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山南地区克松村村民自编自导的话剧《农奴泪》,5月23日上演,继而打响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献礼片的第一炮。
《农奴泪》的艺术指导、国家一级导演普布次仁介绍,话剧《农奴泪》最早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当时话剧起名为《旧社会的苦》(也称《赤来多吉一家三代六口人的故事》),讲述的是西藏民主改革前,克松庄园的农奴赤来多吉一家六口、三代人悲欢离合的故事。剧目共分九幕,即引子、秋收之后、赤来多吉遭受酷刑、赤来多吉死后、三个孩子长大后、达瓦被捕后、多吉朗追返乡传喜讯、多吉朗追被割舍及噶厦政府瓦解,农牧民翻身得解放。
普布次仁告诉记者,《农奴泪》是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演员全部是克松村村民,“由农民直接参与演出,这在内地也是少有的”。
据了解,从1968年到1976年,该剧曾在西藏的广大农奴区进行了多次演出,1976年以后,该剧停止了演出。今年,为了迎接“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两周年庆祝活动,也为了让年轻人们直观的了解祖辈们所经历的历史,克松村村民边巴次仁、白玛云旦、多吉以及村里的老人从2009年10月份开始整理、编排,恢复了这部话剧。截止目前,话剧《农奴泪》已演出16场,观众达3万多人次,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谈及此次演出与以往的不同之处,普布次仁告诉记者,把广场剧搬到舞台上,肯定有改动,“但是剧目内容没有改动,我们是在原有基础上,从美学角度出发,对剧目的表现形式进行了艺术提升。我们请专业团队制作了舞台背景、增添了灯光。同时,加强了音乐在剧目中的作用,在最初的表演中,只有扬琴和二胡两种乐器贯穿其中。”
普布次仁说,“因为是业余艺术队,演员们的表演是原生态的,无拘无束,并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这是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艺术指导巴桑次仁告诉记者,文艺队是在5月10日到达拉萨的,每天都在紧张排练,大家都希望以最好的表演、最佳的状态,呈现给观众一台精彩的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