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四国期间,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对古丝绸之路的全新发展, 是促进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向欧亚内陆甚至欧洲地区开放的宏大愿景,是促进我国与相关国家务实合作、互利共赢的重大举措,也是形成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实现东西部均衡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拓展我国的战略发展空间、保障能源资源的战略安全、维护国防安全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青海是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和西藏及南亚地区的主要通道,也是丝绸之路这条中西交流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和主要枢纽。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矿产资源、完善的交通网络、多元包容的文化胸怀、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和关乎祖国西南、西北边防及藏区稳定的战略地位,成为青海参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撑,必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青海在古代中西交往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古丝绸之路南道又称青海道。在青海省境内,古丝绸之路青海道有北、中、南三条线路。北线为经西宁后向西北越祁连山,抵张掖与丝路河西大道相接,即今宁张公路和正在建设中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路线相同;中线为经西宁,越日月山,沿青海湖南岸,循柴达木盆地北缘,向北到达敦煌,与丝绸之路河西段重合;南线为经柴达木盆地后向西过尕斯山口,至新疆与丝绸之路南道汇合。(见图1)
图1:古丝绸之路青海道分布图
20世纪40年代后期,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根据青海湟水流域等地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时代遗物,推测由祁连山南,沿湟水至青海湖,再经柴达木盆地而至新疆,是一条主要的中西交通要道 ,还有学者认为,丝绸之路青海道和河西道一样,早在秦汉以前就已经存在 。
由于河西走廊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故成为历史上各民族政权的必争之地。河西走廊的战事频繁,也为丝绸之路青海道的畅通和繁荣提供了重大的历史契机。历史上,古丝绸之路青海道不仅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而且也促进了青海的开放和发展。东晋南北朝时期,雄居在丝绸之路青海道上的草原王国吐谷浑,依托丝绸之路青海道的有利位置,积极发展与中原和西域的商业贸易,商贸十分繁荣。上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在西宁、海西、以及甘肃临夏、陇西、天水、清水等地出土了波斯萨珊银币和拜占庭金币 ;青海湟中曾出土过一尊具有浓郁犍陀罗风格的胡僧骑马铁俑 。这些文物串联起来证明:在4世纪末至6世纪时,从中原西经甘肃东南、青海湟水谷地、柴达木盆地南缘至西域、中亚的丝绸之路青海道作为国际商贸通道,繁荣一时。20世纪80年代,在青海省海西州都兰附近出土了350多件珍贵的丝绸物品,这些丝绸物品中的14%来自中亚、西亚。此外,都兰古墓还出土了中原地区制造的漆器、金银器和古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及来自西亚和中亚的金银器、彩色玻璃珠等 。这些文物的发现,反映了吐蕃王朝通过丝绸之路青海道、西域南道与阿拉伯帝国之间国际贸易的盛况。
宋代唃厮啰建政青海时期,因西夏对过境商人十分苛刻,沿途“夏国将吏率十中取一,择其上品,商人苦之” ,因此,来往于宋朝和西域的商队和贡使只得绕道青唐(今西宁),改走青海道。青唐城(今西宁)也成为就成为东西往来的贵使、商人必经的中转枢纽。当时,在青唐城城东“于阗、四统往来贾贩之人数百家” ,居住着好几百家往来做生意的于阗、回鹘商人。《宋史•吐蕃传》说:“厮啰居鄯州(西宁),西有临谷城通青海,高昌诸国商人皆趋鄯州贸易,以故富强” 。
明永乐年间,明朝与西域各国的朝贡贸易就非常发达,据国外资料记载,当时“有20个代表使团来自撒马儿罕和哈烈,32个使节来自中亚其他城镇,44个使团来自哈密绿洲西北部附近” 。青海地近新疆,所以这些使团和商贸队伍也多由古丝绸之路青海道经河湟地区向东进入中原,到达北京。清代,青海道依然是西域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青海依托在丝绸之路青海道上的区位优势,推动了经济的大发展,出现了像西宁、多巴、丹噶尔、白塔尔等商业贸易空前繁荣的城镇。史书多有记载当时这些地区的商业繁华景象,《秦边记略》作者梁份就认为清初西宁的商业繁荣不仅超过了河西的甘、凉、肃诸州,即使与陇右地区相比,西宁商业发展也较突出 。日本学者佐口透在他的文章中也这样描述清初多巴繁华的商贸景象:“位于西宁西北五十里的多巴,乃是西域回夷行贾和驮载往来的集合点,多巴成了中亚贸易的中心市场” 。乾隆六年,新疆准噶尔部在丹噶尔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贸易活动,两次贸易额近二十万两 ,足见丹噶尔城的货物集散能力之大。
历史上古丝绸之路青海道的畅通,使儒道文化、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在河湟地区交流融汇,和谐共存;西域胡商、中原晋商、陕商、牧区蒙商、藏商、本地回商云集河湟,中原、西域、牧区各类商品琳琅满目,繁荣的商贸业促进了中华民族和青海的开放发展。古丝绸之路青海道上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一同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和青海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学者这样评价古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历史地位:历史上丝绸之路青海道事实上成了中西交通的中心之一。从青海向北、向东、向东南、向西、向西南都有着畅通的交通路线,联系着中国与漠北、西域、青藏高原、印度等地的交往,是丝绸之路上的一段重要干线和东、西方贸易交流、文化交流的中转站,其地位绝不亚于河西走廊 。
二、青海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比较优势
青海地处西北地区中心,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交通网络、迅速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极具潜力的资源能源开发合作前景、开放多元包容的人文环境和重要的生态、国防、维稳地位等比较优势成为青海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撑。
(一)青海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支撑平台和能源开发合作战略基地
青海矿产资源种类繁多,蕴藏量丰富,矿产资源储量及其应用价值在全国具有突出的优势。45种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矿产中,青海就有32种,其中18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与全国资源紧张趋势相比较,青海矿产资源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是我国实现资源战略转移和战略储备的重要支撑平台(见表1)。
