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访谈 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今天我们在网络名人丝路行的活动中采访到了河北省作家协会作家聂昱冰女士,请她为我们谈谈此次重走丝绸之路的收获,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互联互通方面的意义。聂女士您好,欢迎您接受中国网的专访。此次您身临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何感受?
聂昱冰:这趟来的很有价值,丝绸之路和我之前想象的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一路的所见所闻让我收获特别大,可以说让我对新丝路的建设有了感性和一个全新的认识。
中国网:通过这次重走丝绸之路,您获得了哪些创作方面的灵感?
聂昱冰:这个太多了,首先丝绸之路这个路线设计的非常好,涵盖了从历史、人文,还有现代经济建设等各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的都有,沿途安排的一些景点有很多的互补,讲解人员也都是在行业和专业方面专家级的人物,给我们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各种资料是非常丰富的,而且是启发性的,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在创作上的一些新的想法、新的启迪,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拓视野的过程。
中国网:能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吗?
聂昱冰:比方今天去的这两处遗迹,未央宫遗址。在这个遗址当中,当时带我们参观的那位先生说,我们站在最高的地方向远处眺望,来感受一下汉朝人那种心态、那种开放的胸怀,然后站在上面看着外面的原野和远处的建筑,向远方眺望,确实可以感受到一种和现代都市生活不同的东西。
中国网:和您书本里了解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有何不同呢?
聂昱冰:当然,古代丝绸之路大家都非常了解了它是从汉唐,甚至到明朝,然后跟西域,甚至是欧洲腹地的一些国家进行经济往来,我曾经对它有一个形容,就是驮在骆驼背上的财富,商队往来,然后各个国家的交流,互通有无,文化和物产进行交流,这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古代丝绸之路。
我们从书本、网络上了解的新丝绸之路是一个很泛泛的,是一个很宏观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国家要发展西部,要和东亚各国、中亚各国建立起互通有无的新型的经济关系,加深我们的友谊,这是一种很宏观的概念。
到我们真正行走了丝绸之路之后,才知道我们和中亚的友谊究竟该从哪些方面开始、哪些方面进行,所以这次非常有意义。
中国网:与古丝绸之路的原型相比,您看今天我们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聂昱冰:比方说我们在文化交流方面,现在的文化交流更快捷,更宽泛、更多。我们古代的文化交流可能是一种漫长的,渐融式的过程,现在要想进行文化交流非常快,比如像现在西北大学已经建立了中亚学院,中亚留学生已经派过来了,中亚留学生来这儿学习,他们能够很迅捷的融入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化能够很迅捷的传播出去。
从经济链条来说,我们现在的合作更加清晰,比方说在中亚的能源,而相对于中亚国家来说我们的高科技产业、尖端产业是这些方面。
文化方面,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认知,目前作为全球来说文化没有什么不可分享,不可互相吸纳的了,因为我们都看一样的大片,基本上看一样的著作,一样的书,我们的语言也渐渐的都向英语靠拢了,不像古代那样,人们的服装、饮食都要慢慢靠近。
但是现在的文化不像过去那样,他们的歌舞,我们的歌舞,他们的衣着、首饰、工艺,都是一些很细微的东西。我们现在的文化交流更应该是一种文化思想,就是我们各自如何去延续我们的文化,去拓展未来得文化,去继承、发扬,我们各自是怎样面对自己的困惑和难题,再去学习对方是如何解决这样的困惑和难题,在这些领域,在一些文化的发展和深度挖掘,和在向未来发展方面互相学习,这样比较好。
中国网:身为作家,在您的笔下,您将如何讲述这次重走丝绸之路的故事?
聂昱冰:我会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我要写一种精神,因为我觉得丝绸之路的重建是一种民族精神的重建。因为我曾经在文章当中提过,汉唐时期是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那是一种民族自信心的体现,我们更应该继承的是当时丝绸之路的自信,这种走出去的胸怀和勇气。我想要通过我的创作来大力的弘扬我们曾经拥有的胸怀、勇气,和开放的视野和胸襟,把这种精神更充分的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知道。
另一方面我想写出现在丝绸之路的新面貌,人们应该会很关心现在丝路上的人在干什么,丝绸之路两端的人、两侧的人,这些年轻人现在究竟在做什么。
中国网:您前两天告诉我说,西安站已经结束了,每天都会写一些东西,您都写了哪些跟我们分享一下?
