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发
跨国申遗,中国首次。
“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项目历时久,难度大,申报项目内容复杂,要求高,涉及面广,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项目。中国和中亚各国为保护丝绸之路遗产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展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如是说。
2006年8月,国家文物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新疆吐鲁番召开“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商会议”,签署了初步行动计划,标志着跨国联合申遗工作正式启动。
中国境内22处遗产点,拥有大量文物、遗迹、景点等,数量之巨,涵盖之广,保护难度之大,为之前所罕见。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推动和指导下,国家文物局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跨国协商,积极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协调与沟通,增强我国在申遗进程中的话语权。同时,督促、指导河南、陕西、甘肃、新疆四省区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按照申遗工作要求,开展制订和颁布实施保护管理法规、规划,设立保护管理机构,实施文物保护、环境整治、展示监测等工作。
8年时间内,涉及该项目的我国四个省区,在没有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面对苛刻的申遗标准,对22处遗产点,逐点制订文物保护规划、管理规划、环境治理与文物保护措施,以高标准、高要求确保所有遗产点达到申遗要求。
中国的努力和付出,终于换得了合作方的认可,并最终收获喜悦。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项目,符合世界遗产的四项标准,申遗成功。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是我国第一个跨国联合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至此,中国世界遗产的总数达到47项,居世界第二位。
甘肃表达
甘肃历史上就是古代中国联系西域各国和欧洲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贯穿甘肃全境。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甘肃将是此次申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为此,甘肃推出了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和玉门关遗址等5处有着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遗产点,参与此次跨国申遗工作。
27年前,敦煌莫高窟和嘉峪关长城作为中国首批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第一次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大家庭。而今,甘肃又有5处遗产点再次踏风前行,申遗成功,使我省的世界文化遗产数增添至7处,跃居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大省前列。这不光是文物部门的幸事,更是全省人民的幸事。
昔日丝路古道上,甘肃境内从东到西,遍布着星星点点的文物古迹,此次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5处遗产点,似5颗镶嵌在绵长飘带上的明珠,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彰显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是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地。
通过此次丝绸之路申遗,极大地改善了这些遗产点周边的环境,为百姓营造了赏心悦目的文化生活空间,增强了人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为促进遗产地旅游业发展,增进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使文化遗产保护惠及于民、反哺社会发挥积极作用,也必将提升我省保护人类遗产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一股保护文物的强大力量,不仅使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而且通过推动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鉴活动,促进甘肃与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彼此共进。
时下,我省正在全力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一区一带”建设,赋予丝绸之路更多的现实意义。5个遗产点的申遗成功,无疑给甘肃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丝绸之路,从古至今都寓意着友好、文明,象征着开放、交流、融合。我们有理由相信,甘肃将借5个遗产点申遗成功的东风,以全新的形象迎接未来。(来源: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