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4月1日讯(记者 刘佳)随着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的广泛应用,以中文为代表的文科类专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正是提质升舱的黄金时期。在加强数字中文建设新背景下,如何高质量建好中文专业?
在教育部3月3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朱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分别就此进行回应。
强调学科交叉,注重培养具备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从顶层重新定位中文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在构架方面强调中文专业的学科交叉和数字素养,是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应对上述问题时达成的共识。
朱建华认为,要重新定位中文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为关键措施,重构中文专业人才能力构成,重视创新能力培养,造就有人文情怀、数字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此外,构建学科专业新生态也是谋篇中文专业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框架”。朱建华表示,要开展新文科研究与实践,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试点推进数字赋能中文专业建设,推动中文专业与计算机、心理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北京师范大学在学科交叉和实践方面已提前迈出一步。方震介绍,今年北京师范大学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才发展需要,推进文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共同合作,推出了“汉语言文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该项目今年启动招生。下一步,学校还将继续支持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促进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新的科学研究范式,打造学科融合新优势。
对标前沿技术“制高点”,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新模式
在教育教学方面,朱建华认为,应该加快重构课程体系,特别是注重产学研用的一体化融合,创设真正“不延时”的育人新模式。广东省将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升级实践教学模块,紧密围绕高峰学科和新兴产业,聚焦前沿热点打造人工智能实践课程,鼓励培养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工具学习的能力。研究制定涉及交叉学科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支持增设“语言文字+人工智能”核心课程。
此外,建设智能科研平台,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体系新模式,以有组织科研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兴研究方向。特别是组织创新团队攻关大语言模型等前沿技术“制高点”,建设量大质优的关键领域语料“新基建”,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中文建设标志性成果。
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在产学研用一体化方面已开展一些特色实践。康震介绍,学校依托中国语言文学和语言学等“双一流”学科建设“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汉字汉语研究与社会应用实验室”等多个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的科研平台,将学术研究与经济社会需求结合,促进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下一步,我们将完善科研平台的体系建设,强化有组织科研,支持技术突破创新,锻造卓越师资团队。”他以一组数据,透露了未来学校在这一方面的计划:用3至5年时间,促进10个专业人才培养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打造20个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重点团队,推动20本数字化的教材建设,建设80门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的智慧课程。
编审:张艳玲 王月博
出品人:王晓辉
总监制:薛立胜
监制:蔡晓娟
制片人:王月博
主编:刘佳
编辑:韩雅洁 孙晓彤 仝选
技术支持:王岳
页面设计:顾榕楠 张宇彤
推广:王涛 倪静静 常瑶 张运兴 刘倩
《向Youngπ》系列可视化产品将聚焦中外“Z世代”群体,以青年的视角认识中国道路,以青年的思想理解中国的立场,以青年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提供新动力。
联系方式:86-10-88828193
86-10-88828221
电子邮件:caifang202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