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活动描述
文字内容: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欢迎参加中国气象局《2016年中国气候公报》和《2015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专题新闻发布会! 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领导和专家: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宋连春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温室气体业务负责人、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方双喜 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陈峪 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叶殿秀 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徐影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 李柏 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主任 张晓春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主要是发布《2016年中国气候公报》和《2015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下面我们首先请宋连春主任介绍有关情况!
2017-01-10 10:00:10
媒体、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 现在我得到授权,向大家发布《2016年中国气候公报》,在过去一年当中,因为受到超强厄尔尼诺的影响,我国气候异常,长江中下游出现严重汛情,气象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大,气候年景差。 2016年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特点:
1、2016年我国气温为历史第三高。 2016年,全国大部气温偏高,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81℃,为历史第三高,其中西北大部及西藏大部、四川西北部、浙江大部、江苏东南部、山东中部等地偏高1~2℃。 其中,夏季气温又创造历史新高,全国平均气温偏高0.9℃,为历史最高。其中华南高温日数偏多10.4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的一天。 全国384县市最高气温突破了历史极值。 入冬以来,我们国家的冷空气活动弱,气温偏高。11月份以来,全国平均气温0.7℃,偏高1.4℃,1961年统计以来最高的时期。
2、全国平均降水量为历史最多,达到730毫米,较常年偏多16%。长江中下游沿江比常年偏多两到五成,安徽东南、江苏南部偏多5成到1倍。 长江中下游地区偏多25%,为历史最多。华北偏多23%,华南偏多19%,东北偏多17%。从主要流域来看,长江流域偏多19%,辽河偏多15%,松花江偏多16%。 从季节分布来看,四季降水比常年平气偏多,冬季、秋季偏多最为显著。 雨季进程来看也有一些特征,2016年我们国家入汛早,结束早,雨量偏多。
3、暴雨多,南北洪涝并发 南北洪涝并发。2016年我们国家出现46次区域性暴雨过程,暴雨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一年,26个省(区、市)出现城市内涝,为暴雨洪涝灾害偏重年份。 6月下旬至7月中旬长江中下游汛情严重。7月中旬,华北、黄淮暴雨洪涝灾害严重。
2017-01-10 10:02:29
4、登陆台风多、平均强度强。 2016年有8个台风登陆,平均登陆强度达到13级,比常年明显偏强。登陆台风当中强台风比例为历史最高。其中第14号台风“莫兰蒂”是1949年以来登陆闽南的最强台风,也是2016年登陆我国大陆的最强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重。1号台风“尼伯特”为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初台,也造成巨大损失。
5、强对流天气多,损失偏重。 2016年,全国有2052县(市)次出现冰雹或龙卷风天气。6月23日,江苏省盐城阜宁、射阳遭受龙卷风、冰雹特大灾害,造成巨大损失。
6、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影响相对偏轻。 全国平均降雪日数比常年偏少11.2天,是1961年以来第三少年份,应该说2016年低温冷冻灾害和雪灾属于偏轻年份。但是因为气温具有阶段性变化,1月下旬我国南方出现了雨雪冰冻天气,特别是广东城区出现了1949年以来的首场降雪。而在11月下旬,我国中东部遭受了强寒潮的袭击,河南、湖北等地30多个县(市)最低气温为当地11月历史极小值。
2017-01-10 10:09:18
7、全国干旱范围小,影响偏轻。 总体上2016年,我们国家没有出现大范围持续时间长的严重干旱,旱情跟常年相比总体偏轻。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一部分地区发生了夏旱等;黄淮、江淮及陕西等地夏秋连旱;鄂湘黔桂等省部分地区出现秋旱。
8、2016年雾和霾过程少于2015年。 2016年我国出现了8次大范围、持续性中到重度霾天气过程,次数比2015年少3次。主要发生在1月1—3日,11月3—6日,和去年年底12月16—21日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比较重的霾天气过程。 总体来说,2016年我国气候对农业气候影响条件一般,部分地区因为暴雨、洪涝、高温、低温阴雨、阶段性干旱造成农作物受灾;降水资源比2015年偏多7705亿立方米,为1961年以来最多一年,异常的丰水年;冬季北方大部气温偏高,采暖耗能减少;夏季气温偏高,降温耗能不同程度增加;冬半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大气环境容量均偏低,不利于大气中污染物清除;另外雨雪、大风、雾和霾、沙尘等交通不利天气偏多,应该说对交通运输影响比较大。
以上是我对《2016年中国气候公报》的发布,衷心感谢大家对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关注,祝大家新春快乐。
2017-01-10 10:10:37
