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农业部举行农技推广新举措新闻发布会
活动描述
- 10月15日(星期三)14时30分,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举行农技推广新举措新闻发布会,总结上半年粮食和农产品增产科技支撑作用,介绍下一步科技服务措施等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张合成: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专题新闻发布会。
2008-10-15 14:24:59
- 张合成:
各位,我是张合成,来自农业部办公厅。有些朋友是第二次见面了,昨天在农交会的发布会上已经见过面了,我是第二次主持发布会,请各位多多帮助、指导。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农技推广新举措。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在抓紧落实中央政策的同时,特别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不断地创新运行机制,探索新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为了使社会公众和新闻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今天我们请来了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杨雄年副司长、科技入户工程玉米首席专家李少昆研究员,向大家来介绍农技推广方面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问题。
首先,请杨司长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
2008-10-15 14:26:20
- 杨雄年: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参加我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同时也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向大家介绍的是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一些新举措和新成效。
2008-10-15 14:27:56
- 杨雄年: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从科技推广新机制、新模式和新方法三方面向大家进行介绍。
首先,创新推广机制,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培训工作的联动效应。一是建立了农业科技推广进村入户机制,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构建了““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环环相扣的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通道。形成人、财、物三要素有机结合,科技人员与农民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农民主动参与式的农业技术推广责任机制。这个机制的建立,全面提高科技的入户率和到位率,据测算2008年科技入户工程实施100个小麦示范县平均产量达到401.7公斤/亩,比示范县前三年小麦平均产量369.1公斤/亩增产8.8%,共增产小麦20多亿公斤。横向比较,科技示范户和一般户进行比较,科技示范户单产达到459.9公斤,示范户比辐射户增幅9.4%,比普通农户增幅17.2%,效果十分明显。
2008-10-15 14:29:37
- 杨雄年:
第二是建立大联合大协作的科技工作机制,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为切入点,在不打破管理体制的前提下,实行各级各类科技资源的整合和科技人员的大联合、大协作,建立“课题来源于实际,成果应用于生产”的科技工作机制,促进科研与推广的对接。这两项机制,从纵向进行了联通,从横向加强了协作,通过这些机制的建立,有效地调动了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服务生产的意识明显增强。全国农业科技人员联动开展科技服务的氛围日益怎强。据逐步统计,截至9月底,全国已有专家教授50万人次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70万人次,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发放明白纸超过1亿张,培训农民超过1亿人次,为灾区农业科技恢复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去夺取全年粮油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8-10-15 14:31:51
- 杨雄年:
第二个方面,创新推广模式,使推广工作更加接近生产需求,更具活力。各地农业部门与科研、教育、推广单位在科技推广工作方面,开拓创新,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新模式。如院县共建模式。黑龙江省组织省农科院等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与各个县(市)签订科技合作共建协议,以提高农民素质,增加收入为目标,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的普及为重点,以建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实施科技项目和开展农民培训为主要内容,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又如,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北京市建立以农民为中心,田间为课堂,实践为手段,注重农民参与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的农民田间学校,提高了农民素质和能力,成为“最受农民欢迎的培训方式”,类似这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模式还有很多,比如建立各类示范基地、农技推广协会、技术合作社等模式。这都是全国各地推广工作的一些创新方式。
2008-10-15 14:33:19
- 杨雄年:
为了推广各地的先进经验,我们进行了认真总结,归纳出了十种具有代表性的好模式,并汇编成册,提供给各地,在进一步做好推广工作中进行借鉴运用。今天我们把印刷好的带给了大家,供大家参考。《农技推广新模式》这本书,对各地的新模式和做法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也希望媒体的朋友帮助我们做一些宣传,在全国得到推广和应用。
