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召开2018年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 陈振林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 李明媚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巢清尘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 周兵
新华社记者提问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周兵回答记者提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
中央气象台气象服务首席马学款回答记者提问
农民日报记者提问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首席孙颖回答记者提问
经济日报记者提问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首席孙颖回答记者提问
媒体聚焦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气象局即将召开2018年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中国气象局2018年4月新闻发布会,下面我首先介绍一下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领导和专家,他们是: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 李明媚女士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巢清尘女士 中央气象台气象服务首席专家 马学款先生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 周兵先生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首席专家 孙颖女士 今天天气是典型的乍暖还寒,冷空气造成的气温的“断崖式”下跌,今天新闻发布会,除了回顾三月份的天气气候状况,我们还围绕着做好媒体服务给大家喂一些料,包括汛期气象服务也要开展了,我们准备情况如何。还有2018年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8)》的主要内容,以及我们4月1日开始实施的9项气象行业标准,借此机会给大家通报一下。 首先我们请李明媚副司长介绍有关情况。
2018-04-03 14:32:14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3月全国气候过程和气候事件。一、3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和事件(一)3月全国平均气温历史最高 2018年3月,全国平均气温7.0℃,较常年同期(4.1℃)偏高2.9℃。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4℃,其中新疆大部、内蒙古中西部、甘肃大部、宁夏、陕西中北部、山西大部和河北西北部等地偏高4~6℃,部分地区偏高6℃以上;全国其余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低,黑龙江中部局部、西藏南部局部和云南南部局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0.5~1℃。3月,新疆、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和安徽平均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甘肃、陕西、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广西、贵州、四川和重庆平均气温为次高。 3月,全国共有73站发生极端日降温事件,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山东、安徽和内蒙古等地,其中内蒙古图里河(22.5℃)、吉林罗子沟(20.4℃)和黑龙江延寿(19.4℃)等12站日降温幅度突破历史极值。
2018-04-03 14:33:47
(二)3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与常年同期持平 2018年3月,全国降水量29.5毫米,与常年同期持平。东北大部、黄淮东南部、江淮、江汉、江南西北部、西南大部、华南西部、青海中南部、西藏东部、新疆北部、内蒙古东北部等地降水偏多2成至2倍,局地偏多2倍以上;华北大部、内蒙古中西部、新疆中南部、甘肃、青海西北部、西藏西北部、江南中南部、华南东南部、云南西部等地偏少2至8成。 3月,全国共有38站发生极端连续无降水日数事件,北京、河北和辽宁等地有26站连续无降水日数突破历史极值。
(三)3月国内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1. 我国东部地区遭遇2次强冷空气过程 3月,我国东部地区出现两次强冷空气过程(4—7日、15—17日)。 4—7日,东部大部地区遭遇强冷空气过程,东北地区东南部、江南及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出现8℃以上降温,局部地区达12℃以上降温。 15—17日,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大部地区遭遇强冷空气过程,江南北部、江汉、江淮、华北、东北东南部及陕西大部等地出现8℃以上降温,局部达12℃。
2018-04-03 14:35:18
2. 3月17日北京地区出现明显雨雪天气 3月17日,北京地区自西向东出现明显雨雪天气,全市平均降水量为3.1毫米。此次过程是北京冬季以来最强降水(雪)过程,结束了南郊观象台连续145天(2017年10月23日—2018年3月16日)无有效降水日数的纪录。此次雨雪天气有利于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和降低森林火险等级,并增加了表层土壤湿度、抑制旱情进一步发展。
