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2年4月26日下午
嘉宾:台湾法鼓山方丈果东法师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2012年4月26日,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在香港举行,全世界的高僧大德都在香港汇聚,今天我们采访到了台湾法鼓山方丈果东法师,为大家解读佛教的有关问题。
中国网:刚才您在演讲中提到,去年6月份,刚刚举行了一个世界佛教学者论坛。您把这个论坛的情况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
果东法师:因为这个叫IABS的世界佛学论坛,三年举行一次,好像类似奥林匹克佛学会议,论坛采取会员制。我的恩师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是创始人,在上一届的时候就已经提出申请,说有机会我们法鼓山法鼓佛教学院跟中华佛学研究所热烈欢迎会员们、专家学者能到法鼓山参与论坛。所以,我们做了将近一年多积极的规划和筹办,法鼓山整个僧师释众,以及教育单位“护法”的共同努力之下,让许多专家学者非常欢喜。事实上来了600多位学者、专家,发表了500多篇论文,在发表论文之余,有许多文化、艺术、生活中的“禅”的呈现,获得了与会成员的肯定,我们也感恩有这样奉献的机会。
中国网:我发现在去年的论坛中,很多的问题是与今天在这里举办的世界佛教论坛的议题是相同的,或者是差别不大的。但是今年的世界佛教论坛主题是“世界和谐,同愿同行”,您对于这次世界佛教论坛的这个主题有什么独特的理解?
果东法师:IABS世界佛学论坛已经涵盖了今天在世界佛教论坛中大家共同关注的社会脉动。同样的,毕竟讲佛学,从法鼓山来讲,是希望佛学人性化、佛法生活化、佛教人间化。世界佛教论坛从第一届“和谐世界,从心出发”,第二届“众缘和合”,第三届“同愿同行”,往往我们面对整个社会大自然的环境,可以说人跟人之间、人跟大自然环境之间,大自然环境跟人自己心里上的起心动念是关键点。所以,大自然的破坏、社会的种种问题有待去改善的现象,都是人为,而人为一定要从心开始。所以,我们从“心”出发。但是对于这个世界是要众缘和合,来一起净化,如果没有愿力的话,就没有心力。所以,这次用“同愿同行”,我觉得非常好,希望大家真心、真诚地面对自己,与人相处,关心这个大自然的环境。大家一起用佛法的慈悲,来关怀人跟整个社会,发挥我们的智慧,降低个人的欲望、私欲,提高对整个社会的关心。我们都是生长在地球村里面的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和乐生活,彼此要真心相待。因为每个人的思路、想法可能不同,我们要学习尊重,大家在异中求同,在同中求异,这样会更和谐,从一点一滴来奉献,小小的爱会变成大大的爱。
中国网:您在佛教论坛中提到了“心六伦”的概念,您在这里给我们再解释一下。
果东法师:讲到“心六伦”,最主要的目的也是在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希望大家生活得更平安、健康、快乐与幸福。因为面对二十一世纪,多元的社会,忙碌、紧张、快速,同样有的物质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好,可能面对天灾地变人祸,还有许多的战争滋生的现象,许多人脱失掉伦理的根基,以及道德的准则了。所以我的恩师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在想到过去儒家孔子所讲的五伦,以及面对多元的社会,必须做一些加强,所以才提出“心六伦”。“心六伦”就是指家庭、校园、生活、自然、职场、族群。我们提到的家庭里面有各种上下平等的根基,彼此要互敬互让。家庭的成员里面,讲伦理,不要计较,晚上好睡觉,明天工作学习都有效,就有会心的微笑。刚才讲的互敬互谅,一定要体谅和包容。对于校园来讲,有老师、学生、家长,大家彼此共同关心,老师怎么对学生,学生怎么对老师恭敬,家长怎么跟老师一起来关心学生,这样的话才不至于失掉伦理的根基。再讲生活的话,虽然物质生活非常丰富,但是大自然环境也被破坏掉,我们是不是可以俭朴一点,生活的简洁。