2008-10-15 14:34:24
- 杨雄年:
第三个方面,创新推广方法,使推广工作更加符合农民的实际情况,更能满足农民需要。一是推介发布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近年来各级农业系统每年都推介发布一批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引导广大农民科学选择优良品种,正确使用先进的适用技术。二是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今年我部在全国建设了500个万亩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点,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和示范带动,以及信息宣传,集成、展示,推广先进事用技术。通过大面积的创建活动,大面积是在一万亩的规模以上进行高产示范,这样把专家的产量变成了农民的产量。专家在小面积、小田块上创造高产,已经有很多的经验,但是这些产量如何让农民掌握,如何变成农民的产量,这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应该说高产创建活动在这方面已经发挥了作用。
2008-10-15 14:35:47
- 杨雄年:
据专家实地侧产,吉林省郭县红旗农场吉粳88超级稻万亩示范区平均达到702.1公斤,这个活动我实地参加了,实现了超大面积均衡增产。我们在田间可以看到水稻长得非常均衡,稻粒大小很均衡,空粒率很低,确实可以看到科技的作用。甘肃省凉州区万亩玉米示范田平均亩产达970.52公斤,创全国玉米大面积高产记录,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万亩玉米示范田平均亩产达702.1公斤,实现了超级稻大面积均衡增产。三是发送农民易掌握、操作简便的明白纸,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针对主要农产品,组织专家和农技术人员编制了分品种、分区域,使广大农民“易学、易会、惯用”的技术明白纸三百多项。目前,为了普及牛奶质量安全科学知识,指导奶农科学饲养和加强奶站质量管理,我们组织编写了《牛奶优质安全生产100问》,这个小册子我们今天业带来了,供大家参考。这些小册子已陆续赠送给广大奶农。
2008-10-15 14:37:19
- 杨雄年:
第四,利用现代手段开展推广服务。比如四川郫县农技建立了信息服务电话,实行“一次呼叫、两个小时到位、免费指导、全程服务”。等等,这些好方法,灵活多样的新的技术推广方法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当前,正值秋冬农业生产的重要时节,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拓展思路,创新机制,提高能力,增强活力,深入推进农业技术体系改革和建设,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
接下来,我们采取三项措施。一是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农技推广工作的意见,动员各级各类科技力量,继续深入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工作。二是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的大培训。现在基层农技人员接近一百万,是一个非常重要、庞大的队伍,我们动员大家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二是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的大培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推广、信息咨询、农民培训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准备在九、十月份到明年一月份,进行农机人员大培训。三是加大推广工作经验交流,这些年来,各地都在农技推广工作中,想了很多办法,有很多富有成效的办法。接下来,要加大经验的交流,加快推动基层农技工作的改革与建设。
2008-10-15 14:40:29
- 张合成:
谢谢杨司长的介绍。下面请各位记者朋友就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
2008-10-15 14:42:00
- 人民日报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在基层采访的时候,听到农民这样反映,他们对一些新品种、新技术非常感兴趣,非常希望技术人员能够到家里现场给他们一个有针对性的指导。但是农民们反映,在基层看不到相应的技术人员,不知道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还是个别现象?针对这样的现象,作为主管部门有哪些相应的举措?第二,上半年的粮食和相应的农作物增产过程中,科技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有没有相应的数据作为支撑?
2008-10-15 14:42:31
- 张合成:
谢谢人民日报对我们的支持,请杨司长回答。
2008-10-15 14:44:30
- 杨雄年:
这个问题非常好。您在采访中遇到的情况我也经常遇到,我在农村走的地方也比较多。为了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科学服务,去年寒假期间,组织了中国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的学生利用假期对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情况和科技服务情况做了两个问卷调查,一个是对全国的13个粮食主产省进行了万户调查,规模很大,另外是对正在实施的科技入户工程县农户进行了一个调查。通过这两次调查,我们得出了一个同样的结论,有99.5%的农户希望得到新的农业技术和科技人员的指导。这说明广大农民对技术非常渴求,这跟我们下面调查反映的情况是非常吻合的。
2008-10-15 14:44:44
- 杨雄年:
另外,在服务这方面,我们也进行了分析。13个主产省万户调查中,农民反映,近三年,接受农技推广人员实地技术服务和指导大概只有30%。客户入户示范县情况好一些,70%的农户反映,在三年内接受过农技人员的指导和服务。但是,总体上来看,公益性的推广服务工作还是很难满足农民的需要,而且农民对技术的渴求,非常令人感动。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想从四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
2008-10-15 14:45:51
- 杨雄年:
第一,我们要提高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能力,特别是县乡以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我们想以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以贯彻国务院30号文件为契机,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员的素质,加强公益性技术服务。在这个过程中,细化公益性的职能,因为过去公益性和经济性在基层是混在一起的,通过改革把这块分开,理顺管理体制。另外,科学地设计农业推广机构,因为农业生产的形势在发生变化,推广机构是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也需要根据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作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同时,稳定科技队伍,为科技人员提供必要的条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科研教育单位、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科技示范户,建立一个紧密衔接,上下贯通的信息农业体系。把科技工作从上游到下游贯通,这样科技力量就会多一些。我们有近百万基层推广人员,有近十万科研人员,还有大学从事科研工作的教授,我们把这个队伍组织起来,服务科技工作,服务农村生产。
2008-10-15 14:47:03
- 杨雄年:
第二,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深入一线开展服务。通过政策引导,项目的带动方式,鼓励专家教授加强技术集成,扩大技术的有效供给,并深入生产一线,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李少昆专家就是中国农科院的专家,这些年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些成果在转化中也有很多问题,我们想通过专家教授创造一些条件,专家教授下去还有一些困难,包括差旅费的问题等等,我们正在想办法解决,让专家深入到一线,帮助基层农技人员。
第三,鼓励社会力量开展科技服务。支持和引导,尤其大中型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工作,同时引入市场机制,服务推广工作。
2008-10-15 14:48:25
- 杨雄年:
第四,继续创新农技推广的机制,以机制创新,增强农技推广工作的合理,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机制创新,探索更多、更好的服务模式。进一步促进科研与推广的有机结合,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需求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这是针对农技推广工作中解决农民的需求,我们想采取这些措施,还有一些在组织专家继续深入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工作方式,满足农民的需要。
2008-10-15 14:49:23
- 杨雄年:
第二个问题,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今年专家进行了测算,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今年达到了49%。因为粮食生产是一个综合因素的结果,包括天气、政策等各方面因素,科技在这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粮食问题,我们没有专门分出一个比例来,但是总体来说,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是49%。无论是在冰雪灾害,还是在生产过程中,科技人员都在一线进行服务,技术对生产工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粮食生产。作为公益性推广机构,国家科研院所主要是在公益性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对粮食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8-10-15 14:50:30
- 张合成:
谢谢杨司长,再次感谢人民日报记者朋友对我们的支持。下面一个问题。
2008-10-15 14:53:15
-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记者:
我们在长期的采访中发现,农技服务体系很庞大,同时也发现,在基层有广大的科技人员对农业的生产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农技推广这个体系,越到基层,基础越差,手段也比较弱,往往广大农技人员是凭着一张嘴、两条腿去推广农业技术。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几十年不变的推广局面和技术条件的局面,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谢谢。
2008-10-15 14:53:32
- 张合成:
这个问题太好了,杨司长肯定乐意回答。
2008-10-15 14:54:41
- 杨雄年:
这个问题非常好,这是当前存在的客观现实情况。在近两年来,部里对农业科技工作高度重视,对农业科技人员做了很多动员,现在大批的农业科技人员都在一线进行服务。在艰苦的条件下,刚才记者同志也谈到了,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科研,不讲条件,辛勤劳动,默默奉献,为我国的粮食和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科技人员赢得了广大农民朋友的赞誉,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行为,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在这里,我借此机会介绍一下推广工作的事例。前不久我在湖北出差,去了湖北巫溪县,是一个粮食主产县,我直接到了田间,向农民朋友了解科技服务的情况。我问一个农民:“最近有没有科技人员帮助你们培训?解决技术问题?”农民说:“有啊,技术人员经常到我们这儿来。科技人员非常好,就像亲人一样,比亲人还要亲。”当时我说:“这是真话还是假话啊?如果农技人员对你们服务这么好的话,我就要考考你啊。”他说:“可以啊”。我说:“水稻病虫害打农药的农药和水怎么兑?”他说:“30%的农药,70%的水。”我说:“防止水稻蚜虫和螟虫的时候,打药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吗?”他说:“有,蚜虫打药是从上往下打,螟虫是从下往上打。”所以,虽然农技推广很技术,但是在很多地区,农技人员做了大量工作,默默奉献,使老百姓非常感动。还有科技入户工程高产创建实施县,在河南滑县,农技中心主任张建明推广工作做得非常好,勤勤恳恳,经常想出一些好办法。因为工作劳累,突发脑溢血,9月17号病死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6岁。这些事迹非常感人,很值得我们学习。类似的事件,这是我们看到的,还有我们没有看到的农技人员默默奉献的例子。我们希望媒体,将来能够把笔头、镜头多对准基层默默奉献的科技人员,对他们更加关注,多多宣传他们。
