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经济蓝皮书:中国气候金融发展报告(2024)》成功发布
2024年12月28日,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气候经济蓝皮书:中国气候金融发展报告(2024)》。
当前,全球平均温度逐年升高,气候变化呈加速态势,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给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及各个行业的共同行动,其中包括金融部门的参与和支持。气候金融是近年来金融领域刚刚兴起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发挥好气候金融的作用,对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联合组织编写了《中国气候金融发展报告(2024)》。本书明确界定了气候金融的概念内涵,测算了我国气候投融资需求与缺口,分析了气候金融风险的类型和传导机制,构建了气候金融风险指数并分区域、分行业评估了我国气候金融风险的现状与态势;概述了我国碳市场与碳金融、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绿色气候基金和ESG等领域气候金融发展的最新现状、特征与未来趋势;梳理了发达国家(地区)、国际组织以及我国可再生能源、储能行业的典型案例,以期为推动我国气候金融发展提供参考。
《气候经济蓝皮书:中国气候金融发展报告(2024)》指出——通过建立全面统一的ESG标准体系等手段进一步发挥ESG在气候金融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建立全面统一的ESG标准体系。统一的ESG标准体系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和透明度,促进ESG在金融市场中的发展与应用。首先,建立全面统一的ESG标准体系需要政府引导和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发挥好引导作用,促进金融机构、科研院校、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广泛的共识,共同制定ESG评估的统一标准和方法论,确保ESG标准体系的全面性和权威性。其次,要充分借鉴先进国际经验,充分考虑全球化的特点和不同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我国ESG标准的国际认可度和竞争力。再次,在建立ESG标准体系的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ESG标准体系的建立应该基于科学数据和客观事实,充分考虑ESG因素的重要性和相互关联性,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最后,ESG标准体系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用性,能够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需求,使评估结果更具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
二是加强监管与法律体系建设。加强ESG监管与法律体系建设是确保ESG实践有效推进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首先,政府应完善ESG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建立ESG信息披露的义务和标准,制定奖惩措施以规范ESG评估机构的行为,为ESG实践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其次,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和执法体系,强化执法机构的职责,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强对ESG评估机构的监管,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可以通过公开透明的监管报告和数据公示,增强监管的公信力和透明度,防范信息误导和滥用,促进社会各界对ESG监管工作的监督和参与,推动企业更加自觉地履行ESG责任。
三是进一步发挥ESG在气候金融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重视ESG在气候金融中引导投资的重要作用,引导投资者将资金投向符合ESG标准的项目,特别是那些注重环保、低碳和可再生能源的企业和项目,加大对清洁能源、环保科技和绿色产业的投资力度,推动可持续目标的实现。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对气候金融的认识和理解,加强气候因素在金融产品设计中的融合,提高气候因素在ESG评估中的重要性,使投资项目更加符合环境友好、社会责任和良好治理的要求。其次,可以采取激励措施,根据企业的ESG表现制定差异化利率,对气候友好型项目和企业加以奖励,为企业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动力,促进气候金融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