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钊:尼克松访华带给我们的历史经验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2-02-27
陶文钊
2012年2月23日,为纪念《上海公报》签订40周年,中国网举行了主题为“中美关系回顾与前瞻”的专家论坛,六位中美关系专家出席了此次论坛并做主旨发言。
陶文钊:尼克松访华是中美关系从敌对、对抗格局转变到和解,关系正常化的转折点,因此说它是“破冰之旅”;
从美国的角度讲,尼克松访华有三个原因:首先,苏联在第三世界的拓展,让美国感觉到其霸权受到苏联威胁;第二,尼克松想通过拉拢中国达到与苏联缓和关系的目的。尼克松1972年2月到北京,5月份就到苏联,跟苏联签署了“反导”条约,当时中国批评美苏两国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如今回过头来看“反导”条约,可能是在冷战时期美苏能达成的最好条约;第三个原因是美国想从越南战争中撤下来,而中国是支持越南的主要国家,美国希望中国对越南施压。
从中国方面讲,首先,当时已经感觉到苏联是中国最大的威胁;第二,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在外交史上空前孤立,领导人非常希望在美国这个地方打开缺口,使我们在外交上能够取得突破,实际上这个效果是达到了。
尼克松访华对双方来说确实都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尼克松访华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中美关系没有马上正常化,但是对中美两国关系的破冰,仍然留下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要从全局的高度,从战略的角度看待中美关系。《上海公报》的大部分篇幅都在讲“分歧”,最后讲一点讲两国的共识,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罕见的。今天中美关系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仍然存在诸多分歧,而且大都不会短期内解决。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大国之间和谐相处,互利共赢的道路,中美之间分歧太多,但是大问题上我们有共识,在这个全局上来认识中美关系。邓小平曾经对老布什特使斯考克罗夫特说过,归根到底中美关系要好起来才行,这是世界和平和稳定的需要。
第二,紧紧抓住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中美关系是利益驱动的,当时中美关系分歧很大,但两国之间有共同利益,就是共同对抗苏联的扩张。现在两国之间共同点远大于分歧,合作是中美关系的主流。所以,我们既要认真对待分歧,更要不断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
第三,要培植战略互信。尼克松访华之前中美之间没有战略互信,但通过基辛格的秘密访问,与周恩来的长谈,双方建立起了初步战略互信关系,即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1973年基辛格再次访华,再次表示,美国过去不支持台独,现在不支持,以后也不会支持台湾独立。在这个基本问题上双方真的达成了谅解和共识。尼克松访华,比基辛格又进了一步,阐述了美国一系列的观点,所以战略互信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学习美国的政治智慧,《上海公报》中,有一段对“一个中国”政策的经典表述:“美国认识到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一直到今天,美国政府或学者要讲“一个中国”政策还是要回到《上海公报》,历经了40年依然能得到认可,美国的政府和学界的主流意见还是认同这一经典表述,这就是政治智慧,也是中美关系的财富。
责任编辑: 佟静视频来源: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