2008-10-15 14:54:54
- 杨雄年:
关于条件问题,我们有具体的统计,农技推广在基层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条件方面问题比较多。2007年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当中有95%的机构没有实验示范场地,实验示范场地是推广工作中一个最好的手段,走在那个地方,老百姓一看就明白。在黑龙江看过,就是把示范地放在农民的地里,农民到哪儿去看,一看觉得好,就直接选择品种和技术,就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种。黑龙江这个县,小麦品种是几十个,通过两三年的示范,小麦品种集中到5个,品种多乱杂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示范基地非常重要,但是非常缺乏。另外85%以上的乡镇机构没有交通工具,下乡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活动范围和服务范围受到了限制。另外有70%没有固定的办公用房,没有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50%以上没有专门的电话,通讯不方便。对知识更新和对外联络、服务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
2008-10-15 15:00:58
- 杨雄年:
我们目前进一步想办法改善农技推广条件,各个方面对此也非常关注,两会代表也纷纷提出议案和建议,我们部里非常重视,正在具体研究,制定推广体系基础建设规划,下一步按照政府主导、多方支持、突出重点、集中建设、因地制宜、循序推进的原则,通过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推广手段、条件、实验示范基地的建设,为履行公益性创造更多的条件,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满足农民的需要。
2008-10-15 15:03:44
- 张合成:
谢谢杨司长,谢谢经济频道的记者朋友。下一个问题。
2008-10-15 15:04:53
- 农民日报记者:
刚才杨司长介绍了各地在农技推广中的一些新举措、新办法。我们了解到,农业科技入户是农业部近年来采取的农技推广的新举措,取得了比较好的经验。我想请问李少昆研究员,您作为玉米首席专家,怎样评价科技入户取得的成绩和成效?谢谢。
2008-10-15 15:05:04
- 李少昆:
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是农业部,财政部于2005年实施的,非常荣幸,我自始至终作为一员参加工作,感受非常深。科技入户,主要是针对农业技术推广成果转化速度慢的问题制定的。有几个方面感受非常深。一是加强科技示范户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发展的能力、带动的能力,加强了基层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构建了一个从专家到技术指导员到示范户、到辐射带动户、到广大农民的机制,成效非常显著。谈到具体成效有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通过这几年,培养了一批科技示范户,每个县选择一千个科技示范户,全国一共有二十六万示范户,通过这几年的培养,三种能力有很大提高。这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对于今后现代农业的建设,这是非常重要的。
2008-10-15 15:05:33
- 李少昆:
第二方面,增产粮食和农民增收这方面,作用比较大。我们知道,增产增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使现有的技术到位,科技入户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保证技术到位。这样,粮食的产量,四大作物:水稻、玉米、小麦和大豆,2004年以来,每年都组织全面测产,最少都在10%以上的增产。玉米是一个高产作物,产量潜力很大,这四年来,30个玉米示范县有三万示范户,平均增产20%以上,幅度非常大。今年,部里组织了高产创建,我参加了主要几个县的测产,感受非常深。今年玉米万亩连片最高产量是在甘肃凉州区,达到970公斤,成绩非常可喜。这个区是2005年的科技入户县,通过这几年的科技入户工作,农民掌握了技术人员确定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再通过主体的集中培训,掌握了这些技术,技术到位了,所以产量每年都上一个台阶。杨司长刚才谈到,内蒙古赤峰嵩山区万亩达到913公斤,这也是科技入户县,通过科技入户搭建的这个平台,使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以后,技术到位了,现在的品种和技术如果能到位,在增产粮食和农民增收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潜力。同样,由于我们这些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到位,科学施肥、病虫防治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在增产增收方面,这四年平均玉米每亩地增收100元。
2008-10-15 15:08:15
- 李少昆:
第三方面,我们探索了一条科技成果快速传播的模式和通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推广化肥的时候,全国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有些品种,玉米有“东大2号”,大面积推广也用了十几年。但是现在有了这个体系,有了示范户,测土施肥,有一些新品种就是两三年的时间就可以得到大面积的推广,这个效果是非常好的。另外还有一点,成效体现在基层技术人员身上,通过科技入户,技术人员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科技队伍在科技入户示范县得到了明显加强。
2008-10-15 15:11:20
- 张合成:
谢谢李教授,我作为一个的科技人员,感同身受,也谢谢农民日报的记者。
2008-10-15 15:11:56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去年10到11月,我一南一北各选了一个省到最基层的农技推广体系看过。我感觉,在最基层,如果这个县比较重视农技推广,经费和设备就比较跟得上,而且效果非常好。另外还有西部经济不发达的省区,一些基础必备设施都不具备。我想问一下,现有中国最基层的县乡的农业推广体系经费来源是以各地来源还是以中央为主?比例是什么样的状况?未来有没有可能,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给落后地区以更多的支持?第二个问题,请问李研究员,现在专家想去下乡,把更多的成果转化成现有的农业实际应用技术,但是存在一定困难。我想知道到底难在哪些地方?
