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代背景

追寻近代民族企业家留下的精神财富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2-03-17

分享给站外好友

视频地址: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逢五四运动90周年,把历史和现实对接,是为当下和明天寻找精神源头。

相对于青年学生的激情呐喊,一代才俊对诸如民主和科学、文言和白话、传统和现代、器物和精神的激辩,近代企业家的形象始终模糊不清,甚至被遗忘,精神资源被忽视已久。有论者感叹今天在宜昌居然见不到卢作孚的纪念碑。卢作孚是谁?70多年前,在面临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是他的民生公司承担了号称“东方敦刻尔克”的大撤退,为中华民族保存了胜利的希望。

不只是卢作孚,张謇、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张元济、简氏兄弟(简照南、简玉阶)、穆藕初、范旭东、刘鸿生、胡西园、陈光甫等一批优秀民族企业家,比近年来被热炒过的晋商、徽商,更靠近我们,更靠近现代企业制度和公民精神。

对比现实,从奶业危机到竞价排名,从高管天价高薪到灰色产业链,从损民自肥到官商勾结,从垄断暴利到创新不足,从慈善精神缺乏到漠视员工福利,舆论喟然:那一代优秀企业家的商业理念和精神气度,不仅没有被超越,今人甚至未曾达到过。

近代民族企业家留下的精神财富

回望百年历史,中国企业家的本土传统在哪里?如果能知道前人达到的高度,我们是不是可以少一些今天的浮躁和无良?

《大商人》作者傅国涌在《南方人物周刊》上撰文归纳了这批近代企业家的特点:首要的就是实业救国,这堪为一个时代的风气;其次,不断求新、求大,追求新工艺、新技术、新机器,把企业一个变二个、变三个;制度建设也被认为是任何一家成功的近代企业能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保持独立性,这是近代企业家阶层留下的一个不能忽略的传统之一;承担社会责任,从造桥修路到捐资助学,或兴办学校,近代企业家对公益事业热忱始终受到社会舆论的肯定和历届政府的鼓励。

他们创办企业的细节无法一一还原,在内忧外患中做大企业的困难也难以细数,但他们经营的理念却标志着一种奋斗的精神和依然不落后的理念。被称为近代实业第一人的张謇说过,生财有道,大利不言。“火柴大王”、“水泥大王”、“企业大王”的刘鸿生说“一人享福,万人受苦的日子不太平”。他的名言是“最愚蠢的人,就是想一个人发财。叫别人都倒霉。”现代中国最大的私营银行“上海银行”的创办人陈光甫,第一个推出“一元起存”、零存整取、整存零取不弃贫民的服务方式,他的口号是“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繁琐”。实业家穆藕初的信念是:人生在世,必须加惠于人,小则修桥铺路,施衣给药;大则富国利民,就一己之财力与地位而行之。盖钱财为善用之人而运用之,可以有利于人,地位之运用亦然。




  责任编辑: 佟静视频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