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壮志:丝绸之路经济带展现强大发展动力

发布时间: 2014-09-25 09:20:1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中国网 | 责任编辑: 孙婉露

中国网讯 自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至今已有整整一年时间了。在日前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再次提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并强调中国倡议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正进入务实合作新阶段”。

在此背景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9月12日至21日举办主题活动“网络名人丝路行”,花千芳、方兴东、巴松狼王等十位网络名人纷纷参与其中,10天之内走访了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四省,了解丝路文化及当今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区域经济发展、互联互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中国社科院上合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孙壮志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之所以提出刚刚一年就在地区内产生巨大影响,广受欢迎,是因为它传承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友谊和精神。如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赢得了更多国家的关注与支持,收获了更加强大的发展动力。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是要实现“丝绸之路”的伟大复兴,把合作的传统与共赢的方式发扬光大。”

孙壮志称,源自中国的“丝绸之路”作为一条横贯东西的商路能够载入史册,就在于其不仅仅是普普通通的贸易通道,而且是促进不同民族和地区友好交往、使亚欧不同国家共享千年繁荣的和平之路、合作之路。今天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是要实现“丝绸之路”的伟大复兴,要把这种合作的传统与共赢的方式发扬光大。

古代的“丝绸之路”能够延续两千多年,对亚欧大陆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特殊贡献,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以地区间、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为基础,同时能够促进国家关系的和谐。二是官方的通使与民间的通商互为表里,相互促进。三是与商品贸易的同时开展密切的文化交流,宗教、艺术成为重要载体。四是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往来基本以和平方式来实现的。五是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越发达、对外开放程度越高,丝绸之路就越繁盛。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国家的特殊国情与利益诉求。”

孙壮志认为,今天复兴“丝绸之路”,共建“经济带”,首先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国家的特殊国情与利益诉求。

首先,要实现政治与安全互信。国与国要建立正常的关系,互信是前提条件。比如说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的关系在苏联时期经历了冰火两重天。上个世纪50年代的“蜜月期”之后就是长达二十年的军事对抗。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后国力迅速增长,而年轻的中亚国家独立不过20多年。虽然经济的互补性比较强,但相互间某种程度的戒心甚至敌意难以短期内彻底消除。

其次,经贸与政治、人文合作要相互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签署边界条约,把国家关系从睦邻友好提升到战略伙伴,共同推动上合组织等多边机制的建立,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同时,经济合作也带动了人文交流,进一步增进彼此的友谊。比较一下有的跨国机制,比如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国建立的中西亚经济合作组织,虽然有文化上的优势,但政治关系不正常,经济合作也受到负面影响。

平等与共赢是长期合作的基石。政治上中国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不以大欺小,经济援助不附加条件,受到中亚国家的广泛欢迎。俄罗斯主导中亚一体化失败的教训,就是过分看重政治和军事手段,没有在经济上进行投入;西方在独联体地区主导的区域合作带有明显的地缘政治印记,更多是要服从于自己的战略利益,中亚国家也同样警惕。只有坚持互利共赢,多边合作才有可能惠及所有参与的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才会有真正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此外,孙壮志认为,政府间的磋商与合作非常重要,有助于形成普遍认可的共同行为规则,核心是要彻底摒弃强权政治与冷战思维。实际上这个区域很多经济问题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经济范畴,比如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等等,同时也是非传统领域的安全问题。中国在这个地区的项目投资以及建设的油气管道,也有安全保障的需求。“经济带”所在区域的国家有的还处在战乱当中,比如阿富汗、叙利亚甚至包括乌克兰等,多边合作应该为它们内部的和平重建创造条件。

孙壮志称,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各国历史命运与现实利益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体现了一种更加宽广的合作思路,目的不仅仅是要打造一个区域经济交流的新平台,同时也要不断充实文化与战略内涵,使“丝绸之路”的合作精神与理念在当代得到进一步的弘扬,推动地区国家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开展更为广泛、持久的合作。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同于传统的区域一体化模式,不会建立超国家的决策机构,而是充分尊重各国的主权,破解地区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孙壮志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要跨越的地区,比古代“丝绸之路”地理范围更广,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比如在中亚地区,近年来变化的最大特点是经济发展与实力的失衡,五国之间是如此,各国内部也是如此,这也是地区一体化难以取得成功的最大障碍,同样也是中亚国家间、地区间矛盾尖锐化的直接诱因。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国家大多是内陆国,既有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强烈愿望,又有对本国经济安全的敏感担忧,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往往瞻前顾后,害怕利益受损。因此,从一开始就想象“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成为一种特别的区域合作框架,可以很快为所有国家所接受是不现实的,要先从政策沟通和基础设施建设起步,逐步凝聚共识,让各国自觉地参与进来。“经济带”的形成应该与“丝绸之路”一样,不应该是自上而下建立的一体化机构,而应该是上下结合、开放自由的合作方式。

孙壮志称,应该承认,打造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跨区域合作平台会遇到很多政治障碍。俄罗斯担心影响其主导的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亚国家内部还经常会有所谓“中国经济威胁”的声音;西亚、东欧地区已经成为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战场”,一些国家的对外政策甚至难以完全自主。中亚、西亚地区还是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多发地,破坏了当地的投资环境,给多边经济项目的落实带来很大的威胁。“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不能不考虑以上的现实因素,一方面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要利用好高质量的政治关系与上海合作组织,为“经济带”上的多边合作铺平道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不同国家、不同跨国机制加强配合,为“经济带”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中国在与欧亚国家开展合作的过程中,坚持倡导新合作观、新文明观、新安全观,新一届中央领导人又强调正确的义利观,就是要坚持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资源禀赋国家之间的平等合作,处理好“予”和“取”的关系,向中亚及其他地区的不发达国家提供经济支持,在上合组织框架内中方拿出的优惠贷款已经超过220亿美元,还不断增加政府资助的留学生名额,帮助这些国家培训管理人才。通过这样面向长远的合作方式,可以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铺平道路。

因此,孙壮志表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同于传统的区域一体化模式,不会建立超国家的决策机构,而是充分尊重各国的主权,要有耐心的政治与文化准备,破解地区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中国不仅依靠在经贸方面的影响力,还重视“民心工程”的建设和长期的战略合作,使“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可以成为人文合作的重要平台。战略合作指的是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东欧国家继续深化双边战略伙伴关系,并且延伸到地区和国际层面,以稳定的国家关系带动可持续的多边合作。虽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项目会受到更多关注,但注重“虚”“实”结合,多领域齐头并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为亚欧腹地的双边和多边交往注入强大活力,为地区人民造福,更能体现该倡议的战略价值。

(孙壮志:中国社科院上合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