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百年之际追忆伟人 孙中山在美国的足迹 |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9-22 09:14 发表评论>> |
这里冬天暖如春,马路两边树木葱茏,奇花烂漫,远处碧波浩荡。这天有位年轻人経过檀香山街头时,惊喜地发现迎面而来的马车里有熟人。他飞快跳上马车脚踏板,叫道:“老师,您好!我是孙逸仙!”。 他乡逢故知。那是1896年1月,孙逸仙第四次回到夏威夷,却巧遇到此度假的英国老师康德黎夫妇。老师细看一番才认出这位学生,年轻人已剪去拖在脑后的发辫,脱去长袍,改穿西服,抛弃清朝的打扮,以示决裂,成为清王朝的叛逆者。师生寒暄后,老师把在伦敦的家居地址留给他。这次巧遇事小,但却对孙逸仙革命生涯有重要的影响。当年10月他在伦敦遭清驻使馆秘密绑架时,得到康德黎营救脱险。 立志“振兴中华” 这位年轻的孙逸仙,就是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孙中山。 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不仅在中国大陆,还有海外境外一些地方也在举行活动,纪念这场伟大革命运动及其领袖孙中山和其他先烈。在美国也不例外,因为孙中山当年在美国留下革命活动的足迹。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1866-1925>诞生于广东省香山(今中山)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青少年的成长及多年的革命活动与美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孙中山夫人宋庆龄(1893--1981)在1944年3月12日为在美国举行的孙中山纪念日所作的广播演说时指出的:“我们推翻满清的运动深受到美国的革命传统的影响。” 孙中山丰富的中外阅历与磨砺,使他不仅成为中国的民族英雄,也是国际性的伟人。他年轻时立志救国革命,受清王朝的迫害而流亡异域,周游世界,考察各国的进步思想与経验,求索中国共和革命之路。宋庆龄曾回顾说:“孙中山周游世界时就抱有两个目的:寻求最先进的思想;引导中国学生和华侨参加他的运动。”他致力革命四十余年,有16年流亡在外海或在国外活动,其中先后七次赴檀香山和美国大陆,时间加起来长达九年半。 今天人们可以从夏威夷檀香山兴中会纪念堂,到旧金山的国父纪念馆,以及其他地方的寻得有关孙中山的历史足迹。 孙中山在海外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夏威夷,这里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孙中山的大哥孙眉,早年随亲友广东故乡就到夏威夷的瓦胡岛打工,而后办农场种水稻、种甘蔗。1878年他托友人回乡招募华工时,把母亲和弟弟-孙中山接到夏威夷。1881年孙眉迁居茂宜岛办农场办商店。他支持12岁的孙中山到教会办的学校-意奥拉尼学院上学。孙中山在校三年,是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就一口流利的英语,能写英文文章。后来他又到瓦胡学院继续学业。他不仅增长知识,也认同了基督教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1883年孙中山才回到香港上学。1884年11月他曾来夏威夷,在大哥店中帮忙5个月。 孙中山再次赴夏威夷是1894年10月。这时孙中山已从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成长为一个有远大志向的革命者。此前他在香港中央书院及西医书院完成学业,期间成为康德黎的得意门生。毕业后曾一度在澳门行医,但清朝黑暗统治的现实,使他更加关注国家民族的安危。1894年6月他上书李鸿章(清朝北洋大臣),条陈变法自强的主张,未被采纳。同年爆发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惨败,也击破他的改良幻想。他决心走上武装斗争,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此时夏威夷华侨总数已达两万多人,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孙中山这次到夏威夷,立即满怀激情地投身在华侨中宣传反清革命思想和组织革命力量。1894年11月24日,在孙中山主持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兴中会在檀香山正式成立。首次提出推翻清王朝,“振兴中华”和“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在他大哥孙眉带动下,当地华侨积极筹资支持革命。 1895年孙中山又经日本去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及发动广州起义。但起义失败。1896年1月孙中山第四次踏上檀香山土地。他在此重新组织革命力量。1896年6月18日,他抵达旧金山建立兴中会分会。而后向东横穿美国大陆,沿途访问一些城市,继续传播革命思想。 1896年9月,他从纽约去英国考察。11月遭清朝驻英使馆绑架,幸得恩师康德黎设想解救。脱险后,老师又支持他撰写《伦敦被难记》,通过媒体广为传播,初使这位革命者闻名于世。 1898年国内改良派遭镇压后,纷纷到海外,在华侨群众中宣扬攺良保皇的思想。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则坚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的革命主张,回香港及日本创办革命报刊与攺良保皇派开展大论战。 1903年10月,孙中山第五次到夏威夷,在华侨中多次演讲宣传革命道理;改组和加强檀山新报,揭穿保皇派的欺骗宣传。1904年初,为广泛团结反清力量,他在旧金山加入华侨社团中势力庞大的反清组织-洪门会(又称致公堂),被推为领导人。4月到旧金山,改组《大同日报》,加强宣传革命的阵地。1904年10月他在美国公开发表革命派的第一篇英文对外宣言——《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The True Solution of the Chinese Question)。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 责任编辑:子不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