同时,青海地处国内资源富集区域和主要消费市场中间地带,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是承接我国中东部产业转移的理想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2013年,青海十大特色优势产业(新能源、新型材料、盐化、有色金属、油气化工、煤化工、装备制造、特种钢、特色纺织、生物产业)完成增加值56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新能源产业增长44.7%、新材料产业增长16.7%、轻工纺织业增长25.3%,这三个行业累计完成增加值90.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9%;高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32.87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2%。
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循环经济产业框架基本建成,形成了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金、特色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7大特色产业。2013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完成产业项目投资279.8亿元;省政府确定的2个省级重点项目、5个“双百”行动项目和38个试验区重点项目有序推进。与此同时,试验区不断创新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加快推动园区铁路、道路、电网、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和循环经济,成为青海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金名片。
青海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地理、经济、资源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尤其在能源利用和开发方面,部分中亚国家和地区在受上世纪政治格局变动影响,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技术一直较为落后,而青海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资源大省,在资源开发利用和能源创新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部分技术及产业目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近年来,青海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就合作开发中亚国家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钾矿资源需要的科技支撑进行了初步合作,并正式签定了合作协议书,在工艺优化试验、钾盐矿床地质勘察、尾矿清洁处理及综合利用、员工技术培训等专业领域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合作开发中亚国家钾盐资源,不仅可以带动青海相关产业和技术的输出,促进青海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共同发展,而且有利于缓解我国钾盐进口压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进一步拓展青海与中亚各国在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和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二)青海是承东启西、联通南北的主要交通枢纽
青海南通川藏、西接新疆、东邻甘肃,自古以来就是通往东南沿海和西南、西北地区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2013年末全省铁路营运里程1856公里;公路通车里程70117公里,比上年末增加412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28公里,增加80公里;民航通航里程62820公里,增加12547公里。通过目前正在修建和即将修建的铁路、公路、民航交通项目建设,将进一步完善青海的交通网络,青海将成为我国西北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交通枢纽和十字要冲。
铁路方面,目前正在建设和即将兴建的青藏铁路西格增建二线、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格尔木至敦煌、格尔木至库尔勒及西宁至成都、格尔木至成都、西宁经玉树至昆明等几条重要铁路工程,不仅会为青海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完善的交通网络,还将改变以陇海铁路为主的传统西北交通格局,进一步强化青海在西北地区铁路交通中的主体地位。
公路方面,国家高速公路G6京藏高速青海段,除在建茶卡至格尔木段外已基本贯通;国家高速公路G3011青海段已全线贯通;G0612西宁至和田高速西宁至西海、德令哈至小柴旦湖段已建成通车,初步形成了我省通往甘肃敦煌、新疆、西藏的对外快速运输通道,同时通过G214、G227、G213、G109等普通国道的对外衔接,我省干线公路可与周边省区便捷连接,通过霍尔果斯、巴克图等口岸联系哈萨克斯坦,经哈萨克斯坦集散,可达到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乃至俄罗斯和欧洲;通过从我省西宁起点经新疆吐尔尕特口岸和伊尔克斯坦口岸可以联系吉尔吉斯,并通过吉尔吉斯到达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民航方面,目前,西宁机场共有停机坪22万平方米、廊桥13部、机位33个,可全天候、双向起降空客330、波音767等大、中型飞机,已经满足年旅客吞吐量750万人次的发展需求。
(三)青海是我国中西方经贸往来的重要支点
青海在历史上不仅是通往西域和南亚的贸易通道,也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支点和中转站。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坚持解放思想、积极作为,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通过实施开放融入战略,不断加大开放力度,以自信开放创新的姿态加快发展、融入全国,通过举办“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展览会”、“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等一系列交流活动,不断加大了与中亚、南亚地区的经济贸易。在2014年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及用品展览会上,青海首次举办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贸合作圆桌会议”,打开了青海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投资合作的新思路。此次圆桌会议期间,青海与中亚等国家签署合作协议额达1.86亿元。青海正逐步成为我国与中亚、西亚和南亚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支点。
(四)青海是建设“美丽中国”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保护和改善各国共同拥有的自然环境,消除经济开发造成的消极影响,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全球大气、水量循环影响最大的生态调节区和全国及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青海省按照创建生态文明先行区部署,着重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文明建设呈现新气象。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一期工程建设共计投资75亿元,历时8年,目前已全面完成,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逐步实现了青海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共赢的良好局面。独一无二的生态地位使青海成为建设“美丽中国”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与中亚各国在生态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的合作与联系,将进一步丰富青海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内涵和外延,改善沿线各国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的良性发育能力,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新的贡献。