3. 北方地区出现3次沙尘天气过程 3月,北方出现3次沙尘天气过程,沙尘天气过程次数较2008—2017年同期平均值(3.8次)偏少。 14—16日,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中西部、甘肃、青海东北部、宁夏、陕西中北部、山西、河北中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等地出现浮尘或扬沙。 18—20日,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中西部、甘肃、青海东北部、宁夏等地出现浮尘或扬沙。 26—29日,新疆南疆盆地、甘肃河西、内蒙古中西部、宁夏北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中北部、北京、天津、东北地区、河南中北部先后出现扬沙或浮尘,其中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局地出现沙尘暴。
2018-04-03 14:36:54
4. 多省遭受风雹袭击、部分地区受灾较重 3月,江西、湖南、湖北、浙江、陕西、贵州、福建等省局地遭受风雹灾害。3月4—5日,江西南昌、景德镇、萍乡等9市54个县(市、区)遭受风雹灾害,共造成33.5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4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2亿元。
5. 台风生成个数多,起编时间早 2018年1—3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共有3个台风生成,较常年同期(0.7个)明显偏多,与1955、1967、1982、2014年并列为1949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位(多),第一位为1965年和2015年(生成4个)。今年第1号台风“布拉万”于1月3日开始编号,较常年(3月20日)明显偏早,起编时间与1957、2013年并列为1949年以来历史第三位(早)。
2018-04-03 14:39:43
(四)3月国外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国外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有:暴风雪、风暴、龙卷风、森林火灾、干旱等。暴风雪: 3月1—3日,欧洲多地降下大雪,交通严重受阻,已致56人死亡。 3月21日,美国东部遭遇强暴风雪,7500万人受影响,数千航班取消。大风: 3月1日,日本广范围遭遇强风,造成3人受伤。风暴: 3月3日,美国东海岸各州遭受风暴袭击,造成至少8人死亡。 3月8日,冬季风暴袭击美国东北部,6000万人受影响,造成9人死亡,数百万人断电。龙卷风: 3月5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遭龙卷风袭击,多处房屋的屋顶被掀翻,造成多地断电,给当地带来极大破坏。 3月12日,意大利南部卡塞塔省马达洛尼等城市突遭强龙卷风袭击,多处房屋的屋顶等被掀翻,多处停电,还造成8人受伤,其中1人伤势严重。森林火灾: 3月12日,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发生森林火灾,致9名游客死亡、18人受伤。 3月17—19日,澳大利亚南部发生大面积山火,几十户民宅被烧毁。干旱: 3月15日,南非宣布干旱进入国家灾难状态,并引发用水危机。干旱影响了南非中南部的多个省份,为23年来最严重的一次。 3月27日,旱情影响巴西15个州,612个城市进入紧急状态。暴雨洪涝: 3月14—16日,肯尼亚暴雨引发洪灾,致9人死亡,多人失踪。
2018-04-03 14:41:33
(五)拉尼娜最新监测情况 2018年3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继续维持冷水状态,依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定义》国家标准,始于去年10月的冷水过程已达到拉尼娜事件监测标准,其强度偏弱。预计弱拉尼娜事件将在2018年春季后期结束。
(六)3月全国预警信息发布情况 2018年3月,全国共发布预警信息15247条,其中,国家级发布57条,省级发布496条,市级发布2475条,县级发布12219条;包括红色预警75条,橙色预警1827条,黄色预警7440条,蓝色预警5894条,未知级别预警11条。 2018年3月,国家级共发布预警提示57条,其中沙尘暴11条,大雾9条,寒潮7条,海外社会安全事件安全风险7条,强对流7条,暴雪5条,海浪5条,风暴潮3条,海上大风1条,海外公共卫生事件安全风险1条,海外自然灾害安全风险1条。全国各省市县共发布预警15190条,其中,大风4803条,雷电3140条,大雾2934条,寒潮889条,道路结冰753条,其他2671条。2018年3月,全国共发布预警15247条,其中气象发布15060条、非气象行业发布187条,非气象行业包括林业137条,环保19条,外交9条,海洋8条,交通7条,国土6条,公安1条。
2018-04-03 14:43:01
(二)东北地区下半月升温迅速,土壤解冻加快,利于适时开展春耕备播 2月及3月上半月东北地区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低;3月下半月,东北地区升温迅速,气温偏高2~4℃,大部农区积雪已完全融化,土壤解冻加快,利于适时春耕备播。
2018-04-03 14:44:33
三、“清明节”期间天气及未来十天天气趋势预报(一)“清明节”假期天气冷空气:5-6日,受冷空气影响,中东部大部地区将有大风降温天气,南疆盆地、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等地有扬沙或浮尘,局地有沙尘暴。降水:5-6日,江淮、江汉、江南中北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和局地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内蒙古中部、东北地区中南部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有大雪。
2018-04-03 14:45:05
(二)未来十天(4月4—13日)天气趋势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起伏明显。6日之前,冷空气势力较强,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大幅下降;7日后气温又将迅速回升。与常年同期相比,除新疆、东内蒙古中部、华北东部、东北地区中南部及云南等地平均气温偏低1℃左右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偏高1~3℃。江南北部有较强降雨、华北等地有雨雪天气。江汉、江淮、江南、华南北部、四川盆地东部及贵州东部累计降水量有30~60毫米,其中江南北部的部分地区有70~90毫米、局地有100~120毫米;北方大部分地区累计降水量有1~5毫米,其中新疆沿天山地区、汉水上游、黄淮南部、华北北部、东北地区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10~30毫米。主要降水时段在4-5日和11日前后。
