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雍和宫首页 >
雍和杂志

-
雍和宫是雍正皇帝曾居住过的王府和在行宫基础上改建的庙宇,属中国北方庭院式的建筑,既是庭院自然有相应的等级和规格。以清朝为例,其世袭等级从高至低分为六等,分别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和辅国公。亲王与郡王的住所可称王府,余下四个等级的住所称为府,而一般百姓的住所只能称为宅。作为王府按大清制度规定,规模可在100亩范围之内,因此雍和宫作为雍亲王府其面积约为100亩,合计有6.6万多平米。
-
有了这些德高望重、默默奉献的众僧,才得以传承兰若,演示妙理,使信众体会菩提智慧的清凉。雍和宫现有僧人115人。每日晨五时,众僧身着紫红色的袈裟,穿过一道道石阶,至大经堂法轮殿上早课,沉浸于一页页长条经卷中,体会着内中三味。
-
十二宏化,又称十二相成道,是释迦牟尼佛以化身示现的事业中被后人列出来的十二件大事。为何说示现,大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虽在无数劫之前已经发菩提心、积满资粮、悟道成佛,但为了度化五浊恶世中的众生,不动其法身,而以各种化身在南瞻部洲显现出一位王子从投胎到成佛、涅槃的一生功业。
-
“和谐”一词,在佛教中早有说法,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和合共生:“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儒治世、佛治心、道治身”,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心净则佛土净,心安则众生安。”也就是说,只有内心的平和与安定,才有外在的和谐与安宁。创建和谐寺院,我感到首先要做到三个“加强”。
-
就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中所阐释的理念来讲,做为合格的老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作为学生应该将如何亲近善知识。选择好老师对人的一生乃至解决生死大事,究竟离苦得乐,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作为社会、团体、公司、家庭的主管,如果像《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对老师要求的 “善师须具戒定慧, 德胜勤奋学问广;具有正见善解说,富有慈悲有耐性” 来做的话,应该都是好老师、好领导、好家长。
-
这些老照片是在2006年由瑞典民族博物馆暨斯文·赫定基金会提供的。这里还要说到一本书,原书的作者是一位美国人,著名的汉学家费迪南德D.莱辛先生(1882—1961),他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学教授。在20世纪30年代初,曾经随瑞典著名探险家和地理学家斯文·赫定所带领的探险队来到中国。并在雍和宫进行了两年多的研究,后以英文撰写成书,名为《雍和宫》
-
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佛教已经完成了中国化进程,并且与儒、道等思想文化互相作用,共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王志远教授认为,佛教的众生平等与儒家的“仁”的精神共同造就了中国人宽厚仁爱的品性,佛教思想中的“因果”二字更是纵观中国历史文化所不可避免的重要存在。同时,王志远教授为我们梳理了佛教在中国的四个传承,揭示了中国作为佛教第二故乡在佛教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
本文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清代雍和宫档案史料历史资料》[1]和其它与雍和宫相关的资料、根据当时乾隆皇帝的上谕和满、蒙、汉、藏四体《雍和宫碑文》以及其它档案文献提供的重要线索
-
我自80年代初来雍和宫修习佛法至今已近30年了。这30年雍和宫所给予我的佛缘、人缘、事业缘、善缘等诸缘,是难以用语言来报答的。我想与雍和宫、与有缘的各界人士、善男信女对我的大恩大德,以文字般若的形式来回报,是创办《雍和宫》刊物的缘起之一。这些年,我所接触的有政界、学术界、宗教界、商界以及各行各业的海内外人士,他们来雍和宫祈愿、净心,与佛结缘。如何使之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也是衡量我们是否全心奉献社会、弘法利生的标准。
版权所有 雍和宫 电子邮件: yonghegong@yonghegong.cn 电话: 86-10-8419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