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下面由我来介绍《2015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情况。 我们主要关注的是长寿命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京都议定书》限排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以及《蒙特利尔议定书》限排的部分卤代温室气体。 中国气象局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WMO/GAW)温室气体本底观测在国内的唯一执行机构。 我们《2015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主要数据来源基于中国气象局七个国家级大气本底站观测结果,包括1个WMO/GAW全球大气本底站、3个WMO/GAW区域大气本底站、3个中国气象局本底站。 2015年,中国气象局青海瓦里关大气本底站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年平均浓度分别为401.0±1.0ppm、1897±2ppb、328.8±0.2ppb,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但都略高于2015年全球平均值。 在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长的同时,δ13C值却逐年降低,反映了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对当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贡献。与全球变化趋势类似,我国青海瓦里关站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也逐年升高。 下面这几张图是几个本底站二氧化碳浓度的平均情况:我国大气的浓度呈下降的趋势,替代物种浓度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2015年上甸子、临安、龙凤山、香格里拉、金沙和阿克达拉站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分别为409.7±1.6ppm、414.1±2.0ppm、408.2±4.3ppm、399.2±3.2ppm、407.1±2.0ppm和402.8±2.1ppm。 2015年上甸子、临安、龙凤山、香格里拉、金沙和阿克达拉站大气CH4平均浓度分别为1957±5ppb、2019±5ppb、1993±9ppb、1888±4ppb、2057±20ppb和1941±10ppb。 观测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进入禁排期的臭氧层耗损物质CFCs、CH3CCl3、CCl4的大气浓度呈下降趋势,替代物种HCFCs、HFCs浓度呈快速上升趋势。2015年瓦里关和上甸子站大气SF6平均浓度分别为8.75±0.11ppt和8.79±0.13ppt,均为有观测以来的最高值。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温室气体实验室拥有可溯源至WMO/GAW一级标准的多重标气序列,分析、标校及标准分级传递体系通过WMO/GAW考核,也为国家相关单位提供了服务。
2017-01-10 10:11:50
下面看下全球温室气体监测现状。 截至2015年,GAW观测网络包括了31个全球大气本底站,400多个区域大气本底站和100多个贡献站。国际上观测手段非常多,包括地面、飞机、航船等。2015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继续突破了有仪器观测以来的历史记录。 2015年开始的厄尔尼诺气候事件持续了20个月,是1951年以来出现的强度仅次于1997/1998年的超强事件。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热带地区干旱加剧,植被碳吸收量减少,引发火灾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从而导致全球二氧化碳增幅明显上升。 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增长也明显高于过去10年全球情况。CFCs等臭氧层损耗物质浓度降低,替代物(HCFC)浓度上升,与我国观测结果相同。 温室气体联网观测、研究与应用是应对气候变化、推进节能减排的科学基础。基于联网观测的结果进行“自上而下”反演是评估温室气体源汇情况的一种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对于温室气体排放估算主要基于“自下而上”的源清单方式,各省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排放总量清单评估体系,但基于本底温室气体观测资料的“自上而下”反演估算开展较少,为合理估算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分布,更好的制定减排政策和措施,亟需加强该项研究与估算工作。
这是我今天报告的内容,谢谢媒体记者。
2017-01-10 10:15:33
谢谢方双喜先生的介绍。现在进入媒体提问环节,请提问的媒体机构通报所在单位和机构,谢谢。
2017-01-10 10:17:55
你好,想问一下明年气候情况会是什么样?会不会出现像今年出现的一些极端天气。预测的明年气候对雾和霾有何影响?谢谢!
2017-01-10 10:18:48
谢谢你的问题,你这个问题问的也是我们想解决的问题。对于2017年的气候预测,现在从国际上,包括国内通常的做法,我们在3月份根据冬春季的一些信号,包括海洋上的信号、大气当中的信号、陆地上的信号等,对2017年的气候极端事件会做一些预测,形成预测的意见。现在刚刚进入1月份,很多信号还没有出来,对于2017年气候预测趋势还没有进行系统会商。 但有一点可以讲,极端事件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们国家的确处于多发、频发的趋势当中,比如说暴雨,总体1961年以来,暴雨数是增加的,短时间内强降水是增加的,如1小时最大降水量,上世纪80年代广州是101毫米,现在变成了150毫米,上海也有类似情况。高温的日数50多年当中也增加40%。台风的强度来看,本世纪登陆台风的平均最大风速比1980年到2000年增加了20%,极端事件与全球变暖有一定的关系。
2017-01-10 10:21:49
我针对你刚才提的雾和霾的问题回答一下。从我们监测情况来看,在珠三角这一带地区从大气容量来看虽然是下降趋势,但霾也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治理的成效是明显的。
2017-01-10 10:24:12
你好。我想问一下,今年1月份进入三九天了,是不是延续2016年的温暖,三九、四九是最冷的时候,现在来看气温不是很低,那今年会是一个暖冬,还是冷冬,能不能说一下?