(三)未来十天(4月4—13日)主要天气过程 4-6日,内蒙古中部、华北大部、东北地区中南部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大雪;江淮、江汉、江南中北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和局地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有4~6级偏北风,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将先后下降6~10℃,局地降温超过10℃;南疆盆地、甘肃中西部、宁夏、陕西中北部、内蒙古西部等地有扬沙或浮尘,局地有沙尘暴。 11日前后,江南、华南北部、四川盆地东部等地将有一次中到大雨、局地暴雨过程。
2018-04-03 14:47:41
四、关注与建议(一)气象服务提示 “清明节”将至,需注意用火安全。清明节期间,河北中部、山西中部、甘肃西南部、四川南部、云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森林火险等级较高,其中,甘肃西南部、四川南部、云南北部的局部地区森林火险等级高。清明节期间是祭扫、踏青活动高峰期,森林防火形势严峻,需注意野外用火安全,加强火源管理。需防范气温起伏引发的疾病。4月,我国气温多起伏、昼夜温差加大,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心脑血管病患者易复发。建议公众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早晚注意保暖。北方需防范大风和沙尘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4月仍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多发时段,有关部门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大风和沙尘天气对于交通运输、电力供应、设施农业等的不利影响。体弱多病者在沙尘天气要尽可能减少外出,外出时要做好防护措施。加强防范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4月全国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将有所增多,各地需及时积极采取措施,防范强对流天气给公路、铁路、民航等部门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华南前汛期需防范地质灾害。江南南部和华南地区暴雨天气增多,需加强防范暴雨、洪涝及强降雨叠加效应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及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 新疆需防范融雪型洪水。近期新疆北部降水量偏多,随着4月气温的升高,积雪将加快融化,需加强防范降水和气温变化引发的雪崩、局地融雪型洪水等次生灾害。
2018-04-03 14:49:09
(二)农业气象服务提示预计4月份,东北地区大部气温正常或略偏高,降水偏多,总体利于土壤解冻及春播;东部地区可能出现湿涝,不利于适时春播。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偏高,降水正常或偏多,水热条件利于冬小麦生长发育。南方地区大部水热条件接近常年,利于油菜、冬小麦等作物生长发育。江南南部和华南中东部气温正常、降水偏少,部分地区早稻移栽用水可能不足;云南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可能出现阶段低温连阴雨天气,不利于春播作物幼苗生长。建议:东北地区及时整地,适时开展春播;东部防范春涝。东北地区根据土壤化冻情况和墒情,及时整地播种;东部土壤过湿地区要注意及时排涝散墒,确保春耕春播适时开展。北方冬麦区应加强水肥管理,确保冬小麦稳健生长。各地应密切关注墒情变化和冬小麦长势,及时进行水肥管理,促进冬小麦稳健生长。南方地区要加强油菜、冬小麦田间管理,并做好春播工作。南方油菜、冬小麦将处于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各地要加强田间管理。华南和江南降水偏少地区,应提前做好用水计划,确保早稻顺利移栽;云南应避开低温连阴雨时段,适时培育壮苗,确保春播作物幼苗正常生长。同时,随着春季气温回升,病虫害将进入发生流行高发期,各地应做好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
2018-04-03 14:51:38
五、2018年汛期气象服务准备情况为做好2018年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轻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中国气象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值班值守,提前部署,多措并举,全力以赴做好汛期气象服务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汛期防灾减灾救灾气象服务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3月23日,刘雅鸣局长主持召开了2018年气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会议要求各级气象部门要深刻认识今年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行动力,全力以赴做好今年气象服务工作。进一步充实调整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增强中国气象局党组对气象服务的领导和综合职能部门的协调保障监督作用。
(二)科学把脉天气气候趋势,提高气象监测预报水平加强气候趋势会商联动,3月27日至28日,国家气候中心联合水利部信息中心召开了2018年汛期全国气候趋势预测会商会。牢牢抓住气象监测预报这个“牛鼻子”,继续在提升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上下功夫。
