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百年之际追忆伟人 孙中山在美国的足迹 |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9-22 09:14 发表评论>> |
辛亥革命前后 孙中山及其战友们,在国内外先后策划组织了十次较大的反清武装起义,虽均告失败,但革命派多年致力“唤醒民众”广泛传播革命真理及其他各地民众的反清活动,终使神州大地出现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 1911年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时刻。是年同盟会领导人之一黄兴受孙中山之托,于4月27日再策动广州起义,虽遭清军镇压,但影响甚大。孙立即筹款作善后安置,并决心以图再举。这年10月孙中山正忙于去美国中部向华侨募捐途中,10月12日,他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城的一个餐馆用早餐时,从当地报纸获悉10月10日在中国湖北省会的武昌革命武装起义成功的喜讯(是年农历辛亥,故称辛亥革命)。这令他心潮澎湃,他与战友们经年的艰难奋斗,终见曙光。他原想立即回国,但担心列强干涉中国革命,当务之急,故“决意先从外交方面致力”。10月下旬,孙中山由美国友人陪同经芝加哥、华盛顿、纽約转赴欧洲伦敦、巴黎,约见政治、经济界要人,希望得到他们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但西方列强出于自身集团利益,没有给予支持援助。但国外民间舆论则表示同情,如孙中山回忆“美国舆论则大表同情于我”。 1911年12月25日,在阔别16年后,孙中山终于返回祖国,抵达上海时受到各界的热烈欢迎。不久即被各省代表一致推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到南京宣誓就职“以忠于国,为众服务”,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他宣称对外方针:…持和平主义,与我友邦益增亲睦,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迫于大势已去,2月12日清王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告退位。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結束了几千年统治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民主共和,“振兴中华”的序曲。(其伟大意义如当年适在美国留学的宋庆龄所欢呼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中国历史的进程是曲折的,辛亥革命没有真正成功,不久政权落入袁世凯(原清朝北洋大臣)手中,中国又陷于列强帝国的干涉和军阀混战的灾难中。革命的受挫和列强的瓜分阴谋令孙中山失望,也使他对帝国主义列强有较清醒的认识,故在晚年转而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政策。孙中山及其战友们坚持反对袁世凱称帝及军阀割据的革命斗争,实行国共合作,继续推进民主共和革命。但孙中山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不幸病故,举国哀悼这位伟人。他临终的遗言中,仍不忘:“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毕生志在报国,胸怀世界。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又是属于世界的一位伟大。正如他逝世时,美国媒体也承认,“中山先生为现代五杰之先知先觉者。”(指比甘地、列宁、威尔逊、凱美尔之成名早一、二十年)。 孙中山的后继者,继承与发扬他对外追求和平友谊的美好愿望。在他逝世后的几十年风风雨雨的中美关系中,尤其在二战反法西斯及中国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中美有过密切的合作互助,留下难忘的战斗友谊。宋庆龄十分珍惜中美友谊。但在世界冷战时期,美国当局对华采取干涉内政、敌视新中国的政策,理所当然受到中国的抨击与反对。 历史在发展,世界在变化,七十年代初中美关系出现良好转变,关系趋于正常化,两国人民的友谊交往也春回大地。宋庆龄与著名美国记者斯诺、斯特朗等友人的几十年深厚情谊,正是中美友谊的象征。孙中山在美国人民及华侨中结下的情谊,播下的友好种子,在宋庆龄等后继者的培育、浇灌下,茁壮成长,两国人民的友谊之树常青。 孙中山在美国留下的革命足迹,仅是他革命生涯的一部分,但折射出他开放的理念的形成和行动的历史业迹。虽然历史已远去百年,但重新翻阅这难忘的历史,可谓常读常新。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中。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孙中山的革命精神中,尤其对外追求世界大同,平等共同奋斗的可贵理念,依然符合世界潮流。这在全球化及信息化进程中,仍有其启迪今人的现实意义。 对此最有说服力的是重读一段孙中山于1904年在美国发表的对世界宣言:“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普遍和平必将随中国的新生接踵而至,一个从来也梦想不到的宏伟场所,将要向文明世界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敞开。”这个顺应世界潮流的美好愿望正在变成现实。 作者 榕青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 责任编辑:子不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