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克文:加强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
发布时间: 2015-06-26 19:16:49 | 来源: 中国网 | | 责任编辑: 晴天
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主席、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发表演讲 摄影:中国网 杨佳
(中国网6月26日讯 记者齐锐)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第四届全球智库峰会”于6月26-27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本届峰会主题为“全球可持续发展——2015年后新路径”。中国网对本次峰会进行了全程报道
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主席、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先生为大会致辞,陆克文首先风趣得谈到自己是一个中国通,对北京最熟。在过去30年里曾经125次来到中国,他认为自己可能是全世界中国国航最可靠的一个客户。接着陆克文对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发表了自己的建议。
以下是演讲文字实录:
陆克文: 尊敬的刘延东女士,尊敬的曾培炎先生!天不怕、地不怕,只怕我们前政治家发表讲话。我很高兴再回到中国,据我自己统计,这是我在过去30年第125次来到中国,因此我认为我可能是全世界中国国航最可靠的一个客户。开始的时候还是民航,现在是国航。也特别高兴回到北京,我和我太太和女儿在北京住了许多年,我们的女儿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小女儿,是中澳混血儿。从我1976年开始学习中文,过去几十年我一直观察中国的改革和变化,现在我开始用英文演讲。
陆克文: 我目睹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中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文革时期封闭的国家变成了现在中等收入国家,现在正在成为全球性的大国,中国的智库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读过一份报告是中国社科院马洪教授的,这份报告为邓小平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经济改革蓝图奠定了基础。在公共政策领域,智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他们提供的思想产品的质量,也变得越来越高,成为了世界的一流智库群体。当然中国的智库并不是完美的,没有国家的智库是完美的。我们从中国的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可以汲取很多经验。当然我们和中国的政治制度大有不同,但是中国开始制定政策的时候,会广泛的征求人民的意见,首先在中国的公共政策群体之间提出一些想法,包括政府机构、大学和智库,之后派中国的代表团到世界各地走走看看,来看一看类似的政策在其他国家落实的案例研究。第三是这些意见会提交给北京进行更高层次的政治审议。之后这些意见会在省市层面进行试点,然后再在全国推广。然后这些汇集的意见会提交给党中央或者国务院,做最后的决策,之后再提交给全国人大进行依法的审议,这是非常全面的一个过程。
陆克文: 在这个复杂的过程当中,智库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让我现在来跟大家谈一谈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两年半之前,十八大召开,当时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加强国家的智库建设,或者用习主席的话说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七个月之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也就是习近平主席亲自担任负责人的小组,发布了一份报告,也就是如何加强中国的智库建设,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所以就要广泛的征求人们的意见,建立越来越广的知识体系。另外,他也指出中国智库在未来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也认为中国智库的建设是中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伟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主任,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所谓圣人之治,不贵其独治,贵其能与众共治。”其中的想法就是一个高质量的智库群体,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质量,也可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胡鞍钢曾经说过,中国的智库必须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样能够让中国的想法、意见建议以及中国的声音可以让更多的人听到。
陆克文: 在中国有四种智库,第一是依附于党、国家以及军队;第二是社科院;第三是大学智库;第四是民间智库。这些智库都应该发挥作用,以应对越来越多的政策挑战。在中国领导人面临诸多的政策挑战之时,智库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大家都了解中国在这方面面临的挑战,我们中国缺少可耕地,缺少水,土壤恶化,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当然中国并不是唯一面对这些挑战的国家,但是中国的人口众多,还有印度人口也众多,所以在这些国家可持续发展是很严峻的挑战。在2012年我是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高层小组的成员,写了一份报告,是“有韧性的人民,有韧性的地球。”这是2012年“里约+20”峰会的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提出了社会正义、经济发展以及环境可持续的一个概念,并将其汇集到单一的分析和政策框架下。第一次可持续发展报告是1987年撰写的,现在25年已经过去了,但是落实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框架进展缓慢。9月份通过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是重要的一步,可以让我们凝聚全球政策共识,并且让国际社会更加关注这一问题。但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评价指标是“是否能够真真正正的落实”,而不是联合国文件到底说了些什么。
陆克文: 我现在谈一谈智库以及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个道义问题。7月份我们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融资会议,12月份举行可持续发展大会,在12月举行巴黎大会。这些进程都是政府之间进行的,但是智库也可以发挥重大的作用,来想一想如何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希望在12月份能够达成协议。这就是为什么我所在的协会以及研究院已经成立了一个三方的政策委员会,由美、中、印三国的智库参加,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展开气候合作。尤其是在技术创新领域,这很重要,因为中国、美国、印度这三个国家是世界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我们需要发声,我们现在面临很重要的挑战,就是技术方面的突破,我们需要这样的技术突破才能将经济发展、能源供应以及依赖化石能源之间实现脱钩。
这一点也体现在最近一份报告中,这份报告是由英国的科学家撰写的,叫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阿波罗计划”,这份报告提到“如果没有巨大的政策转变,在2035年二氧化碳的浓度将会导致全球的温度上升4度。”这是和工业化之前的水平相比。这份报告也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倡议,那就是能源的成本能够降低,生产运输以及存储的这些成本,让清洁能源能够下降,比油气以及煤炭都要低,这样才可以。
为了实现这一点,必须要实现技术方面的突破,进行大力的科学研究,让清洁能源的成本能够降低。这份报告也显示,现在全球由政府提供的关于可再生能源的资金只低于2%的公共部门资助的科研。我们在这方面的花费也非常的低,和在可持续能源方面的补贴来比,简直是相行径处。有些人将其称作“曼哈顿计划”,无论称作什么,落实更加重要。我们需要在科学部门、智库之间广泛合作,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陆克文: 最后,我想说21世纪全球化的速度以及力度会影响全世界的政府决策,但事实上无论是北京、美国、印度、德国等世界各地的政府都感到力不从心,他们觉得全球化的程度越高,面临的政策挑战就越大。全球机构不能单打独斗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国家政府彼此之间密切合作,却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在建设21世纪智库的时候,无论是在中国、美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地区,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要在彼此之间展开有效的合作。无论是外交政策、经济政策还是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智库之间的联合政策委员会,我所在的协会就在做这项工作。但是我们还需要做的更多,因为21世纪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世界,我们需要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的智库,需要公共领域和私营部门的智库,中国和美国都需要做更多,世界各国都需要做得更多。35年前有人说,我们需要加快我们的步伐,以更好地利用清洁能源,现在我们需要在可持续能源方面展开更好的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挑战。谢谢。
责任编辑: 晴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