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临近,年味渐浓。春运的票又开始发售了,全国各地的大小火车站又是人头攒动,人群中学生、农民工等各色人群起早贪黑大排长龙,为的是能买到回家的火车票,不为别的,那是春节在召唤,父母在召唤,孩子在召唤,亲情在召唤……
不过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合家团圆方式,随着时代的脚步走到21世纪第一个10年、进入第二个10年的今天,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有的为过年团圆添彩,有的却像是甜蜜中撒了一把辣椒面,使团圆的路程变得曲折,团圆的滋味里多了些无奈。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中国人过年其实就是过团圆。除夕灯下,一家人包饺子唠家常,游子归心,老少同堂,其乐融融,那一份扯不清、割不舍的浓浓亲情,就是最浓的年味。
你家?我家? “80后”夫妻难选择
每年春节前,都会有很多情侣或夫妻为回家过年的事吵架,该回谁家过年,这是个大问题,特别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情侣或夫妻。谁都想回家陪自己的父母过年,回谁家过年的问题没谈拢,战争就开始了,甚至有的小夫妻为了去谁家过年吵到要离婚。
“回谁家过年?”这道选择题背后,有爸妈的期待、儿女的孝心,甚至还有男人的面子。说严重点,简直就是男权与女权的“斗争”了:年夜饭在谁家吃,谁就是一家之主了。你看这话题有多沉重。不过如果小夫妻二人都通情达理,肯为对方着想,回谁家过年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了。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已有1亿左右的独生子女人群。如今,第一批独生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他们的父母也渐渐进入老年。专家预测,未来10年,“独生夫妻”家庭将成为社会家庭的主流模式。
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增加,老龄化社会的步入,“421”模式,即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生育一个子女的情况将越来越普遍,再加上由于从小受父母亲朋疼爱,多数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在组成小家庭后常常会在遇到问题时难以兼顾对方的感受。这给中国传统习俗带来了冲击,成为过年最讲究团圆的国人不能回避的社会问题。(任涛)
案例一 和谐型小夫妻
李芬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老家在广西
郭奇 腾讯网,老家在四川
李芬和郭奇什么事都肯为对方着想。平时在家,家务活两人抢着干。在过年回家这件事上,他们也很体贴对方,商量着来。双方父母也很理解对方,表示小两口在谁家过年都一样。“前两年都是在我婆婆家过的。”李芬说。今年过年,他们先去广西,初二后再回四川。
“我们商量,以后基本上就是一年在我家过,一年去他家过。”李芬说,春节去谁家过的问题其实不是什么难题,只要两人恩爱。“互相理解的话,结果就心平气顺,去对方家也愉快。”
李芬说,双方父母的态度只要开通,就完全不会把这个问题当个事儿。“我公公婆婆和我父母就很好,他们对我们的决定很支持。”
案例二 自我型小夫妻
陈国(化名),北京某图书公司编辑,老家在河北
龙娟(化名),某杂志社美术编辑,老家在吉林
陈国最近心情不是很好,因为又快过年了。他愁的不是年终奖,而是前两天和龙娟为去谁家过年又吵了起来。其实小两口平时还是很恩爱的,但一提到回家过年的事就吵个不停。“去年在我家过的年,但她整个春节就没露几个笑脸,老往家里打电话,一打就是一个钟头。”陈国说。
在陈国看来,嫁到婆家的女人,就不该再回娘家过年了。“她老说我还有个妹妹,而她是独生女。可我那是妹妹啊,又不是弟弟。”陈国的父母也是这个意思,平时的国庆或者“五一”可以去东北转一圈,可过年就得在河北。
陈国说:“要是她再拧,死活不跟我回去,再像去年似的吵,我就自己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