(五)青海是我国与中亚、南亚各国人民开展人文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和交融地之一,青海是历史上西域伊斯兰文明、西南佛教文明和中原儒家文明的交汇之地。历代以来,中亚地区的商人、传教士及朝廷使臣在河湟集聚,将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传播扩散。各民族、各地域、各文明文化在河湟沉淀,并逐渐形成开放包容、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河湟文化。在民族风俗习惯方面,中亚、南亚部分国家民众多信仰伊斯兰教和佛教,与青海部分民族相通相近,青海与中亚、南亚地区的交流合作也源远流长,并形成了深厚的传统友谊。近年来,青海与中亚、南亚国家在文化、教育、旅游、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不断拓展,人员往来频繁。人文经贸活动的频繁往来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青海逐渐成为我国与中亚、南亚国家的友好往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六)青海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反分裂斗争的重要后方
青海位居西藏、新疆两区腹地,西北和西南分别与新疆、西藏接壤,南面与四川省毗邻,是甘、青、川、藏四省藏区处于重要的战略中心,是历史上治理藏区事务的桥头堡,故有“治藏必先安青”之说。同时,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处于反分裂反渗透反破坏斗争的一线,是维护我国藏区稳定、反对祖国分裂、巩固西南边防、保卫国防安全的战略后方。青海的繁荣稳定有利于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随着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创建,青海在维护藏区稳定、边疆安定、国家主权完整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安全畅通将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
三、青海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导向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极大地拓展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省份,按照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大思路和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总体要求,在战略导向上,青海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应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加强与沿线国家地区全方位的合作,建立交流合作平台和互利共赢合作机制,在资源能源、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投资、旅游、现代农牧业、生态环境保护、学术交流等领域加强合作交流,加大青海走出去和向西开放力度,强化交通、资源、生态、文化和安全战略支撑,努力把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成为青海向西开放的主渠道和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一)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使其成为未来青海向西开放的主渠道
青海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既不沿海,也不靠江,在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中始终处于末端。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与东部地区发展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在低层次徘徊。开放水平低和经济外向度不高一直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短板。对外开放存在开放领域窄、层次低、企业对外开放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外向扩张能力弱、各种对外合作交流活动少、外商投资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资金到位差、区域经济合作范围比较狭窄、与其他省市的经济关联度较低等问题。就对外贸易来看,2013年青海货物进出口总额14025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出口额84726万美元,增长16.3%;进口额55530万美元,增长29.5%。对外贸易虽逐年增长,但主要贸易国仍以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主,进出口基数低、规模小。与西北五省区相比较,青海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居西北五省区之末。(见表2、表3)。
要实现青海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必须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促进青海与中亚国家的全面开放和合作,扩大青海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从目前中亚国家对外贸易、投资、合作等意向看,中亚国家进口需求更倾向于机械设备、家用电器、食品等产品,出口需求则倾向于有色金属和化肥等产品。这样的进出口需求刚好与我省未来的出口优势和进口需求相适应;从投资领域来看,中亚国家希望中国企业以投标的方式,在中亚国家的交通、纺织、食品、制药、化工、农产品加工和机械制造等行业投资办厂;从科技合作来看,中亚国家希望与中国在农业、生态保护、太阳能利用和地震等方面进行合作研究。综合来看,未来青海与中亚国家或地区在上述方面的经贸合作空间和潜力巨大。所以,青海要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必须优化省内贸易和生产要素配置,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人文优势,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成为青海向西开放的主渠道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平台,拓展青海对外开放的内涵和空间,进一步释放青海开发开放和创新创造的活力。
(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使其成为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的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从1997年开始,生产总值增速开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自上世纪末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以来,青海抢抓机遇,认真贯彻西部大开发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凝聚全省各族人民力量共促青海经济发展。十多年来,青海经济快速发展,全省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成为青海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基础设施改善最明显、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见表4)。
