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2024中国城市论坛、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冬季论坛在云南大理成功举行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网上直播>

2024中国城市论坛、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冬季论坛在云南大理成功举行

2024-12-30 15:44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4年12月28日,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大理大学主办,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城市经济学会青年委员会、中山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承办的2024年中国城市论坛、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冬季论坛在云南大理举办。论坛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郑州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大理大学等高校,及《管理世界》《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20多家期刊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城市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与会者从城市经济学理论创新、新质生产力动力机制、政策体系等多角度探讨了城市高质量发展。

本届中国城市论坛设置开幕式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成果发布、主旨演讲、圆桌论坛、平行论坛等多个环节。开幕式由大理大学副校长穆智主持,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杨开忠、大理大学党委书记李涛分别致辞。杨开忠在致辞中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建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本次论坛以新质生产力与城市高质量发展为研讨主题,意义重大。随着全球互联网市场趋于饱和,第五次生产力质态的范式基本结束,社会生产力正在向新的新进质态跃迁。如何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赋能城市、区域和国家发展是对城市经济提出的重大理论需求,也充满了新的创新机遇。广大学者应继续发扬在回答现实问题中发展自身理论的优良学术传统,在回应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求,实现城市经济学新一轮理论方法创新,推动建立城市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李涛向论坛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与会嘉宾表示问候与欢迎,他系统介绍了大理大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办学特色和未来规划。作为省州共建高校,大理大学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还面向南亚、东南亚培养了大量留学生。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城市经济学会成果发布仪式。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单菁菁介绍了《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这一成果,该皮书自2007年开始编撰,至今已经持续出版17本。该皮书始终聚焦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前沿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为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近年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推出“大国之治”系列,涵盖治霾、治水、治土、治海等专题。该皮书获得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连续多年荣获中国优秀皮书奖、优秀对策信息奖等重要奖项。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陈洪波介绍了《气候经济蓝皮书:中国气候金融发展报告》这一成果,该皮书为今年首次编撰发布。陈洪波指出,气候投融资和气候金融风险评估与应对迫切需要金融理论、工具、政策、监管等全面创新,我国气候金融实践蓬勃发展,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气候基金、债券、ESG等走在世界前列,碳市场与碳金融稳步推进,亟待总结推广,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东方证券和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共同编写了该皮书,以期引起全社会对气候金融的关注。

主旨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杨开忠、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毛其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石敏俊做主旨报告。

杨开忠做了题为《以新质生产力范式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报告。杨开忠认为,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必须站在社会生产力演替发展的高度,从生产力技术——经济范式的角度加以科学判断。2021年至本世纪中叶,人类社会正在跨入第六次生产力范式即新质生产力范式跃迁爆发期,这是以新质生产力范式为导向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阶段。新质生产力是绿智融合质态范式的生产力,以新能源技术、智能网络通信技术、新交通技术的动态结合为基础,绿色转型必须走数智化之路,应加快两化协同转型,加强数据、算力和能源之间的协同联动。

毛其智做了题为《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回顾与前瞻》的报告。毛其智回顾了1998—2000年间,由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和云南省社会发展促进会共同开展的“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始末。研究采用卫星遥感、GIS等技术,对滇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植被类型、生态系统、人口聚落、人类活动影响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积累了大量宝贵数据和资料。研究辨析了当时滇西北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地方经济发展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差距扩大,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山地灾害频发,社会生活方式急剧改变威胁文化多样性,人居环境的质量持续下降等。研究认为滇西北地区人居环境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只有通过系统配套改善,才有可能将物质建设对环境的破坏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有可能取得有控制、有节奏的发展。这一研究对当前及未来滇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倪鹏飞做了题为《制度与其它因素如何共同决定经济增长:基于统一发展经济学的解释》的报告。倪鹏飞指出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不同时期人类经济发展均存在巨大的差异,西方主流经济学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来分析人类产生以来的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倪鹏飞尝试基于统一发展经济学,提出“5N53”分析框架,将影响经济发展的主体、行为、资产、分布及其相互作用作为内生化,形成一个类似于自动运作的经济机器。倪鹏飞认为,力量的变化决定人类经济的发展水平,利用最初源自人的能动力进而派生和发展出主体的多样化的竞合能动力,推动主体、行为、资产、时空的增长和转型,可与系统性地解释和预测人类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空间、不同资产的总量增长和结构转型。

石敏俊做了题为《走向乐活城市》的报告。石敏俊指出中国城市化率在1980年到2023年的43年间提高了约47个百分点,城市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思考未来城市的形态。为此,他提出“乐活城市”这一模式。乐活城市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潮,强调城市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增长机器,不能只考虑环境可持续性,应当同时追求人的福祉改善和地球环境可持续性。石敏俊基于“产城人融合”发展理念,借鉴复杂系统科学理论和生活质量理论,构建乐活城市评价分析框架,并对全国252个城市的乐活城市指数进行了计算。研究发现,全国乐活城市水平的个体差异较大,指数得分总体上呈东南向西北逐级递减的态势。石敏俊指出,产城人融合是走向乐活城市的必经之路,要以城载产,以产聚人,以人兴城,链式推进,使城市成为具备生产生活能力及经济创收能力、并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能力的复杂适应系统。

圆桌论坛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薛领主持。南开大学英才教授江曼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丁晓燕、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沈体雁、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秦尊文、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修岩、中山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兵,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城市现代化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研讨。江曼琦做了题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城市发展转型”的发言,指出聚集经济和空间特性是城市经济学特别关注的问题,新质生产力发展其实对城市经济学理论建构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丁晓燕指出新时期经济增长模式、动力等发生新的变化,导致城市发展逻辑发生变化,未来城市发展江出现数字化、绿色化、可持续化、多元化、特色化等五个新趋势。沈体雁做了题为“用新发展理论指导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发言,认为中国城市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研究,需要在复杂动态思维下,不断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用新发展理念指导新质产业链群发展。秦尊文围绕如何发展壮大一批省域副中心城市这一问题进行了发言,指出省域副中心城市是与省域主中心城市相对应而存在的概念,它在一省的城镇体系中仅次于主中心城市的地位,能够通过市场的力量对其周边的经济起着组织、协调作用。刘修岩做了题为“大学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发言,认为大学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研究发现大学带来的空间溢出效应还不够,原因在于大学城建设时存在土地配置问题,大学城周边住宅项目布局较多、基础设施布局相对较弱,往往抑制了大学作为溢出源的作用。李兵做了题为“城市创新驱动力:大学科技园的政策效应评估”的发言,他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科技园能够促进城市企业创新活动,应该进一步发挥大学创新驱动力作用,优化大学科技园的营商环境。

本次论坛还设有十余个平行论坛。各平行论坛围绕新质生产力,就城市更新、应对气候变化、城市群(都市圈)发展、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陆海统筹等多个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杨开忠会长对各平行论坛进行总结。他认为,与会专家从理念、制度、政策、案例等多角度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给大家带来一场学术盛宴。他同时要求,今后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要进一步突出以“学”为本,实现向学术性、专业性、引领性的深度转型,更好推动城市经济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在民政部注册登记的国家一级学会和全国性、开放性学术平台。自1986年成立以来,学会凭借雄厚的智力资源优势和多领域、综合性的研究特色,组织开展了城市经济及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前瞻性研究,总结城市经济发展经验,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开展广泛的学术研讨和交流,为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乔娅丽】
无障碍
返回顶部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