(三)发挥预警发布枢纽作用,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充分围绕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第一声音、权威声音”的目标,3月1日开始,组织开展全国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业务安全运行综合整治月活动,对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各项制度规范、业务流程以及岗位职责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和整治,确保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业务安全稳定运行。
(四)加强部门对接与应急联动,提高决策气象信息报送质量做好机构改革后新老机构的无缝对接,逐一对接新组建部门和调整部门,以服务需求为导向,提高决策气象服务信息报送质量和时效,确保在机构改革过渡期间思想不松懈、联系不中断、服务不断档。
2018-04-03 14:52:04
(五)改进民生气象服务,提高气象科普宣传引导力不断改进气象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涵、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服务产品的多样性、通俗性。通过“秋裤预警”“手机温度使用指南”等多种服务形式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众气象服务。针对极端灾害和异常天气,及时组织媒体通气会,发布权威科学信息。
(六)健全汛期值守和督查机制,强化汛期气象服务准备各级气象部门将进一步完善汛期气象服务自查、检查工作制度。4月初我们将组织召开全国气象部门汛期气象服务动员会,并开展全国气象服务工作大检查。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减灾司等有关内设机构还要加强对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领导汛期气象服务的监督检查,组织做好汛期气象服务抽查工作。
2018-04-03 14:52:17
六、9项防雷监管标准实施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国务院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的决定》等相关精神,进一步转变防雷减灾工作的监管方式,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中国气象局启用急需标准制修订快速通道,紧急立项并制定出台了9项防雷监管相关的气象行业标准(见附表),于2018年4月1日正式实施。此批防雷监管系列标准是在上海、浙江、安徽、广东、重庆等省(市)气象局已有防雷监管工作基础上,充分吸收各地防雷减灾体制改革试点成果和经验编制而成的,涉及防雷安全检查与管理、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电涌保护器质量监督、防雷装置检测机构与人员管理等内容,有利于明确防雷监管职责、规范防雷监管行为,对于建立、健全防雷安全监管标准体系,依法落实防雷安全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2018-04-03 14:55:55
谢谢李明媚副司长的介绍,下面请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介绍《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8)》的相关情况。
2018-04-03 14:58:25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8)》。我这儿给大家给出的气候系统几大圈层的变化,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显著区,先看亚洲和全球的变化,再看中国气候系统的变化。
2018-04-03 14:59:53
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81~2010年平均值(14.3℃)高出0.46℃,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2017年,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比常年值(1981~2010年平均值)偏高0.74℃,是1901年以来的第三暖年份。
1870~2017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表现为显著升高趋势, 2000年之后海温持续偏高。2017年,全球大部分海域海表温度较常年值偏高,全球平均海表温度为1870年以来的第三高值。1958~2017年,全球海洋热含量(上层2000米)呈显著增加趋势,且海洋变暖在20世纪90年代后显著加速。2017年,全球海洋热含量为有现代海洋观测以来的最高值。 1979~2017年,北极海冰范围显著减小;南极海冰范围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17年南极海冰范围异常偏小,3月海冰范围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同期最小值,9月为同期次小值。
2018-04-03 15:00:22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 1901~2017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时期。1951~2017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24℃,升温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且区域间差异明显,北方增温速率明显大于南方地区,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其中青藏地区增温速率最大。2017年,中国属异常偏暖年份,地表年平均气温接近20世纪初以来的最高值。 1961~2017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无明显的增减趋势;90年代降水量以偏多为主,21世纪最初十年总体偏少,2012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偏多。21世纪初以来,华北、华南和西北地区平均年降水量波动上升,而东北和华东地区降水量年际波动幅度增大。2017年,中国平均降水量为641.3 毫米,较常年值偏多1.8%。