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创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才能有力推动落后地区经济的跨越发展。当前,推动青海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难点之一在于缺乏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的增长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我国西北省份推至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必将形成我国向西开放的崭新格局。在这一重大历史机遇面前,青海的资源、能源、交通、人文、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必将进一步凸显,其区位地理劣势有可能转变成为区位地理优势,成为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极。首先,通过国家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战略项目和制度安排,将会为青海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其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会为青海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就业、消费等带来重大利好,有利于促进青海的投资增长、改善区域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过境运输服务竞争能力,为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和发展空间;第三,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搭建开发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有利于青海更好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引导多领域合作及投资,从而不断扩大对外交流,推进与丝路沿线地区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四、青海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对策建议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联动亚欧涵盖30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实现各国从交通、贸易直至投资、金融的互联互通,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青海在积极参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程中,需要各方面高度重视,精心谋划,协调推进,才能取得预期成效。
(一)从战略高度谋划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城市或一个省份就能建成的,必须从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的顶层谋划来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要把青海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大格局和大背景中,积极谋划,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这一宏观战略和青海省“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全面调研论证,谋划制定青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专项规划和青海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实施方案,规划方案应突出战略定位,明确发展导向,出台政策措施,在铁路建设、公路建设、城镇建设、产业布局、商贸出口、人文交流、环境保护、走出去战略、财税金融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工程和政策保障措施,使之成为青海未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行动纲领。
(二)加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拓宽与中亚国家地区的全面交流
一要依托西宁的人文、区位、资源等优势,争取加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甘肃省兰州市已于2014年4月上旬加入上合组织睦委会,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首个加入该组织的城市),借助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力量拓展对外交流渠道,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活动。二要通过旅游、互访、展会、教育、科研等途径拓宽青海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交流面。深入推进文化教育交流,加强教育领域交流合作,实施高等院校语言类留学生计划,支持青海民族大学建立中亚学院,吸纳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留学生来青学习深造,为青海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继续承办中国(青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贸合作圆桌会议,并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交流与合作,为其他领域交流合作集聚人气和营造良好氛围。三要加快推动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利用我国在巴基斯坦建立的“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鼓励我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融入、进驻园区开展经营;结合青海的比较优势,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设立境外投资企业,积极拓展青海与中亚、西亚国家在清真食用品、藏毯、特色纺织、农畜产品、道路建设等方面的经贸往来;充分发挥我省回族、撒拉族善于经商、信仰伊斯兰教的文化特点,加强与中亚国家主要城市的人文交往,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互信,为青海更好地开展经贸往来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通过政策扶持、标准认证、品牌宣传、连锁经营等途径,鼓励以拉面经济为代表的业态成熟的青海穆斯林清真餐饮业向西发展;在青洽会、藏毯国际展览会、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国际清真食品及用品展览会等大型会展中注重与中亚地区的进一步交流合作,为全面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三)推进交通建设,凸显“战略通道”地位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战略构想,加快丝绸之路青海道北线、中线、南线建设,以“三线建设”统领、整合青海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建设,建成青海向西开放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实现三线并举,共同发力,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全面开放。(见图3)
