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继红:这是一部温暖的现实主义作品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2-03-27
解放军总后电视艺术中心主任、国家一级编剧马继红
我觉得一部好电视剧对社会的影响,对观众的影响,对每个人不同的成长,他应该说是有很重要的意义。我觉得《儿女情更长》是这样子,因为在一般情况下遵照普遍的规律来讲,续集大概都没有写好过。另外我觉得炒冷饭也没有炒好,现在炒五十年代电影、小说,凡是能炒都来炒,但是我觉得效果不好。比较起来我觉得《儿女情更长》是一个例外,我觉得它不仅保持了原来的风格,而且更富有时代的内涵,这展现了更多的不同的人物命运,更有时代的特点和特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如果说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宋朝的实景一部画卷,这个《儿女情更长》实际上应该说反映的是当代上海都市一道风景,应该说当时拿片子的时候是星期一,我拿到片子想看看两集是什么样风格和样式,结果一放我居然停不下来了,我觉得这个片子吸引力在当今来讲,我还算不同于一般的观众,起码还算是一个行内的观众,我觉得能够吸引我,我确实觉得这个片子首先吸引力很好。
下面我谈谈我的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第一,这个片子最主要的是接地气,整部剧充满了荣誉的生活气息,这关注民生,关注现实,展示的刚才很多专家也都说了,它展示的是大多是中下层的生活,比如说像建菊开的花店,还有建梅开饭店,建设是出租车司机,向阳是快递,包括建兰是心里医生,他也是知识分子,不是说很多一打开电视剧就看到的CEO,总裁,大款,然后省长、书记。我觉得这些人确实是浮动在社会的上层,这和老百姓离的比较远。这个戏打开以后讲的是普通的家庭的生活,它不是像很多电视剧里面一打开就是别墅、高尔夫球场,豪华舞厅,豪华酒店,这自然而然把观众和剧的距离拉远了。我们能够从这个剧里面看到人间烟火,接触的是观众世俗情怀,不是假大空的东西。
我还有一个感觉,它就像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什么要死人的激烈的矛盾冲突,它就是像一条小河,他娓娓的流来,我们从一开始看这部戏,一直看到结束,无论是讲的好事,是坏事,是感人的事,是悲伤的事还是喜悦的事情,种种事情都是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整个剧情是围绕童家六兄妹展开的,这除了老大的戏比较少,二哥的戏比较少,我觉得其他的四个兄妹,包括他们的孩子,他们的配偶,以至于他们孩子所接触的这些朋友,我觉得这些人都是很实实在在的人,使你看起来都是身边的人,它不是像某些电视剧编的,那个东西实在让人受不了。所以我是觉得为什么欲罢不能,不忍放下,实际上是说很顺畅,讲的是我们身边的故事,讲的是老百姓的感情,这是最主要的一点接地气。
第二,这一部电视剧很大的特点就是特别是真情,我当年看《儿女情长》的时候就不止一次的流过眼泪,属于再看一遍还流眼泪,我觉得核心就是一个情,中国电视剧最大的能够打动人的就是一个情,而不是说是什么靠情节的铺张,人家其实能够记住的还是一个情,为什么多少年过去了,大家梳理十多年来的电视剧已经不下几万部了,但是能够记住有多少呢,能够提起来的渴望,儿女情长,因为他们讲的还是一个情字,当然不只是这些了。我觉得这一部戏核心是一个情,催人泪下也是情,在上一部戏讲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慈爱,尽管这个父母都是很普通的,一个是在西部边疆支边了这么多年退休以后回到上海老工人,一个就是普普通通从山东过来的父母,他们子女职位也不高,在这样家庭讲述人间真情的故事,父母怎么慈爱,儿女怎么孝顺,这之间他们并没有什么大房子,也没有那么多钱,关于老爹住院和老人走,母亲走,场场戏都是打动人,都抓住了一个情字。
我觉得《儿女情更长》是延续了这个情字,15年过去了,在物质意识不断膨胀的当下,这个亲情在人们的生活中,究竟还占有多大的比例,这个确实是一个问号。第三,我认为这个剧很大的一个好处,他没有回避矛盾,另外他本身还是重时尚的,因为15年前那一部剧,应该说比较起来还是传统的,因为那时候所表现的父母也好,他父母的子女也好都是我们多少年来从建国以后的这一代人的生活状态,精神支柱和感情。而今天的这部戏,我觉得它的观众更多的可能是80后、90后甚至更年轻的人,如果我们再把笔触停留在过去的传统叙事方法上,可能就不会被大多数的青年人所接受。
所以这一次特别注重了,我觉得这一部戏是把传统和时尚有机的做了一个结合,所以我认为在这里面,虽然我不知道这个洋子写了多少,但是我能感受到她给这一部戏带来的活力和时尚,这里面第三代大家都分析了,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这些性格都是属于囊括了我们当前青年一代很集中的优点也好,弱点也好,总之是他们的特点。所以我是觉得时尚的东西很鲜明,而且在这些孩子身上,他们的语言,他们的爱好,他们的动作行为都是属于他们的,而不是属于像我们这种50年代出身的老编辑硬给挂上的。
责任编辑: 佟静视频来源: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