往往有一些忽视掉的公德心理,我们考虑到自己的整洁、清洁,也要考虑到大众的整洁、清洁,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自然,我们许多的资源还要维护,矿物、石油等等这些都一直在耗损掉,我们少一些欲望,多知足,知足就能长乐,把一些资源留给后代子孙。职场,现在是工业社会,有资方与劳方,还有上游下游,还有消费者,是不是都能彼此站在自己的立场,尤其是资方,怎么样提供好的产品给消费者,还有上下游,还有对待员工是不是能考虑到他们的福利。员工是不是也把自己的工作当成自己的工作呢?这些都有待于让我们学习。往往老板给的福利更多的话,他们就觉得这是应该的,还不够。大家如果稍微适度调整一下,彼此都能关心的话,会更好。 至于讲到族群,我们现在是个地球村,有的国度里面,有许多不同成长的地方,大家一起,甚至结为家庭,这种多元种族的时候,大家彼此欣赏不同的文化,或许还可以多一些收获,这是一种很宝贵的因缘。如果能重视族群融合的话,哪有这些战争。大家展现慈悲的关怀,提高快乐,发挥智慧,少欲望,放下个人的私欲,注重考虑到他人的生命跟生存权的时候,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世界佛教论坛从第一届的“从心出发”,到第二届的“众缘和合”,到第三届的“同愿同行”,我们一起来共同努力。
中国网:刚才您演讲中还提到一个词,就是心灵环保。现在有些人也是面临心静不下来的现象,您能不能给他们一些指教?
果东法师:生命环保的定义,事实上是讲观念的摆正,提升人的素质,使你面对环境的挫折和变化,学习不要受到影响,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实,来处理问题。我们往往碰到顺境的时候才能做得了主,碰到逆境的时候,被人家批评的时候,有时候可能就做不了主了,烦恼就一大堆了,这时候需要学习心理的平衡,帮助自己更稳定、更成熟。这方面,除了观念上要正面认知,逆向思考,放下个人的私欲,而以整体的利益来考量,进退有度,收放自如,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负面的危机和许多持续的波动影响。更重要的,还要方法,我们学习放松身心,去体验身心,以生命共同体来统一身心。因为放下私欲的时候,才可以有笑容,放下身心,这样我们就可以真正在人生历程中把心灵环保观念好好的落实。所以心灵环保要落实实践的话,我们就说,念佛、禅修、持咒都可以帮助人心灵平静和安定。同时,我们要学习反省检讨,哪些我可以做得更好,我要继续努力;哪些我做得不好的,我做一个反省检讨。学过的人就会惭愧忏悔,就会亲近你,就安乐。
第三点,我们要有感恩的心来奉献和付出,感恩心接受生命缘,奉献付出结善缘。我刚刚也在会场分享,我们碰到各种事情的时候,解决困境的时候,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前提一定要尽责尽份、尽心尽力,也就是说,“心六伦”的核心价值就是在从心出发,尽责尽份,奉献利他。刚才我也讲了“十力”,就是尽心尽力,随缘努力,转化压力,成为助力,开发潜力,保持毅力,凝聚向心力,展现生命力,有愿就有力,彼此共勉励。
中国网:现在的生活中,人们的压力很大,尤其是年轻人的压力更大,他们在寻找慰藉的时候就发现了佛教,而且现在佛教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形式,来吸引这些年轻人。您觉得,佛教应该如何发展下去,去更好地吸引年轻人学习佛教和进行修行呢?
果东法师:佛教,佛是觉醒的意思,教就是教义,所以佛教可以说是觉醒的教义,也可以讲是佛陀的教义。佛陀实现的就是让我们开始每个人跟佛一样有慈悲和智慧,让我们来理解,人生的真理实际上是缘起苦、空、无常、无我。因为我们不知道无常、无我、空,所以伤身伤痛,如果我们了解这个缘起无常、无我、空的时候,就不会执着,空不是死,佛教人生的价值也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不执着,同时积极地掌握所拥有的人际关系,好好地让我们来修佛和修慧。所以,年轻人的价值观,我建议生成一个大方向,来学习从心出发,奉献利他,放下个人的私欲,有大方向,有小目标、中目标、大目标。可以做一个调整的话,珍惜因缘,把握因缘,创造因缘。
中国网:谢谢您,谢谢您接受中国网的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