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完的长征】到陕北去 几张报纸定方向
发布时间: 2016-10-24 10:14:34 | 来源: CCTV | | 责任编辑: 晴天
当红军侦察人员从甘肃小镇哈达铺截获了国民党的这批报纸时,他们不曾想到,长征、红军,中国革命的方向就此确立。长征队伍由此走向陕北,走向胜利。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长征落脚点为何定在陕北?三军大会师,战友们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会师在懋功 毛裤鉴情谊
1935年3月后,红四方面军按中央指示强渡嘉陵江,夺取茂县、理番,一路向西,距离经会理、冕宁北上的红一方面军越来越近,红四方面军的将士们听说要和红一方面军会合了,很是振奋。1932年参加红四方面军,今年104岁的秦华礼记得,那时候一方面军来了,那是中央红军,大家都称他老大哥,要向一方面军学习。那时候就知道会师以后要北上抗日,非常高兴,因为会合以后实力更强大了。
6月初,夹金山北麓的懋功县被红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攻下,此时的红一方面军,正准备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1930年加入红军,今年98岁的胡正先,当时在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他记得部队传下来消息,要在懋功迎接红一方面军。因为红一方面军战士大部分来自南方,衣着单薄,又长途跋涉,历经磨难,所以,部队动员战士们每人为一方面军的同志准备一个纪念品。这个纪念品就是给每个战士发一斤毛线,把这一斤毛线捻成线,然后织成毛裤慰劳一方面军。
6月12日,在这座小木桥上,胡正先他们终于迎接到了翻越夹金山而来的红一方面军。6月21日晚上,懋功城里欢声笑语,两军将士在喇嘛寺前的广场上举行了会师联欢晚会,战士们织的毛裤被统一送给了红一方面军。胡正先记得当时大家对一方面军非常热烈的欢迎,场面非常动情。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欢聚的场面并没有持续多久,两军共同行动两个多月后,秦华礼和胡正先所在的四方面军在张国焘的命令下掉头南下,而红一方面军则继续北上。
一些报纸定乾坤
哈达铺,甘肃省南部的一座小镇,八十一年前,这个小镇,成为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攻破腊子口,翻越岷山,一路向北即将到达哈达铺,此时消息闭塞的他们,并不知道近一年的长征到底何时才能结束,哪里才能够落下脚。
部队刚刚抵达哈达铺附近,当天下午,曾思玉就接到了一个任务——去哈达铺搞点情报,因为他有一套国民党衣服。
1930年加入红军的曾思玉,时任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第二师司令部通信主任。接到任务后,他带着侦察连战士化妆成国民党军官,来到了哈达铺镇公所。当时,国民党设在哈达铺的党政军头目为了讨好中央军,赶忙出来迎接。一个少校副官恰好也带着骡马刚从省城兰州来,驮着几袋子报纸、服装、弹药和白面。曾思玉他们立刻举枪将国民党这些人围了起来。2011年采访时100岁的曾思玉记得当时自己说是红军,国民党这些人就吓得打哆嗦,没有办法,就把物资交给他们了。这一次,他们不仅仅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还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曾思玉说,马上驮着一捆一捆的报纸,自己一看,这报纸是宝贝,马上拿了来,拿来一看,上面写着陕北有红军!
在哈达铺这个小小的邮政代办所中,侦察连又发现了不少国民党的报纸。上面登载着国民党军围剿陕北红军的消息。党中央以前只知道陕北有革命根据地,却不知道根据地力量已经如此壮大。当时,红军一直处于蒋介石的围追堵截之中,与外界联系困难,消息闭塞,而国民党的报纸是党中央获取情报的重要来源。这些报纸立刻被送到了毛泽东手中。毛泽东一看,说陕北有红军!
9月20日,在哈达铺关帝庙前的操场上,毛泽东兴奋地对将士们说,同志们,前进吧!到陕北只有七八百里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的抗日根据地!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彭加伦立刻连夜创作了一曲《到陕北去》,传唱全军。
曾思玉说,部队当时情绪高涨得要命。1933年加入红军的,2011年采访时94岁的钟珠瑞记得当时就确定奔那个根据地去了,连箱子都不要,就朝那个东方走就是了,一天跑一百多里,一天跑一百二十里。
陕北根据地发展得怎么样?
