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三】“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金融发展

9月25日上午,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新莫干山会议·2016年)分论坛三““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金融发展”在莫干山芦花荡饭店会议室举行。论坛由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田利辉主持,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担任坛主,来自不同部门的十几位经济学界青年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大家从不同视角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各种观点交流碰撞、精彩纷呈。

论坛紧扣““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金融发展”主题,从国开行、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发展协调、金融改革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与伊斯兰金融、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建设、国际援助改革等5个议题展开。

“一带一路”框架下,国开行、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如何分工定位、协同发展,更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是大家首先讨论的问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副调研员高希武认为,以上三个金融机构要避免同业竞争,资金的吸储和分放要分类,不能通过贷款利率竞相压低来吸引项目,要相互协调,利用好有限资源。田利辉认为,国开行是政策性银行,不以利润回报为最大;亚投行是开发性银行,应该做一些弥补市场有效性不足的事情,进行金融手段上的扶贫育贫,担当起投资和金融稳定的使命;丝路基金作为投资基金,要进行商业性经营,追求将资本不断做大。三者要明确定位,合理分工,形成合理的金融制度和文化环境。

对于金融改革如何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大家讨论较为热烈。当前,面对世界性金融动荡和危机,国际和国内两个金融市场都面临亟须改革的状况。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员廖慧认为,债券市场应该在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所作为,建议通过建设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高希武提出,是否可以通过发行“一带一路”债券,让广大民众享受“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共同发展的好处。

“一带一路”沿线有众多伊斯兰国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未来会在更多领域与伊斯兰国家开展合作。田利辉谈到,伊斯兰金融不同于现代金融体系,本身存在交易公平、共担风险、不以对赌做交易、不赚取高额利息、回馈社会等特点,这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构想有相通之处。梁海明认为,伊斯兰金融制度已有超过五百年的历史,花旗、汇丰等一些世界一流银行也都设立了伊斯兰金融窗口。“一带一路”建设涉及诸多在伊斯兰国家的投融资事务,与伊斯兰金融合作并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会带来积极的政治效应和明显的经济效果。未来可以考虑在我国某地设立伊斯兰金融交易系统,利用伊斯兰金融推动新增工业发展。

自人民银行2009年下半年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快速发展。但从2015年下半年起至今,速度明显放缓,部分指标甚至出现逆转。这种情况下,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去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时人民币的进一步国际化也会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不失为是一项双赢的举措。廖惠认为,人民币国际化首先需要币值稳定,这也是解决“一带一路”建设融资问题的重要环节。梁海明提出,人民币计价大宗商品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比较直接可行的一种方式,但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人民币贬值预期。厦门大学副教授韩乾认为,我国金融体系没有完全和国际接轨,会造成外方对我们制度的不熟悉,要深化金融改革,不断完善我们的交易制度,使之尽早与国际接轨,更好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关于国际援助问题,田利辉提出,对国际援助方案设计要引入问责机制,从提议阶段就要慎重,审批阶段更要规范,要把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艰苦积累起来的资金用到实处,用到该用的地方,为世界、为中国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金融系主任张海洋认为,我国现在扶贫工作中的一个非常好的做法值得推广,即银行先行发放贷款,政府再向银行存入贷款金额的几分之一作为保证金,优点是在通过杠杆比调节银行放贷数量的同时也有利于存款的保障,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国际援助改革。

供稿人:王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