聂昱冰:我一般在参观完一个地方之后留下一些感受,这是比较零散的随笔。我会每天写一篇文章,因为丝路之行开始两天,我写了两篇,一篇刚才给你说的《自信应该是整个世界的底色》,它说的是一种胸怀,一种民族气质,我希望我们的民族能够重新拥有这种气质,把我们曾经拥有的气质发扬光大。
昨天我写的一篇,《当丝路与互联网相交》,因为我觉得丝路现在,不光丝路,我们每一个事物都应该具有当下的意识,就是在当下这个世界,在当下这个人群,它应该怎样更好的来重塑自己,让自己适应当下的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与当下社会融合在一起,发挥自己最好的效益和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而一谈到当下,我们是没有人能离开互联网这个概念的,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了,所以当互联网和丝路两个事物相交在一起的时候,如何把它们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更大,让它们成为互补。
我在资料中看到过一句话,说丝路更多的不是一种传播途径,而是一种传播技术,我觉得这句话和互联网很像,它们讲究的都是开放、互通有无、要分享,所以把丝路的一些思想引用到互联网,把互联网传播的一些思想引用到丝路,这样应该是一种共赢局面。
中国网:您认为网友是如何看待此次重走丝绸之路的活动和您的经历呢?
聂昱冰:有很多朋友看到我这个经历都说很羡慕,很想去亲身感受一下这条路,因为大家对这条丝绸之路还是充满幻想的。他们会说,我很想去,或者我很想看看那些文物,因为我拍了很多西安的文物,我喜欢这种古迹,或者感觉很穿越,还会给我提出很多的建议,还会问是否要走到罗马去。
中国网:西安城在保护历史传承方面,您都看到哪些?您觉得这些工作做得怎么样?
聂昱冰:我觉得西安在城市建设和保护历史遗迹方面做得很有智慧。比如昨天参观的曲江新城,当时我就发了一条微博,我说在参观曲江新城,很统一,很宽的大马路,很高的高楼,很多的工业园区,几乎是城市同质化最高的就是在新城,比如杭州新城,很多城市都是这样。
曲江新城延续了长安或者西安历史遗留给它的很多东西,它这一点做的非常聪明。比如它的城市格局、它的建设,它延续了古代西安的那种格局的宽大、方正、大气、端庄,它的建筑风格延续下来了,而且在保护历史遗迹方面,它是围绕历史遗迹进行建设,把历史遗迹和它的新城融为一体,这也很聪明。
还有它很巧妙的借用了一些文化因素,就像我写的,它的广场可以叫做开元把这些历史遗嘱都拿来,重新装饰自己,让它实现了这种新城和一千多年前的古长安的血脉相连,做得很有智慧。
包括今天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一部分是完全开放的,为市民开放,做一个免费公园,由市民平时休闲、娱乐,我觉得这样做很聪明,它没有把一个遗址圈起来,我保护住了遗址,我也没有把它圈起来,没有弄一个牌子、铁丝网,人都不许进来,那这种遗址跟老百姓又有什么关系。这种遗址很亲民,和老百姓的生活拉得很近,所以在这一点上西安做得非常有智慧。
中国网:本次重走丝绸之路,途径的城市历史悠久,它们的历史建筑以及民风民俗在您看来都呈现哪些特色呢?
聂昱冰:西安的建筑很大气,延承了汉唐时期的风格,比如它的房屋、雕刻、建筑,它线条简单,没有那么多烦琐、复杂的东西,它是一种最基本的美。
中国网:您看到的历史遗迹是哪个朝代的西安?
聂昱冰:历史遗迹是汉朝的,今天我看到一个细节,因为我看到了汉朝的一组雕刻,就是秦砖汉瓦,然后我又看到了唐朝的一组雕刻,我发现从唐朝起它出现了花纹上的对称,汉朝还没有出现这种对称。昨天我看到一些现代的建筑引用了这些风格,我觉得借用的还不错,说明他们的审美从那个时代延续下来,更加喜欢这种美学,所以它的建筑有一些方面保持那些风格,非常好。
中国网:这是您在博物馆里面看到的,是吗?
聂昱冰:我在博物馆里面看到的,然后昨天走在路上的时候我看到一些新建筑,可能它要做一些仿古的特色,但是在仿的过程当中,仿出了一些神似的地方。
中国网:您觉得如何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丝路的知识,让学生获得更多这方面的教育?
聂昱冰:今天我们讨论到这些问题,就像给我们讲解的这些专家,他们脑子里面,关于汉唐历史的每个人都像一部百科全书,他们说的很多东西有一些都是我没有听过的,我在想,如果有一个机会,或者能够有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把这些人组织起来,可以写一些东西,可以配一些图片,或者像我们现在这样做一些视频、音频,有一个机构把它放在网上去,做一个网上的虚拟文化丝路这样的东西,让更多的人去看到。
像现在的孩子们,一点开丝路链接,然后每一段是怎么样,它的一些小故事,它的历史,再配上一些图,或者一些动画,这样的一些东西,特别有助于年轻人去了解,我很想让他们把知识更多的传播出去。
中国网:您觉得作为大众传媒,我们应该如何扩大这些影响力?
聂昱冰:我觉得最直观的方式,让大众了解,是拍一部电视剧。中国网:关于什么的?
聂昱冰:关于丝路的,就是比较通俗的,可能有一些戏说,但是在戏说的过程中,我们会把一些历史的东西加进去,让大家在放松中、娱乐中去了解它。
中国网:谢谢老师接受我们的专访。
聂昱冰:不客气。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