梨乡葡萄种植的喜获丰收,而这与省委办公厅长达17年心系水乡、鏖战月亮山的大力帮扶分不开。

  交梨乡是典型的民族乡镇,苗族、水族、布依族占总人口的94.1%。全乡12个行政村中,一类贫困村就占了6个。

  自1995年以来,省委办公厅就把交梨乡作为帮扶乡,尤其从2006年至今连续6年驻乡帮扶不间断。

  在省委办公厅的帮扶下,交梨乡选准产业,大力发展葡萄种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2983元增加到2011年的4656元,预计今年达到6000元以上。

  关注民生 夯实发展基础

  吃靠救济粮,住的茅草房,穿衣靠捐赠,喝水靠肩扛,交通靠双腿,面朝黄土背太阳…… 这是三都水族自治县交梨乡以往贫困的真实写照。

  2010年,交梨乡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首批“集团帮扶、整乡推进”的试点乡镇之一,给交梨乡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项目计划用三年时间,使全乡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根本性改变,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达到全省中等水平。

  思路明晰、规划先行

  “集团帮扶、整乡推进”工作在省委办公厅的牵头下,积极开展。经过实地调研和认真了解,省委办公厅发现通水、通电、通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最为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在省委办公厅的参与下,交梨乡编制了《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交梨乡“集团帮扶、整乡推进”规划(2010-2012年)》,涵盖交通、水利、教育、卫生、供电、社会事业等6个配套规划,共9个部类27个分项,规划直接投入农业产业扶贫资金1000万元,带动部门、社会投入配套资金9445.77万元的示范项目。

  通过科学编制规划,明晰了扶贫攻坚的思路,指明了扶贫开发的方向,细化了扶贫项目和推进措施,极大地加快了交梨扶贫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如今,交梨乡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下雨下雪不担心;投资173万元修建的五座桥,让村民不再为行路难发愁;总投资23万元的5个村卫生室让村民大病不出村,就可以得到及时医治;投资20万元新建的交梨乡野记希望小学,让村里的孩童可以就近入学;投资45万元建成的王家寨河堤休闲场所成为村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

  扶贫更需扶智。在乡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的同时,省委办公厅还组织专家到交梨乡开展种养殖业技术培训2000人次;投资9万元在交梨乡修建农家书屋3个,700余套农村实用技术书籍装满书屋……

  据了解,截至目前,交梨乡已完成各类项目投资10245万元,占三年计划总投资的98%,其中,完成农业产业发展项目投资1000万元和部门配套项目94个共9245万元,项目惠及全乡。

  出谋划策 找准致富路径

  要想让交梨乡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目,必须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省委办公厅和省直党建扶贫工作队确定交梨乡加快发展脱贫致富的优势在山、潜力在山、希望在山,提出将“山野水晶葡萄”种植作为特色精品水果产业项目进行重点发展。

  交梨乡种植葡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自从被列入集团帮扶后,1000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为葡萄种植提供了财力支撑保障。有了省委办公厅提供的水泥柱、钢丝等生产资料,大大激发了村民们种植葡萄的积极性。

  插柱子,拉钢丝,交梨乡葡萄种植面积从2009年的1万亩发展到目前的3多万亩,2012年挂果24000亩,产价达1.2亿元。不仅形成了“一乡一品”的特色支柱产业,同时取得了产地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此外,全乡葡萄种植户发展到3410户14600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70%。

  山有多高,葡萄就有多高。”这是交梨乡村民最津津乐道的一句话。

  当汽车驶进交梨乡,放眼放去,满眼的翠色铺面而来,一坡接一坡的葡萄藤爬满山头,顺着山势连绵起伏。

  8月28日清早,交梨乡山野水晶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门前,十余位农户正有条不紊的精选葡萄、套袋、装箱。

  记者随意走上前去,与葡萄农户闲话家常。

  农户王恩清家有4口人,种植葡萄20亩,年收入10多万元。

  “你是合作社的会员么?”

  “是。”

  “加入合作社有什么好处啊?”