图3:新丝绸之路青海三线分布图
铁路。加快格尔木至敦煌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建设进程,尽早开工建设格尔木至库尔勒、西宁至成都、格尔木至成都等铁路,做好西宁至昆明铁路工程前期研究工作。即将完工的兰新第二双线将使青海省进入高铁时代,因此要将传统丝绸之路青海道北线打造成为内地通往新疆及中亚地区的重要客流通道;围绕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青藏铁路西格增建二线建设,加快传统丝绸之路青海道南线建设,加强以格尔木为主的沿线中心城市的作用,将南线打造成为联接内地与新疆地区并直通西亚、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陆路运输大通道,进一步推动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规模,使其成为全省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助推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格尔木至敦煌铁路的开通,可以实现与丝绸之路河西段的畅通,使其成为青藏高原特色农牧业产品向西出口的主通道。通过以上铁路工程的建设和开通,青海必将发挥我国西北地区铁路综合枢纽的重要作用。
公路。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省内公路网络建设目标,加快推进公路建设。要进一步明确丝绸之路经济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总体思路、布局方案和重点任务,有效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配置,完善基础网络布局,促进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方式的衔接配合,实现公路建设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省内公路网络、城镇化协调发展。(1)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高速通道建设。建设兰州经西宁至拉萨、兰州经西宁至若羌两条高速公路,重点建设茶卡至格尔木、扎麻隆至倒淌河、加定至西海、西海至德令哈、小柴旦湖至茫崖高速公路,将青海海东、西宁、德令哈、格尔木、西海等重要中心城市(镇)用高速连接。打通与甘南、临夏、永登、武威、张掖、敦煌、新疆方向的高速公路通道,形成与丝绸之路主通道连霍高速的互联互通,重点建设大通至武威、扁都口至门源、隆务峡至大力加山、同仁至河南、河南至赛尔龙等高速公路。(2)加快完善省内公路网络。完善省内普通国省道建设、农村公路网建设,以及重点工业园区、农业园区连接线建设,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力提升青海公路运输效率。加快完善东部城市群公路网络建设,尽快启动沿黄公路建设,加快实施青南地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加快连接果洛、玉树州及省内主要城镇和重点资源开发区、旅游区公路通道建设,提高交通一体化水平,实现省域内互联互通。
航空。构建以西宁机场为中心、格尔木机场为次中心,辐射高原、加密省内、通达全国、连接国际的青海机场航线网络。全力争取西宁机场与大中型城市全部开通航班,持续加密成都、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中东部城市航班,加强与东南和中部大中城市的连接,形成顺畅的东西航空运输网络。升级建设西宁机场和格尔木机场,使其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航空口岸。加快建设省内主要地区航空建设,并积极开辟国际航线,开通连接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国际航线及客货运包机业务。
(四)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串联我省主要城镇,加快推进东部城市群和海西城乡一体化建设
未来青海的城镇化建设中应着力注重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协调统一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一要统筹推动西宁、海东及海西城镇化建设,实现城镇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加强城镇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在人口、就业和承接产业等方面的功能,加快老城区改造提升、高新区及经济区增容扩区和新区开发建设步伐。二要强化西宁市核心城市地位,扩大城市规模,拓展空间,提升品位,强化科技、金融、物流、商贸等功能,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把西宁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向西开放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推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西宁青藏高原特色农牧业产品集散地建设,加大青海在新能源新材料、穆斯林食品用品及高原特色农牧业产品向西出口的力度。三要进一步加快发展西宁服务业、旅游业,完善西宁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使西宁成为基础设施健全、客运交通快捷、产业结构合理、省内旅游地域指向丰富的重要集散、中转城市。四要强化西宁核心城市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整合资源,统筹推动西宁市、海东市、格尔木市及中小城镇的合理布局、功能互补、协同发展,提高主要城镇的承载力和发展力,力争青海新型城镇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紧密融合,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五)加快经济战略布局调整,完善外贸、物流及联动发展支持体系
1、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出口规模。加快推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青海进出口主体结构、产品结构、贸易结构和市场结构,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依托全省重点开发区及产业园区,培育一批集生产和出口功能为一体、产业特色鲜明的出口基地。不断扩大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纺织和清真食品用品等产品的出口力度,进一步提高出口商品档次和附加值。与中亚国家和地区开展以合资企业、劳务输出、原料加工、轻工生产、工程承包、工程技术交流合作等多种方式培育和孵化现代出口企业。
2、加强口岸建设,实现“大通关”。积极做好西宁市口岸建设和管理工作,以西宁航空口岸为中心,以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为依托,规划建设曹家堡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青海现代物流业,结合主要铁路、航空和公路干道,大力改造提升兰新、青藏铁路物流、重要公路干道物流以及航空物流等物流服务网络,实现“多点报关、口岸验放”的快速“大通关”模式。把海东经济开发区建成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集散中心,形成西宁曹家堡航空口岸、曹家堡综合保税区为一体的具有龙头枢纽作用的口岸经济区。加快电子口岸和二类陆路口岸建设,加强区域间口岸合作,使青海逐步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口岸体系格局,打造面向全国、重点辐射西藏、新疆等国际物流平台及联通“渝新欧”通道的重要节点,成为承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进出口货物的集结地和中转地。