2017-01-10 10:28:23
谢谢你的问题,关于冷冬、暖冬,气候学上有标准的。我们统计分析的资料时段是12月份到2月份,我们叫做冬季,根据全国平均温度判定它的气温状况什么样子。所以我们现在很难说,今年冬天是暖冬还是冷冬。但2016年12月份全国平均气温创了历史新高,去年11月份我们对今年冬季气候做了一个展望,当时我们的结论是整个冬季全国平均气温总体来讲正常偏高,特别是前冬,所谓前冬指的是12月到1月中旬这个时间尺度全国平均气温偏高。我们分析很多原因,11月和去年年底的时候,很多记者朋友也来问我,发生了拉尼娜,拉尼娜就意味着冷冬,我也做了解释,这一次拉尼娜事件总体是很弱的,现在看来监测的情况和预测的情况比较一致。 今天上午预报员还在对后期的气候情况趋势进行展望,正在进行会商,我们最新会商结果会及时向社会公众和媒体发布。总体意见,在春节之前,我们国家气温还是以偏高为主,发生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可能性比较小。谢谢你的问题!
2017-01-10 10:29:08
关于雾和霾的问题,为什么珠三角地区以及香港也会出现雾和霾?
2017-01-10 10:32:38
关于雾和霾天气发生发展,我想跟气候背景也有关系。我们国家气候中心,发展了一个指标叫大气环境容量,主要考虑了大气通风扩散能力和降水的清洗能力的综合指标来反映雾和霾形成发展的气候特征。实际上我们国家整体气候背景、气候本体条件也是不太利于雾和霾的扩散,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包括季节也有很大差异,比如冬季大气环境容量低,表明什么意思?大气自净能力比较差、比较弱,夏季相对自净能力就高一点。冬季大气环境要比夏季低20%,所以感觉冬季雾和霾天气比较多。 从气候变暖长期趋势来看,气象条件越来越成为雾和霾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而且雾和霾也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比如说10月份印度新德里持续时间很长大范围雾和霾天气;12月份法国巴黎也遭受严重霾天气过程。从气候角度来讲,全球变暖以后,造成了南北热力差异减少,风速在减少,降水日数也在减少,整体气候条件不利于雾和霾的消除。拿京津冀地区来说,降水日数1961年到现在减少13%,通过下雨污染物才能清除掉,平均风速减少37%,从而造成大气环境容量下降42%,我们气候本体条件利于雾和霾天气形成,不利于污染物的消散。作为我们来讲,应该加大对雾和霾形成发展的研究,提高我们监测预报的能力。我的回答就这些,谢谢你!
2017-01-10 10:34:17
我有两个问题,一是关于温室气体的,另一个是关于气候的。一是咱们介绍温室气体的排放,不管我国青海瓦里关监测,还是国外的监测,表明温室气体的排放还是在上升的,我想请教一下温室气体排放,各个国家都在减排都在治理,为何数据还在不断上升,这跟哪些方面有关,与气象条件有关吗?请分析一下背后的原因。我看到,材料里面有一句话写的是400ppm已经成为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常态,这句话怎么解读?意味着什么?请专家解读下。还有一个就是为什么我国温室气体监测是2015年数据,而国外监测2016年的数据? 第二个问题气候的状态,我想问下拉尼娜的状态。有没有最新监测结果,有没有结束,如果没有结束,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2017-01-10 10:40:43
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监测的主要是浓度,你问的问题是排放,排放比如说排放到大气中二氧化碳有50%被吸收的。浓度监测并不能直接说明我们的排放是增加的。中国气象局的主要任务是在WMO/GAW的框架下开展大气的监测,排放源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主要的目的是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参考。关于排放源的问题,作为常识主要是来自人类活动排放,例如陆地系统的改变比如说森林的砍伐等等其它原因。 那么第二个问题400ppm,包括在去年媒体都在报道这个事情,最开始的报道是美国的一个网站,春季超过400ppm,2015年全球平均超过400ppm,预测最新2016年全年平均也超过400ppm。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二氧化碳浓度的逐年增加,是一个量变过程,超过400ppm并不能说明什么,只能是浓度逐渐增加的过程。 第三个问题,WMO发布的公报结果基于2015年全球的数据,2016年的数据只是一个站。WMO和中国气象局都是一样,对过去一年的数据都要花较长的时间进行检验整理和分析。国际上对2016年最新的预测结果,只是一个站:美国夏威夷Mauna Loa本底站。我们报告中的2015年数据跟WMO是一致的,WMO也是报告2015年的数据。
2017-01-10 10:42:20