  “合作社不收费,统一给我们批发的农药、套袋都很便宜。”王恩清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合作社统一批发的套袋6分5,比原价7分便宜5厘,一个农户至少要有用2至3万个套袋;一袋化肥便宜10元,一亩地至少要用一袋40公斤的复合肥。

  “合作社还给我们提供技术支持,经常组织专家到田间地头给我们讲葡萄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的知识。”

  “以前无序竞争让我们饱受客商的‘欺负’。有了合作社统一定价,收入有保障。”果农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历数加入合作社的好处。

  果农口中的交梨山野水晶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是集团帮扶工作队帮助村民们采取资金和土地入股等方式成立的。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并统一技术、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深受果农好评。目前,入社会员已经达到400多人。

  记者采访时,恰巧碰到从罗甸县前来收购葡萄的收购商张老五。

  “为什么来这里收购啊?”

  “这的葡萄甜,好吃。”

  “这次收购了多少斤啊?”

  “一万斤。”他边说边把手里的记账本拿给记者看,“今年来了20多次了,记账的本子都用了2个了。”

  张老五的笑容里是掩饰不住的喜悦和满足。

  目前,交梨乡全乡实现葡萄产值1.2亿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葡萄就有5715元。看到这么好的收益,交梨乡外出务工人员也纷纷返乡种植葡萄,回来的人数达3000多人,超过全乡外出务工人员的一半。

  从选产业,到提供技术,寻找市场,交梨乡葡萄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省委办公厅的大力支持。

  展望未来 打造“四体一位”

  如今的交梨乡被誉为“葡萄之乡“。

  漫山遍野的葡萄藤下套满了黄色的袋子,鼓鼓囊囊。那里面装的不仅仅是葡萄,也是果农的钱袋子。

  在交梨乡的带动下,周边乡镇也开始从交梨乡移苗大面积种植。目前,累计带动全县共种植葡萄42000亩。采访中,有农户担心,照这样大规模种植下去,产量不断提高,以后葡萄价钱会不会物丰价廉?

  村民心中的担忧,扶贫队早就想到了解决之策——延伸葡萄产业链。贵州省委办公厅有关领导表示:“多次调研和与当地政府协商后,我们准备在交犁乡打造集产业化扶贫、集团帮扶、山地高效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四位一体’新型模式。”

  交梨乡着眼自身实际,借助厦蓉高速公路在交梨乡设置匝道口发展机遇,围绕“一乡一品一产业”主题,靠山吃山,决定在交梨乡大力发展山区高效生态农业。在将葡萄作为主导产业来打造的同时,还在葡萄架下种植生姜、花生等喜阴作物,并发展林下养鸡,不断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

  交梨乡村民许忠志说:“按亩均产量2500斤,市场收购均价2元,亩均产值5000元。另外我们还在葡萄架下种植生姜、折耳根等喜阴作物,收入2500元左右;葡萄采收后养殖土鸡,每亩投养400只,收入4000余元。总计起来,整个区域一年的亩均总产值达到一万元以上,荒山成了真正的‘万元山’。”

  在省委办公厅的资金协调下完成的10公里“葡萄长廊”令交梨乡村民引以自豪。

  顺着盘旋山岗的水泥硬化路,齐整的葡萄架蜿蜒而上……车览交梨乡10公里“葡萄长廊”,处处引人入胜,处处让人振奋。

  “过两年,你们就可以看到我们的葡萄长廊了。到时候,你们可以边摘葡萄,边观光。”交梨乡村民陈华斌满心欢喜的向记者介绍。

  这个葡萄长廊正是交梨乡下一步打造的乡村旅游的一部分。

  小葡萄里有大文章

  在扶贫队的帮扶下,交梨乡农业合作社计划建立冷库和引资开办葡萄汁和葡萄酒厂,将葡萄打造成一项富民产业,力争全乡“十二五”实现人均2.5亩以上,综合亩收入5万元以上。计划到2013年,全乡3多万亩全部挂果后,预计葡萄产值可达1.5亿元,外加套种和林下养殖收入,总产值在3亿元以上,集团项目区真正实现“万人万亩万元山”,农户实现脱贫致富。“十二五”期间,力争辐射带动全县葡萄面积种植10万亩以上。

责任编辑: 晴天
标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