2018-04-03 15:00:53
1961~2017年,中国平均风速总体呈减小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0.13米/秒。 1961~2017年,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极端低温事件显著减少,极端高温事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增多,北方沙尘日数明显呈减少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登陆中国台风的平均强度明显增强。1961~2017年,中国气候风险总体呈升高趋势,且阶段性变化较为明显,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气候风险低,90年代初以来气候风险高。2017年,我国高温风险高,雨涝风险一般,台风风险较低,干旱和低温冰冻风险低,全国综合气候风险指数为5.0,属一般等级。 1992~2017年,中国酸雨总体呈减弱、减少趋势;2017年,全国年平均降水pH值为5.87,年平均酸雨频率为1992年以来的最低值。
2018-04-03 15:01:09
1980~2017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3.3毫米/年。2017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1993~2011年平均值高58毫米,为1980年以来的第四高位。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简称1号冰川)是全球40条参照冰川之一。1960~2017年,1号冰川经历了两次加速消融过程,累积物质平衡量达–19.77米(即假定面积不变的条件下,冰川厚度平均减薄19.77米水当量)。2017年,1号冰川物质平衡量为–681毫米,处于高物质亏损状态。1981~2017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呈明显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厚19.2厘米;活动层底部温度呈上升趋势,多年冻土退化明显。 2017年,全国平均植被指数与2011年以来的平均值相比,略有上升。1981~2017年,东北地区植物春季物候期总体提前,秋季物候期呈推迟趋势。
2018-04-03 15:01:32
1961~2017年,中国松花江、长江、珠江、东南诸河和西北内陆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和西南诸河流域则表现为减少趋势。 1961~2004 年,青海湖水位呈显著下降趋势;2005 年以来,青海湖水位连续13年回升,累计上升2.06米,已接近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水位。21世纪初以来,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积总体呈减小趋势;广西石漠化区秋季植被指数呈增加趋势,区域生态环境总体改善。 1990~2016年,中国瓦里关站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逐年稳定上升。2016年,瓦里关站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404.4ppm、1907ppb和329.7ppb,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但均略高于2016年全球平均值。大气成分观测显示,2005~2017年,北京上甸子站、上海东滩站和广东番禺站PM2.5年平均浓度年际波动明显,2015~2017年PM2.5平均浓度较前期均有所下降。
2018-04-03 15:01:52
谢谢巢清尘副主任的介绍,今天发布会内容比较多,我可以用几个字概括一下,3月天气气候特征,一个字就是“暖”,清明节的天气是一个字“冷”,这次冷空气下来气温较前期下降很多,请大家也注意添衣保暖。今年汛期准备情况,一个字是“早”,我们要抓早、抓小,把各种情况考虑在前面,特别是今年刚才李明媚副司长汇报材料讲到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气候跟各行各业都有很密切的关系,有30个单位组成,气象服务部级联席制度,很多单位都进行改革,为了使服务不中断,我们跟十多个新组建的部门联系,得到他们积极的响应,包括联络员制度,包括新机构、老机构都要同时做好服务,还有好多预警产品是两家共同发布的,中国气象局和相关部门一起发布的,有的部门名字改了,产品怎么弄,好多细节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各个部门都非常积极,我们一起做到服务不中断。
2018-04-03 15:03:28
气候变化还是变,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我们过去一年里各要素的情况都处在变化的状态当中,大家知道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联合委员会IPCC,今年正好成立30周年,IPCC每年都会出一个气候变化报告,对国际气候谈判提供了基础信息。刚才讲到9项行业标准,实际上用一个字就是“管”,怎么管?按照国务院行政制度改革和防灾减灾优化改革要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事中事后监管靠什么?靠标准!这是今天发布会的主要的内容。下面进入到记者提问环节,请各位媒体朋友提问前自报家门。
2018-04-03 15:05:19
刚发布会也提到拉尼娜已经发展,我想问一下,拉尼娜对我们国家和其它国家有什么样的影响?
2018-04-03 15:11:36
刚才已经介绍了,这次热的拉尼娜事件已经形成,未来预计这次拉尼娜事件将会在2018年春季后期结束,未来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在波动中缓慢上升,2018年夏季呈正常的状态,拉尼娜事件对全球和我国的气候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拉尼娜对我国夏季主要的雨带偏北影响概率比较高,华北会出现多雨带;另一方面,拉尼娜对美国冬季气候也有重大的影响,典型的拉尼娜事件使得美国冬季西北部寒冷、降雪加剧,并对美国南部地区带来异常干燥的情况,谢谢!
2018-04-03 15:15:37
您好,现在正是春耕的关键时期,这次遭遇到“倒春寒”,在之前发布会也提到4月份农业气象的特征及应对的措施,能不能针对这部分展开说一下?