到陕北去!哈达铺东北方向约400公里,就是红一方面军要去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红色革命从上世纪20年代起就蓬勃开展起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以陕甘边界的正宁、照金、南梁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建立起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与此同时,包括延长、延川等县的陕北根据地也建立起来。在根据地里长大,那时才十岁出头的李章,还记得那会儿打游击的情形。李章记得,那时候部队很困难,主力部队大部分都是图强,部队连队的骨干才有武汉造的那个毛瑟枪,敌人来围剿的时候部队就撤退,敌人走了部队又回来了。在与敌人的艰苦拉锯中,根据地不断壮大。到了1935年,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而就在红一方面军到达哈达铺的前两天,从鄂豫皖根据地出发长征的红二十五军也到达了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编成了红十五军团,根据地的力量更加壮大了。
三碗荞麦面 成功切掉尾巴
1935年10月18日这天傍晚,位于陕北根据地边缘的张湾子村村民张瑞生家,走进了一群穿军装的人。到了晚上,一个警卫员来找张瑞生的父亲,问张瑞生的父亲做点吃的。张瑞生的母亲一连下了好几碗羊肉臊子剁荞面,送了进去。张瑞生的父亲在门外听见他们说“我这长征路,陕北这是第一顿饭,这回是吃好了,吃饱了,好了好了再不要盛了”。
张瑞生的父亲记得非常清楚,门里的那个首长一口气吃了三大碗羊肉臊子剁荞面。第二天一大早,这群人启程赶路,没多久,国民党的骑兵就追来了。托着机枪到了这里之后就换马,把老百姓的粮食都当马草,马喂饱了,有力气又追去了。然而,国民党的骑兵团气势汹汹地追去,没几天就灰溜溜地逃回来了。
这样的事张瑞生的父亲还是第一次见。后来他才知道,原来,那晚住在他家的是红军,连吃三碗臊子面的人,就是指挥红军的毛泽东。他们一大早启程去了吴起镇,在那里,摆了个埋伏圈,就等着国民党的骑兵部队自投罗网。
钟珠瑞记得当时国民党派了六个骑兵师来围堵,红军就这么横杀过去。敌人骑兵一进入包围圈,两边埋伏的红军一起开了火,受惊的马匹四处乱窜,根本不听指挥,敌军乱作一团,靠着双脚的红军消灭了国民党骑兵1个团,击溃了3个团,毙敌六百余人,俘敌700余人,缴获战马200余匹。这一仗,切掉了国民党追兵这条一直尾随在后面的尾巴。
胜利到达落脚点
吴起镇,位于陕甘交界处。1935年10月19日,这里迎来了历经磨难辗转而来的中央红军!这幅油画描绘的,就是当时的场景。11月,在瑟瑟寒风中, 12岁的李章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中央红军。李章记得,“中央红军来了难是难 能过来就不容易了,你说那么远两万五千里,来的时候我看见的真是,我们已经够穷的了,看见那部队的时候,你都不知不觉掉眼泪”
从瑞金、于都到陕北,途径11省,历时一年,中央红军终于找到了落脚点。钟珠瑞说,“长征一年多,因为没有家,我们受了好多的苦,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没有住的,没有用的,伤兵没有地方安排,多少事情,所以他们(周恩来等)理解有家没有家,比我们当然更深刻,所以他(周恩来)这句话就是高声地说,我们到家了,我们有家了,快,回家休息吧!”
三军大会师 毛毡诉情谊
当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后,红四方面军继续南下,重过草地,与国民党的川军激战。而红二方面军,则是在1935年11月19日从湖南桑植刘家坪开始了长征。1931年参加红军,2011年采访时94岁的胡守富,曾担任红二方面军警卫营排长,他还记得开始长征时是夜晚走的,不得不走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钻敌人的空子。
1936年8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都辗转进入了甘肃,此时的他们,都经历了一年多的跋涉,从蒋介石的围追堵截中奔袭而来,饥寒交迫,装备奇缺。
为了迎接他们的到来,已经落脚陕北的党中央特地指示有关部门准备住房,中央领导带动全军节约开支,为红二四方面军筹措粮食和冬装。当时是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军部无线电电台台长的秦华礼得到了一方面军战友送的羊毛毡,因为生长在四川的秦华礼没见过这东西,不知道怎么用,还闹了小笑话。
1936年10月,会宁、将台堡一带洋溢着节日般的喜庆气氛,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大会师!历时两年的长征胜利结束了!
中央红军及红一方面军,长征行程两万五千里,出发时8.6万人,结束时7000余人。红二方面军长征行程近两万里,出发时1.7万人,结束时1.1 万人,红四方面军长征行程一万余里,出发时10万人,结束时4.2万人,红二十五军长征行程约一万里,出发时2900余人,结束时3400余人。
两年的时间,太多的战士倒在了长征途中,甚至就在临近胜利的那一刻,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幸存的红军战士们立刻投入到了抗日救国之中,最终走向了胜利。
在长征胜利的第八十个年头,秦华礼、王定国两位104岁的老红军平生第一次相聚,为了曾经共有的那段记忆。
80年过去了,长征,这场行程超过两万五千里,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转移,以及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们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创造出的世界军事史和人类生命史上的奇迹,并没有因为岁月的磨砺而黯淡,对于这段传奇经历的亲历者来说,哪怕他们年事已高,哪怕衰退的记忆中往事已经如烟,但是红军、长征这两个字眼,永远是他们心灵深处最难以磨灭的那道印痕。
责任编辑: 晴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