3、完善对外贸易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外贸发展促进机制。为全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开展业务的相关人员提供法律和政策方面的咨询和帮助;建立与国内外各类商协会的联系机制,开展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外事渠道,为企业在境外开设营销网络和国际市场开拓人员的签证提供便利;积极协调质检、海关、外汇、税务等部门,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二是发挥平台功能。利用国家的政策平台,加强与西北其他省区的沟通协作,建立定期沟通联系机制,共同打造“向西开放”的经贸共同体。进一步完善展会经济平台,升格青海展会层次和级别,在不断巩固欧美日的传统外贸市场同时,通过举办青海向西开放经贸论坛和中国(循化)——土库曼斯坦经贸论坛等经贸活动,积极开拓中亚、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提升贸易合作层次,扩大合作规模。三是建立对外投资合作风险和安全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对外投资合作安全风险管控机制,及时发布相关国家安全风险预警信息,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加大人员出境前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有效防范和处置境外各类安全风险。
(六)加大青海丝路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加强区域文化旅游合作,实现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丝绸之路青海道历史久远、沿线地区宗教盛行、地貌多样、区域跨度巨大、多民族共存,昆仑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交流融汇,形成了数量丰富、品质较高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丝路历史文化资源的密集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青海应统筹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发展,推进青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1、按照我省确定的文化产业“一核辐射、三带贯通、四区协同、七大支点”的总体布局,积极谋划和实施青海丝路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依托青海现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位,将青海发展成为业态齐全、产业链条完整、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区域文化产业核心区域,打造集休闲度假、文化商务、节庆会展等为一体的“大美青海”品牌。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从事工艺品的创意研发、生产销售,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工艺品生产基地,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具有竞争优势的工艺品种,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满足各地游客的多种文化需求,把青海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文化体育旅游胜地。
2、活化青海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系列节庆和赛事活动。加大青海丝路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宣传力度,开发青海丝路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将青海丝路历史文化旅游与生态自然旅游、民族宗教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有机结合,积极发展生态健康之旅、文化溯源之旅、神奇丝路探险之旅,建设一批多姿多彩的旅游精品线路、节庆和赛事活动,培育独具青海特色和魅力的丝路旅游业态,打造生态、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升级版,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总体规模和整体素质,将青海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复合型特色高端旅游地。
3、进一步挖掘丝绸之路的经济和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青海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省区间在文化、旅游、教育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一是推动青海与西北其他省区联动发展,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青海文化旅游产业的拉动作用。大力挖掘青海丝路历史文化资源,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主要省区在文化产业开发方面的合作,大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二是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双边、多边交往,探索建立友好城市。依托大美青海、夏都西宁品牌建设和青海丝路文化遗产开发,通过举办国际性文化、体育和旅游等活动,积极开展与中亚国家的人文、民间文化交流,形成文化交流常态化。三是加强合作,主动倡导建立中国丝绸之路旅游联盟和文化产业合作发展平台,与丝路沿线省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推进互利共赢合作机制建设,带动青海文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2013年9月7日,人民网。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3、青海省发改委,《青海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专题研究情况的汇报》,2014年2月8日。
4、青海省人民政府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青海日报,2014年02月07日。
5、刘慧,《加快建设向西开放战略高地》,人民日报,2013年11月8日。
6、赵正永,《向西开放:西部大发展的新机遇》,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9日。
7、孙兴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安全含义》,2013年9月13日,青年参考。
8、朱显平、邹向阳,《中国—中亚新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构想》,东北亚论坛,2006年9月。
9、周子勋,《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升区域经济合作水平》,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9月17日。
10、孙发平、杨军,《全力融入复兴新丝路 开创青海向西开放新格局》,青海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经验交流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