2018-04-03 15:16:32
关于倒春寒,4月份4—6号有较强冷空气的影响,由于气温偏高幅度比较大,4月份冷空气造成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虽然有比较强的冷空气过程,但是从整个4月上旬平均气温来看,预计还是比常年偏高,这次冷空气过程只是气温起伏比较大,不会造成偏冷的状态,这样的气温起伏比较常见,短时间内对农作物有一定影响,比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有1-2天气温低于12℃,还有一些阴雨天气对农作物也有一定影响。
2018-04-03 15:19:55
我想问一下有关《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8)》的问题,在这里面可以看到中国的变暖趋势比全球明显,中国的内部主要是北方变暖趋势比南方更明显这一特点,同时这上面显示近几十年来我们中国总降雨量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近十年里呈现北方多,南方少,北方多的特别像华北、西北地区,南方少特别是华东区域,会不会以后雨量逐步形成北方增加,南方减少的情况?会不会出现南雨北移的局面?
2018-04-03 15:21:10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刚才《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8)》介绍了,您刚才说的气温增加中国快于全球平均,主要是由于中国气温变化里面包含了城市化的信息,使得我们中国的平均温度看起来高于全球平均气温,再一个由于中国在陆地上,一般陆地上升温也高于海洋。还有降水变化机理比气温复杂得多,从全球环流来看,没有看出来很清楚的环流变化,可能环流的系统性变化至少跟全球变暖没有太大的关系,现在一般认为是一种系统的内部振荡,未来什么情况,不是很清楚,从气候模式预示来看,中国未来降水整体趋势会增加。
2018-04-03 15:24:59
您好,想问一下专家,全球气候变暖是不是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变化,如何理解在变暖的背景下冷事件的出现?
2018-04-03 15:29:26
我接着说,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不论是气候模式还是观测的结果都能看到暖事件增加,冷事件的减少,这并不意味着冷事件不会出现,这种大背景下还会出现极冷的事件,但是它的发生的强度和发生频率可能会减少,但是就人体感知而言,一次事件带来比较清楚的人体的感知,如果把这次事件,比如去年的寒潮,放在历史同期比,强度和频率比原来少很多。如果对于气温来讲,随着温室气体的增加,温室效应整个平均气温会发生像暖状态的偏移,这种情况下会出现极端冷事件减少和极端暖事件的增加。极端降水来讲成因更复杂一些,主要是水汽增加引起的,环流影响很少,所以可以看到极端强降水的增加,对于原因机理这方面,未来需要做更多的研究,谢谢!
2018-04-03 15:33:42
今年气象日的主题是智慧气象,今年汛期台风预测非常关键,像今年汛期台风预测方面,我们会用到哪些跟智慧气象有关的手段?
2018-04-03 15:38:21
我们今年的气象日的主题叫智慧气象,智慧气象对于台风方面相关技术,首先和台风以综合信息分析的系统,比如说对于台风的灾情、台风的极端事件等等可以做一些分析,可以给决策部门和公众提供相关信息。另外可以根据人工智能的技术在我们雷达、图象识别等领域发展一些技术,给预报员台风预报提供定向定位的监测信息,至于更深入的智慧应用,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在台风的路径的预报,强度预报,包括精细化峰顶预报做进一步的应用。
2018-04-03 15:41:15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8)》指出现在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我想问一下是什么导致了全球变暖?
2018-04-03 15:41:50
气候变暖的原因是非常大的科学问题,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气候变化原因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包括太阳、火山活动的变化,另外是气候系统的内部变化,比如说厄尔尼诺事件等等,我们认为气候系统内部变化。还有非常重要的原因,人类燃烧化石原料以及毁林等等活动,引起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还有大气中气溶胶的变化,所有这些原因构成了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8-04-03 15:42:20
从IPCC最新发布的评估报告认为,人类原因极有可能是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变暖主要因子,如果把这个条件给它细化到区域尺度,因为全球平均情况更为清晰一些,到了各区域,比如说中国、美国、亚洲、欧洲,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的变化,引起气候变化的因子有所不同,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对于中国来讲,从中国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像刚才说的一样,基本上可以认为温室气体的增加是引起我们这边变暖非常重要的因子,而降水变化主要原因不是那么清晰,叠加了温室气体的变化气象系统内部因子的变化,谢谢!
2018-04-03 15:42:50
谢谢,今天大家对气候变化问题比较关注,我在这里做一个广告,今年中国气象局也要庆祝IPCC 成立30周年举办系列活动,请各位媒体朋友关注,到时候可以回答更多的问题,提供更多的信息,今天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18-04-03 15: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