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部委办新闻发布会>

中国气象局2018年中国气候公报和2017年温室气体公报发布会
发布时间:2019-01-22  |  来源:中国网  |  责任编辑:唐靖初

发布时间:2019-01-22  |  来源:中国网  |  责任编辑:唐靖初
中国气象局定于1月22日(周二)13:00举办《2018年中国气候公报》《2018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2017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专题新闻发布会,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图片实录更多

文字实录

查看全文正序倒序刷新
  • 张祖强:

    首先欢迎大家来参加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今天主要两项议程,一个是《2018年中国气候公报》,还有一个是《2017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专家,他们是: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 张强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总工 梁海河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首席 周兵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首席 艾婉秀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大气成分室副主任 方双喜

    今天新闻发布会主要有两项内容。首先,我们邀请张强副主任介绍有关2018年中国气候公报。

    2019-01-22 13:47:05

  • 张强: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国气候公报,2018年主要气候和气候事件。 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中国气候公报》。2018年,我国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台风和低温冷冻害损失偏重,暴雨 洪涝、干旱、强对流、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偏轻。与近5年相比,农作物受灾面积、死亡失踪人口以 及直接经济损失均明显偏少。总的气候年景属于正常。2018年,全国平均气温(10.1℃)较常年偏高0.5℃;春、夏季气温创历史新高,有的达到1 度甚至2度。秋、冬季气温接近常年同期。从季节转换来说,由于春夏温度偏高。全国平均降水量 偏多,673.8毫米,比常年偏多7%;夏、秋季降水分别偏多10%和6%,冬季偏少17%,春季接近常年 同期。六大区域年降水量均偏多或接近常年;七大流域中除辽河偏少11%外,其余均偏多或接近常 年。特别松花江、黄河流域偏多。

    2019-01-22 13:47:12

  • 张强:

    2018年,华南前汛期开始时间较常年明显偏晚,结束偏早,雨量偏少;西南雨季开始和结束 均接近常年,雨量偏多;梅雨入梅晚、出梅早,梅雨量偏少40%左右。华北雨季开始和结束均偏 早,雨量偏多;华西秋雨开始和结束均偏晚,雨量偏少;东北雨季开始和结束均接近常年,雨量 偏少。2018年,生成和登陆台风多、登陆位置偏北、特别上海以北和北上影响,灾损重。“安比” “云雀”“温比亚”3个台风在一个月内相继登陆上海,其中“温比亚”灾损为今年最重。低温冷冻害及雪灾频发,损失近8年来偏重,从这个图可以看到,2011年以后,低温 冷冻灾害比轻,今年加重。从降温来说,1月底寒潮侵袭中东部引发暴雪,长江流域降温幅度比较 大。4月上旬西北、华北等地出现阶段性春寒;12月底出现入冬以来范围最大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过程,140多个站发生了冰冻灾害。低温冷冻害及雪灾损失偏重。

    2019-01-22 13:47:28

  • 张强:

    暴雨情况来看,整个暴雨灾害发生了比较轻,夏季暴雨过程频繁,秋季雨日多,虽然发生了20多次暴雨过程,但是没有发生流域性洪涝灾害。夏季暴雨过程频繁,全国共出现21次暴雨过程,但暴雨洪涝灾害总体偏轻。主要 暴雨过程,特别是我们6月份,南方地区持续了9天这样一个降水,使得很多地区发生了内涝,出现了泥石流灾害。另外一次就是北方,兰州北方城市发生了这样事件还是比较罕见。另外就是秋季,我国南方地区还有西南东部地区发生了连雨,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2019-01-22 13:47:57

  • 张强:

    高温日数多,东北及中东部地区高温极端性突出;从我们历史高温变化来说,2018年仅次于2017年高温天数,主要高温发生在南方、长江到华南地区。另外罕见东北地区本来一般是高温比较少,2018年发生了高温天气。干旱总体来说比较轻,从历年变化图来说,今年干旱可以说历史上最轻的年份。但是在这个轻的年份也是发生了一系列的阶段性干旱事件。春季到夏季出现了春夏连旱,盛夏时候出现了伏旱,主要在江南地区。另外秋季发生了一些重度秋旱,在长江中游区域。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明显,但影响偏轻;强对流天气少,经济损失偏轻;春季北方沙尘天气少,影响偏轻;最大一次沙尘暴在3月份。

    2019-01-22 13:58:57

  • 张强:

    阶段性雾霾影响大。2018年,我国共发生5次大范围、持续性雾和霾天气过程。过程次数与上年持平,但局地影响重。我们在年初时候,正好是春节期间,琼海好多航空、船舶、体育影响了春季旅游。另外在年末,在11月份时候,华北、华东出现了大范围雾霾天气,当时因为时间长,我们感受分为了两段。第一段是24日到26日出现了严重霾,PM2.5爆表。后来11月30日到12月3日又发生,京津冀、长三角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雾、霾天气。总的来看,我们2018年气候还是比较正常。

    2019-01-22 13:59:08

  • 张强:

    对各个行业影响我们用一句话来说,气候对农业影响基本上光、温、水匹配还是比较好,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生产总体还是有利。气候对水资源影响总的来说水偏多,是一个好的年份。2018年,主要粮食产区光、温、水匹配较好,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比较有利,但是部分地区 仍然出现了暴雨洪涝、低温阴雨寡照、高温等灾害,使得农作物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全国年 降水资源总量为63937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4174亿立方米,属于丰水年份,其中黑龙江、四川、 甘肃、青海、宁夏属于异常丰水年份。与2001-2010年同期平均相比,2018年我国东北西部至西南 东部一线及华南中西部等地植被长势偏好,其中,东北中西部、华北西部和北部、西北东部、西 南东部、江南中西部、华南中西部及内蒙古中东部等地偏好程度较明显。

    2019-01-22 13:59:18

  • 张祖强:

    谢谢!下面有请中国气象局探测中心总工梁海河先生,介绍《2017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

    2019-01-22 13:59:27

  • 梁海河:

    大家好!我介绍一下中国气象局发布《2017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2018年12月9日,中国气象局发布《2017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总第7期)》。这与2018年11月22日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2017年WMO温室气体公报(总第14期)》相呼应(注:世界气象组织自2006年起,每年度发布一期《WMO温室气体公报》。

    2019-01-22 13:59:47

  • 梁海河:

    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监测与分析。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京都议定书》限排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六氟化硫(SF6)、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以及《蒙特利尔议定书》限排的部分卤代温室气体。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WMO/GAW)负责协调大气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的系统观测和分析。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联网监测分析是历次《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科学评估报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臭氧层损耗科学评估报告》等的数据来源和科学基础。

    2019-01-22 14:11:08

  • 梁海河:

    2018年11月22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2017年度全球大气温室气体公报。公报采用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数据来自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GAW)、全球大气气体先进试验(AGAGE)等。公报称全球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继续突破有仪器观测以来的历史记录,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分别达到405.5±0.1ppm(ppm为摩尔比浓度10-6,即百万分之一)、1859±2ppb(ppb为摩尔比浓度10-9,即十亿分之一)、329.9±0.1ppb,2016-2017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幅约2.2ppm,相比2015-2016年明显降低(2016年为3.3ppm),2015-2016年较高的二氧化碳增幅主要由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热带地区干旱及森林大火等引起。2017年全球大气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2016-2017年增幅分别达7ppb和0.9ppb。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的温室气体指数分析结果,2017年由大气长寿命温室气体引起的辐射强迫相比1990年上升了约41%,而这其中二氧化碳的贡献超过82%。

    2019-01-22 14:18:41

  • 梁海河:

    中国温室气体浓度监测与分析。中国气象局在WMO/GAW框架下,协调中国区域的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高精度观测,所用的方法、标准、流程均与国际接轨,1992年首次在我国首次开展温室气体本底浓度观测。2016年底我国发射首颗全球二氧化碳观测科学实验卫星(TanSat),截止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的温室气体立体观测能力。

    2019-01-22 14:18:49

  • 梁海河:

    目前中国气象局有7个温室气体地面观测本底站,分别为青海瓦里关、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湖北金沙、云南香格里拉和新疆阿克达拉。青海瓦里关站是WMO/GAW全球31个大气本底站之一。2017年青海瓦里关站观测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分别上升至407.0±0.2ppm、1912±2ppb、330.3±0.1ppb,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尤其是甲烷浓度明显高于全球平均。2017年我国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站3个区域本底站温室气体浓度也出现上升,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分别为416.0±1.8ppm、419.5±1.9ppm、415.6±0.8ppm。

    2019-01-22 14:18:57

  • 梁海河:

    卫星遥感监测显示:2017年全球和中国陆地区域年平均大气CO2浓度分别达402.2±2.8ppm和405.0±3.0ppm。相比2016年,增长2.2ppm和2.6ppm,与过去8年(2010-2017)的全球和中国区域年平均绝对增量(2.2ppm和2.4ppm)基本持平。我国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总量排放最大的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巴黎协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基于本底温室气体观测资料的“自上而下”反演计算是评估/验证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已被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方法学报告,世界气象组织(WMO)也特别成立“全球温室气体综合信息系统”(IG3IS)推进基于浓度观测资料的温室气体源汇估算,本次WMO公报还特别列举了新西兰、英国、加拿大基于温室气体浓度观测开展源汇估算方面的成功案例。中国气象局也长期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工作,积极参与“全球温室气体综合信息系统”(IG3IS)系统相关的服务,基于我国本底温室气体网络化观测资料,结合“自上而下”的模式对我国温室气体源汇开展了初步的分析研究,支撑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等科学决策。

    2019-01-22 14:19:17

  • 张祖强:

    下面进入媒体提问环节!

    2019-01-22 14:19:28

  • 凤凰卫视记者:

    近期厄尔尼诺被频频提起,大家非常关注,对2019年天气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2019-01-22 14:19:37

  • 张强:

    大家非常关心厄尔尼诺事件。从目前监测来看,2018年4月份发生了一次弱的厄尔尼诺事件。4月份以后中东部太平洋(海温)开始稳步上升。到去年9月份,海温(上升),意味着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如果厄尔尼诺状态持续,厄尔尼诺事件就会发生。从目前监测来看,持续4个月,海温还会持续稳步上升。厄尔尼诺形成以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一般来说,在冬季,我国东部、长江流域降水会偏多。黄淮或者北方地区降水偏少,从目前来看北方偏少。厄尔尼诺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子之一,但不是唯一因子,气候还要受到大气环流等影响。国家气候中心将继续监测。

    2019-01-22 14:19:57

  • 澎湃新闻记者:

    第一个问题,近几年是不是夏天越来越长?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事件增多?第三,请梁总工回答一下,温室气体监测的相关公报怎样服务国家和社会。

    2019-01-22 14:24:06

  • 张强:

    气候变暖后,夏季来得早。夏季一般根据温度来判断。华东地区温度达到20℃以上进入夏季。由于气候变暖,可能会出现季节提前。当然每年季节早晚有波动,有的年份还是会晚一点,有的早一点,这是正常的。总体来说,近30年,夏季天数多了。

    2019-01-22 14:26:21

  • 方双喜:

    中国气象局是世界气象组织在国内观测的唯一执行机构。我们的观测方法、标准和流程与国际接轨,我们的数据包括精度都是国际认可。观测主要服务于国家两个方面,第一是通过浓度观测评估国家整个温室气体浓度变化情况。第二个是通过浓度观测,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等提供科技支撑。

    2019-01-22 14:33:55

  • 经济日报:

    2017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继续增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019-01-22 14:40:25

  • 方双喜:

    受厄尔尼诺影响,从2015年到2016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大幅增加。2016年到2017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下降。通过我国地面观测情况来看,二氧化碳浓度跟全球和北半球基本一致。二氧化碳浓度受人为活动和自然活动影响。

    2019-01-22 14:43:00

  • 周兵:

    我国季风活动显著。季风显著带来一个重大的难题,就是降水变率增大,为气候预测带来困难。在去年3月,气象部门预测了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旱涝并重,长江中下游到淮河一带降水偏少。从发布降水预测来看,气候预测成绩达到77.2分,这是我们的最好成绩。汛期气候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厄尔尼诺、拉尼娜等。

    2019-01-22 14:50:41

  • 张强:

    气候预测水平提高还有一个原因,国家气候中心成立了气候预测创新团队,新技术的应用对提高准确率有帮助。

    2019-01-22 14:51:44

  • 中国日报: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公报补充了我国自主碳卫星观测结果,请问公布结果对全球气候研究有什么意义?

    2019-01-22 14:54:28

  • 方双喜:

    我国是全球第三个可提供碳卫星数据的国家,现在中国气象局已经初步具有天空地一体的探测能力。通过温室气体观测可以精确掌握我国温室气体浓度以及变化趋势。同时,通过浓度观测,可以评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巴黎协定以及节能减排效能的工作。

    2019-01-22 14:58:35

  • 环球时报:

    温室气体探测在节能减排中有什么作用?

    2019-01-22 15:02:15

  • 方双喜:

    中国气象局积极参加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我们的数据对全球公开,与大家共享。

    2019-01-22 15:09:35

  • 张祖强: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2019-01-22 15:10:25

  • 相关稿件

    直播预告

    直播推荐

    直播热线

    电话:010-88828031 88828083010-88828318 88828409邮箱:zz@china.org.cnwuaf@china.org.cn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