我回答一下关于厄尔尼诺的问题,大家知道2016年5月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结束,结束之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温由偏高转为正常,8月份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温距平降到-0.5℃以下,8月至11月海温距平连续四个月维持在-0.5℃以下,进入拉尼娜状态。但从11月中期开始,海温有所升高,出现了升高的态势,到12月份海温距平已经高于—0.5℃,在—0.43℃左右,最近1月份海温距平在-0.3℃,高于拉尼娜的标准。我们预计未来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冷水强度会进一步减弱,并将于2017年初海温进入正常状态,拉尼娜的状态可能会中止。 拉尼娜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不如厄尔尼诺影响那么突出。一般在拉尼娜状态下,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偏强,我国冬季容易出现偏冷状态。但这次拉尼娜状态下,我们国家中高纬环流对海洋的响应没有那么明显,西太平洋副高仍然是偏强状态,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较弱,我们国家从入冬以来气温都偏高,12月份还出现了历史上最高的状态。但2016年我们国家秋季台风偏多跟拉尼娜的影响是一致的。
2017-01-10 10:45:42
从《2016年中国气候公报》看,2016年基本上是高温多雨,总的降雨量增加,但是降雨天数并没有增加,暴雨和短时强降水是增加的。雨水不断增加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增加的降水量是暴雨性质、急风骤雨性质的?而不是那种延长、分布式的降雨?
2017-01-10 10:48:07
你的问题非常好,我回答一下。从60多年资料看,我们国家总体降水量没有增加的趋势。不像气温似的,气温是明显升高,而降水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2016年降水比较多,主要的原因还是受超强厄尔尼诺的影响,从西北太平洋、印度洋带来大量的水汽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我们国家的降水也存在一些年代际的变化,就是10年一个尺度,比如说雨带南北摆度,连续三年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都是多雨的,有一些规律可循。 第二个问题,你问到为什么强降水的增加,而降雨的日数在减少,我想这正好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体现。全球气候变暖以后,大气的持水能力增强,如果气候没有这么暖,大气当中有了一定水汽达到了饱和以后会降雨,降的可能是小雨。因为持水能力增强了,也就是说要更多水汽才能饱和,本来应该下雨的时候没有下,真正达到饱和的时候,水汽已经很多了,一下雨就很强,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这种态势在中国、乃至全球其它国家都存在,极端强降水增加,国际科学家也都达到了共识、观测亦是如此。
2017-01-10 10:50:14
谢谢宋主任,大家没有问题的话,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跟大家简要通报一下,举世瞩目、全球关注的春运要开始了。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做好春运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因为春运气象服务是我们冬季气象服务重中之重,根据国务院有关统一部署要求、相关部门和公众出行要求,今年春运中国气象局、全国气象系统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一、组织上准备,各级气象部门抽调相应力量,成立了工作组、专家团队、宣传科普报道有关团队,全力做好春运保障服务。
二、技术上的准备,我们加强了对可能影响春运的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刚才宋主任讲到从气候长期预测到中央气象台的中期、短期到各地短时临近预报都进行了无缝隙滚动监测预警预报。
三、装备准备,确保所有的探测设备正常运行,特别针对春运敏感地段、敏感部门,跟相关部门进行加密监测,增设了监测设备。
四、其他保障措施,除了实行24小时监测预报值班外,另外也与社会媒体广泛合作,利用各种手段如APP、微博、微信及时将监测预报情况向社会公布。
五、气象部门还加强了与交通、旅游、环保等部门的合作。 相信采取这些措施和大家共同努力,一定会为今年春运和广大公众出行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 另外利用这个机会,欢迎社会各界,特别是媒体朋友和公众对我们进一步改进气象服务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利用这个机会,我代表中国气象局再一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气象工作关注和支持,也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合作更加愉快,继续得到大家的理解和帮助!还过十多天就到春节了,提前利用这个机会,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2017-01-10 11:00:42
图片内容:
数据地址:
图片大图:
中国网 李仙德(实习)
中国网 李仙德(实习)
中国网 李仙德(实习)
中国网 李仙德(实习)
中国网 李仙德(实习)
中国网 李仙德(实习)
中国网 李仙德(实习)
中国网 李仙德(实习)
中国网 李仙德(实习)
中国网 李仙德(实习)
中国网 李仙德(实习)
中国网 李仙德(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