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 职业规划不只是简单的测评,是在有效引导下的自我发现。许多频繁跳槽的人都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或者对自己没有明确规划,导致无法稳定地进行一项工作。本课为学生讲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启发学生毕业前提早规划,提早了解相关信息,不要盲目跟风。

人生(职业)可以被规划吗?

当我们谈规划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为什么我们都需要有规划意识?很多人理解的规划,往往都是人生发展关键节点上的选择题。比如:

高考选哪个专业(将来好找工作)?

毕业了,我到底该出国,考研,还是找工作(毕业生经典3问)?

我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第一份工作选哪个更好?

未来选技术还是管理路径?

如果这份工作不喜欢(老板不好相处),还要不要坚持?有个新的offer,要不要接?

要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

打算多少岁结婚生子?生几个孩子?。。。。。。

这些问题在本质上都有一个期待,就是“告诉我选哪条路收益最大代价最小,性价比最高”。自己懒得思考,期待仙人指路。

规划是什么?

真正的规划既不是简单做个测评,更不是仙人指路告诉你未来会怎样规划不是画好的路线图不能变,按部就班的过日子(贴标签法),也不是按照父母、亲戚朋友甚至网友的经验直接给你个标准答案,让你照搬别人的命运(现身说法)。

科学的规划是:系统的了解自己(清单: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擅长什么、在意什么),了解职业(包括学业),做出选择,找到目标,并在实践中调整认知、行为,不断接近目标的过程。系统的规划包含了自我探索,体验世界以及做出决策三部分。如图:

规划能带来什么?

科学靠谱的规划可以带来3样东西:方向/目标,路径,应对措施。比如案例中的同学,出国前因为确立了未来的职业方向,开学后就开始有目标的探索、选课、体验,规划实习,大三顺利拿到目标公司的实习,表现优异直接转正。在别的同学还懵懵懂懂到处乱撞的时候,他已经手握offer成功上岸了。

有了职业方向和目标,学习工作会更有意义感和动力。举例:我的一个学生小天,因为大二参加创业创新比赛,确立了对产品设计感兴趣,后来的选科、考证、实习规划全部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从来不迷茫,每天过的很充实。毕业后顺利进入一线大厂担任产品开发。

知道了实现路径,可以提高效率,避免走弯路。比如,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内训师(培训经理)只接受业务部门的内部转岗,从来不外聘,想要以终为始,就需要在业务线做满至少5年,而不要当然以为直接从外部跳槽就可以拿到机会。不少企业有自己的用人偏好,比如更喜欢某类院校的毕业生、更看重某个行业的相关经验等等。提前打探、设计好路径才能事半功倍。

同样,预设可能的障碍和应对策略,也能帮我们拿到更多掌控感,心里不慌。假如你担心拿不到最心仪的offer,可以提前布局,求职时做好梯队规划,就好像高考填报志愿分批次一样,就算最想要的去不了,至少有个差不多的保底。而且我发现越是优秀的候选人,越喜欢给自己留“备胎”,我接到的一些咨询都是手里几个offer不知道怎么选来找我出主意的。


关于职业规划的常见问题

1. 为什么职业规划会越来越重要?

我们生活在VUCA(多变、模糊、复杂、不确定)的大环境中,在当下急速变化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科学系统的规划帮我们更好的应对变化。就像是开车去目的地,出发之前先看一下路况,设置导航,有个大方向和路径规划,就算临时有新变化,可以随时调整路线,但是这一路上都是心里有底的,不慌的。

2. 哪里有前途就去哪儿,什么职业需求量大就选哪个,还需要规划吗?

盲从可以帮我们“节约认知资源”,但是盲目跟风大概率会踩坑。很多成年人的规划其实就是补课,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兴趣特长价值观都缺乏最起码的了解,盲目跟风“热点”行业、职位,结果发现投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看似“最好”的未必适合自己。越“热门”的机会,竞争也越激烈。如果从一开始就从众,没有认真规划而踩了坑,到头来还要再重新补考。

3. 很多人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不如不规划

那些把规划和变化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大多对职业规划有误解。因为对自己不了解,对未来没把握,对目标缺乏信心,对世界不够了解,又懒得做功课,所以宁愿逃避规划也不想面对现实。说白了就是偷懒!

总结:现在已经不是要不要规划、能不能规划的问题了,而是如何更有效的规划,增加我们应对变化和追赶目标的胜算。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人生赢家,赢在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