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人才蓝皮书:中国创新人才发展报告(2024)》成功发布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网上直播>

《人才蓝皮书:中国创新人才发展报告(2024)》成功发布

2025-01-13 15:14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5年1月11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人才蓝皮书:中国创新人才发展报告(2024)》。

本报告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背景下的创新人才与创新战略”,通过收集创新人才与创新群体的调查数据与统计数据,系统分析了创新人才发展的分布格局与趋势预测、顶层设计与战略谋划、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数字科技与人才开发、区域探索与经验启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发展指数整体呈增长趋势。预计2022~2024年中国创新人才发展指数年均增长率为16.20%,创新人才发展投入与转化指数处于合理区间,效能指数保持较高水平且增速较快。东部地区创新人才发展指数领跑全国。京津冀城市群创新人才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长三角城市群创新人才发展投入、转化与效能指数持续上升。北京作为首都,预计2024年创新人才发展投入和效能指数提升、转化指数变化不大。

本报告建议,中国创新人才发展对“战略引领、教育发展、数字创新、区域探索”四个方面予以高度关注。创新人才战略引领方面,探寻创新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总结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改革举措,分析推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改革及实践。创新人才教育发展方面,重点关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逻辑,分析青年科技人才持续培养路径,探讨工程科技人才与生产实践融合培养模式。创新人才数字创新方面,分析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科技人才创新效能,阐述人工智能技术对高潜人才测评的作用,总结科技创新人才特征及对其进行评价,探讨数字人才支撑产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数字能力体系建构、产业数字化转型与数字技术人才供需变动,分析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作用路径。创新人才区域探索方面,评价北京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政策,探讨北京市四链深度融合的实践,总结长三角区域人才一体化与协同创新发展经验,归纳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人才高地建设的经验启示。

本报告指出——要通过提高数字技术人才市场运行效率等方式,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

数字技术人才是数字化转型的引擎,更是引领新兴产业勃兴、推动传统产业革新的创新力量。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数字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与专业化趋势。

提高数字技术人才市场的运行效率,促进数字技术人才与岗位的精准对接,营造有利于数字技术人才成长和创新的良好生态,首先,要建立一站式数字技术人才服务平台。政府可以牵头或支持第三方机构建立一站式数字技术人才服务平台,集数字技术人才信息收集、岗位发布、在线面试等功能于一体,提高招聘效率。通过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匹配系统,根据求职者的技能、经验、兴趣爱好等信息,自动推荐合适的岗位,帮助企业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人才。其次,加强数字技术人才市场的大数据监测。通过大数据技术实时跟踪数字技术人才市场的供需变化,利用历史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同领域和岗位的需求趋势,及时调整政策导向,为数字技术人才培养和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最后,健全数字劳动法律法规。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远程工作、灵活就业等新型工作模式日益普遍,这就要求法律体系跟上时代步伐,明确界定数字技术人才的劳动权利和义务,保护其知识产权,同时也要考虑到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为数字技术人才提供一个公平、健康、有序的就业环境。

随着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数字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需综合考虑地区资源禀赋、区域产业特色和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引导数字技术人才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区域协同发展。从地区资源禀赋来看,要优化不同地区资源配置,促进区域间互补。鼓励东部地区的企业和研究机构与西部、东北地区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和技术转移,帮助西部、东北地区建立和完善数字技术产业链。同时,加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实施定向数字技术人才培养计划。从区域产业特色来看,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和发展需求,发展具有特色的数字产业集群,如智能制造业、大数据产业、电子商务等。此外,推进跨区域合作,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合作和技术交流,通过共建产业园区、联合研发项目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来看,要加大对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互联网覆盖率和带宽质量。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策略,鼓励和支持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特色数字经济。


【责任编辑:乔娅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