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 先就业后择业是更理智的选择,除非在毕业前你已经做了足够多的“试错”,明确知道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否则只是通过道听途说来判断是否喜欢会过于武断和片面。
爱一行干一行和干一行爱一行,该怎么选?前者一般是基于兴趣和热爱做出的选择。后者通常没有明确的偏好甚至明明不喜欢,但出于生存考虑选择的工作,然后在实践中慢慢培养兴趣。两者的本质是想干啥干啥和能干啥干啥的区别。到底要怎么选?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分析框架。综合考虑金钱和认知两大资源。
金钱代表你有资金作为支撑,可以承受一段时间收入低微/没有收入,甚至为了梦想可以投入资金,暂时没有生存压力。反之,不工作就没饭吃,活不下去,就是有生存压力。认知资源是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和判断,包括对什么工作内容感兴趣、自己的天赋优势、向往什么样的工作方式等,在职业规划中,认知资源也叫做兴趣、能力、价值三件套。
结合这两者,可以得到以下模型。
当一个人没有生存压力,对自己有充分认知的情况下(黄色),职业选择上可以随心所欲。但一个人就算再不缺钱,只要认知资源不充分,都会因为不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而在工作中感到不适或着迷茫。比如我曾有个学生,明明很喜欢跟人打交道,善于沟通交流,尤其擅长聊天、销售,偏偏做了出纳。工作没多久就感觉无法胜任、难以融入团队、适应不良,心情低落到自我怀疑。这种情况最好先了解自己,再求职(绿色)。
有生存压力(金钱资源匮乏)、对自己认知很充分的人(蓝色),幸运的话可能会碰到真正喜欢和适合的工作,那就好好干。但如果从事的是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只能骑驴找马,做好主业的同时,业余时间找更符合自己的职业真爱(双线并行)。
但假如一个人有生存压力同时又不了解自己(灰色),面对选择,一定是先就业,再择业,活下来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持续了解自己。风险最小的顺序一定是先生存、再发展,最后自我实现。
大家可以按照自己在金钱和认知两方面的资源对号入座,看看你适合走哪条路。如果不清楚具体怎么判断,请继续往下看。
认知资源——自我探索
请回答以下问题:
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吗?
你喜欢从事什么活动/任务?
你平时的业余好是什么?(上网、刷短视频、打游戏、睡懒觉除外)
你是否清楚自己有哪些能力、特质、优势?
你是否通过测评、咨询、实践等方式了解到自己在哪些领域更有天赋?
你有哪些特殊的才干技能被别人夸赞过?
你偏爱什么样的工作方式?(打工、创业、自由职业)
对你来说理想工作除了钱以外,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假如全世界的工作收入都一样,待遇没有任何区分,你会选择从事什么职业?
以上问题涵盖了职业规划自我探索的三大类,分别是职业兴趣、能力、价值观。理想的状态是在热爱的领域(兴趣)努力的玩(能力),还有满心的成就感(价值)。只有当我们对这些问题有过深度思考和探索的时候,才有机会发掘职业真爱。
但大多数年轻人还没进入社会,对职业的认知和自我状态缺乏深入思考和觉察,一问三不知,也很正常,需要尽早补齐认知。具体方法可以回顾我们之前的课程。
金钱资源——生存压力
当下是否有生存压力?
长期(3年以上)不工作没有收入,无法将热爱变成职业,没有人买单,入不敷出,这些情况是否能承受?
家里的经济条件可以支持你的“任性”吗?能支持多久?
通常短期内没有生存压力并不代表长期也同样安全。在整体经济、市场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个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才是真正的保险。而且我发现很多家里经济条件很好的孩子,反而更努力更拼。
总结一下,理想的职业真爱是兴趣、能力和价值的结合。虽然我们平时可能开玩笑说最向往的工作是不工作,坐吃山空,但真正让人感到幸福的是有意义的快乐。这种快乐往往无法从单纯的感官享受中获得,而是在创造性的自我表达中产生。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那个因,这世界上的人、事、物,会因为我的存在而发生一些改变。如果这些改变是积极正向的,那么我们会自己满意,产生诸如:成就感、归属感、自豪感之类的情绪。这,也许才是工作的终极意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