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网上直播>

《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4)》成功发布

2024-12-30 15:36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4年12月28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暨运河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聊城举办。聊城大学、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4)》《中国大运河年鉴2024》《运河学研究(第13辑)》三本新书。

《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4)》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首席专家、烟台大学教授吴欣主编,收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旅融合、城镇与乡村振兴、交通与港口建设、世界运河等16篇调查研究报告。《中国大运河年鉴2024》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原执行院长丁延峰主编,对2023年有关国家与地方大运河政策法规、水利工程建设、航道运输、文旅融合、生态环境、学术研究、重要事件等进行了收录。《运河学研究(第13辑)》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李泉教授主编,全书分运河与城市、运河舆图、河工与河政、运河区域社会与文化、运河考古、运河遗产利用、研究综述与书评8个专题,合计13篇文章。

《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4)》为第七本《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全书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总报告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各项工作展开探析,高度概括了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运河文旅融合、运河城镇与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政策完善与发展态势,并就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在全书中具有统揽全局的作用。

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目前沿运各省市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协同下积极推进本省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逐步健全,为响应《“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沿运各省市均将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省域联动的同时,要展现地域特色,同时打造滨河生态廊道,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实现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让大运河绽放新时代文化光彩。

文旅融合成为增强文化活力、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高效助力。大运河属于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空间跨度大,且时间链条长,大运河文化带中蕴含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庙宇、堤坝、桥梁、饮食、曲艺、医药等,文化景观丰富多样。要持续推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强化文旅项目支撑,优化文旅产业结构,在充分开发宣传大运河文化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旅游路线、打造特色项目、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数字化技术水平,做到沉浸式体验、趣味性互动、科技化呈现,推进文旅融合创新性发展。

大运河沿线密布的城镇、乡村因运河而生,随运河而兴衰,它们承载着大运河千年来积蓄的文化与智慧结晶,产生了不计其数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城镇建设与乡村振兴面临生态污染、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因此需要抓牢乡村振兴战略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契机,把文旅产业与民众生活相结合,把历史文化挖掘与乡风民俗传承相结合,建设好具有运河生态底色的“美丽乡村”,让运河资源真正成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助力。

大运河最直接的功能为航运交通。自2022年京杭大运河实现百余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后,大运河现代航运也正迎来新的发展,但是整体上仍存在基础设施欠缺、港口功能利用率低等问题。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航运,推进港港联动、江海河联运、公铁水空联运,不断发掘“经济之河”的价值。

大运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其作为《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一员,作为中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对象,同样发挥着联通世界的桥梁作用,在水环境保护、文旅融合等方面与其他运河有着借鉴与被借鉴的意义。英国运河、德国基尔运河等在水道建设、政策制度、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较为先进的见解与举措,分析与学习其措施与经验,有利于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以运河为媒,把运河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坐标上,对于世界运河文化的保护、世界运河城市的互利共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乔娅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