2008-10-15 15:12:17
- 杨雄年:
非常感动,非常感谢您能够深入基层,对我们农技推广工作这么关心和关注,了解了这么多情况,而且这些情况非常实际。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技推广工作比较好开展。在不发达地区,经济有困难,对农技推广工作就有不到位的地方。现在问题是财政如何支持,农技推广是分中央、省、地市、县、乡五级,经费来源都是相应的同级财政支持。县乡以下主要是县或乡财政为主进行支持。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存在的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们现在正在研究。想通过几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通过改善农技推广中的服务基础设施,比如示范基地、交通工具、计算机、通讯工具等,改善这些技术条件,我们正在做规划,将来从地、县到乡,都有一个直接的考虑,改善服务条件。
第二,我们正在准备研究基层推广中的知识更新问题,有关知识更新工程,刚才谈到了,今年秋冬季要进行大培训,这只是一个起步,我们希望今后形成一个常态,根据生产和经济发展需要不断组织培训,形成一个制度,叫做“知识更新工程”,我们正在进行研究。
2008-10-15 15:13:32
- 杨雄年:
第三,根据工作,重大技术的推广应该有一个专项资金支持,正在研究,对于是转移支付还是什么形式,还要跟有关部门进行商量,我相信会很快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2008-10-15 15:15:21
- 李少昆:
回答你第二个问题。对你刚才谈到的问题,我也深有感触,有很多因素影响这个问题。第一方面是科研立项,很多科研项目在实验室完成以后,大部分算是结束了。一个科研项目到大田里去,还有很多中间环节需要有一个技术熟化过程,但是我们缺少这一块。第二个方面,我们现在有一些考核,也有一些问题,有一些高校、科研单位比较重视论文,可能忽视了研究成果的推广问题。第三个方面,在基层,推广体系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影响了研发的成果进一步进行推广和转化。
2008-10-15 15:15:51
- 张合成:
谢谢李教授,谢谢中国经济导报的朋友。
2008-10-15 15:16:55
- 新华社记者:
我有一个问题请教李教授,目前我国玉米单产大概是360公斤/亩,美国单产是600公斤/亩。请问,未来我们国家应该从哪些方面缩小这个差距,有什么样的规划?
2008-10-15 15:17:09
- 张合成:
谢谢新华社的朋友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请李教授回答你的问题。
2008-10-15 15:17:47
- 李少昆:
特别感谢对我们玉米的关注。玉米是目前世界上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最大的作物,也是高产的作物之一。刚才谈到了,最高产量是在美国,最高单产在2002年达到了1823.4公斤/亩。美国的平均产量从2005年开始超过了600公斤/亩。我们国家玉米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物。现在全国的水平,大概在360公斤/亩。我们和玉米生产的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要缩小这个差距,有几个方面工作要做。
在科研方面,要研究高产的形成机理,努力创建高产,研究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技术能够实现高产。所以,一方面是要加强对高产的研究,另外一方面是挖掘产量潜力,我们今年在陕西榆林的单产达到了1326公斤/亩,全国只有360公斤左右,这之间还有三到四倍的差距可以挖掘。如何缩小这个差距,主要是通过技术如何到位来解决。通过我们的研究,在高产和农户大田的产量,可以挖掘的潜力,有几个限制因素。第一是受制于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的因素,如果市场好,价格好,农民积极性高,有助于高产。另外是技术如何推广到位的问题。所以缩小产量差,重点是如何使技术到位。我们既然能够创造1326公斤/亩的高产,我们有这样的品种,有这样的技术,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把这些技术让千家万户掌握。这几年通过科技入户,我感觉到科技入户在这方面找到了路子,成效非常大。通过科技入户使技术到位了,玉米的示范县经过测产,示范户的产量水平平均560—590公斤/亩之间,这个产量就比全国的平均产量高出了70%左右,主要原因就是技术到位。所以,通过高产潜力的研究,通过技术到位,来解决玉米单产提高这个问题。
2008-10-15 15:18:10
- 张合成:
谢谢李教授,谢谢新华社的记者朋友对我们的关心。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明天下午两点半,还是在这里,我们将召开有关节能减排新举措新闻发布会,欢迎各位记者到时光临。再次感谢大家!
2008-10-15 15:23:10
图片内容:
- 农业部举行农技推广新举措新闻发布会
- 中国网现场直播本次发布会
- 农业部办公厅张合成主持本次发布会
- 科技入户工程玉米首席专家李少昆研究员
- 农业部举行农技推广新举措新闻发布会
-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杨雄年
- 农技推广新举措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现场
- 人民日报记者提问
-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记者提问
-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杨雄年回答记者提问
- 主持人张合成有请记者提问
- 农民日报记者提问
- 发布会主席台
- 科技入户工程玉米首席专家李少昆研究回答提问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提问
- 农业部举行农技推广新举措新闻发布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