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记者 熊惠玲) 2003年,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以一本关于细密画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享誉世界,横跨亚欧两洲的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尔被广泛知晓。同时,小说里中国画对土耳其细密画家的影响力,也让中国读者领略到土中两国之间文化元素的历史交融。
2007年,土耳其小伙胡塞飞・本利来到中国,此后的7年间,他在两国之间架起了一座更为宽广的交流长桥,从美食到旅游,从客商贸易到政府交流,这个中文名字叫“阿福”的土耳其小伙儿,成了一名现代丝路的新使者。
“中国不是你能想象的样子”
2007年,将要读大学的阿福正准备去美国选择一所大学,就在这个时候,父亲的一位在中国做生意的朋友劝告阿福应当来中国。“我的这位叔叔告诉我,中国并不是我们过去想象的样子,这里有十几亿人口,市场潜力巨大,经济发展飞速,是未来的美国。”
听从了这个建议,阿福选择来到中国深圳读大学。“刚到香港转机的时候,我被这里的高楼大厦惊住了,在我们国家大厦最高就五六层,感觉这里非常繁华。”阿福说,找好学校,我就开始思考读什么专业,“有一位名人说过,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那就应该去读广告学,广告里面其实有许多文化的元素,它是走近文化的最快方式,学会了如何做广告,也就了解了当地的文化,于是我选择了学广告学。”
爱上中国人的热情 爱上中国文化
利用两年的时间,阿福在深圳学习了汉语,与周围人的日常交流基本没有问题。但后来他发现自己在一个普通话氛围最不浓厚的地方,学习了普通话。阿福说:“广东人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在老师的推荐下,2009年我来到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西安,在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系读硕士。”而他也是当年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里唯一的外国学生。
“在我来到西北大学的当天,土耳其总统到访西安,总统都来的地方,肯定没有错。我深信自己兜兜转转,终于找到了落脚的城市。”阿福觉得自己的选择充满了机缘。
“中学的时候我了解到的中国文化都是从李小龙、成龙的电影中看到的。来了中国才发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其实土耳其的朋友根本不了解。”阿福说,中国人非常热情,在西安也有穆斯林,这让我觉得就像在家乡一样亲切,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模式和我们国家的人是一样的。“我喜欢中国,所以特别想把这里的文化告诉家乡的人。”
创办《中国风》杂志 在土耳其发行
2011年,阿福得知土耳其政府将2012年确立为土耳其的“中国文化年”。他想好好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将他这几年了解到的中国文化介绍给家乡的朋友。于是,当年10月,他组织了一个团队,计划出版发行一本完全用土耳其语介绍中国文化的杂志,取名《中国风》。这个团队由采编、翻译、外联、设计和行政五个部门组成,共三十人,成员有学校老师、研究生师哥师姐,还有与阿福要好的各专业同学。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2012年1月,《中国风》创刊号正式发行,杂志内容包括了中医养生、中国电影、民俗、音乐、饮食、城市、文化艺术等,同时还有中国对土耳其的利好商业政策及中国市场分析等内容。
阿福将杂志自费印刷了3000份,发放到土耳其政府部门、商业协会及不同城市,得到了土耳其政要、企业家、国民的积极响应。他骄傲地说:“在土耳其,现在没有人不认识我,我成了一名真正的丝路使者!”
筹划在土耳其建“中国文化村”
去年9月底,阿福在大唐西市风情街开设了一间土耳其馆,让更多西安市民认识土耳其。他还在西安注册了一家广告传媒公司,主要负责中土文化交流,为商界提供广告服务。现在的他正在筹划在土耳其本地建一个“中国村”,规划总负责人都由阿福担任。
“在美国我们都知道唐人街,那里汇聚着大量的中国元素,但是在土耳其还没有这样一个中国元素汇聚的地方。”他说,土耳其每年有3600万的欧洲游客到访,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文化村”的构想有两个部分,一方面是中国的现代化商贸,另一方面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个很好的传播模式,也是促进土耳其发展的一个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