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张祖强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首席周兵
国家气象中心气象服务室首席王维国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赵会强主持发布会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澎湃新闻记者提问
国家气象中心气象服务室首席王维国回答提问
封面新闻记者提问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首席周兵回答提问
记者提问
科技日报记者提问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中国气象局2019年10月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9月份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和国内外重大天气气候事件;二是今年汛期天气气候特点初步分析总结;三是秋收秋种期间天气形势以及气象服务情况;四是未来十天天气趋势及关注建议。此外,还将回答大家关注的问题。 今天邀请到的领导和专家是: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张祖强,国家气象中心气象服务室首席王维国,国家气候中心服务室首席周兵。
下面,请张司长介绍有关情况。
2019-10-09 15:00:06
下面,介绍一下9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全国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第四高。2019年9月,全国平均气温17.7℃,比常年同期(16.6℃)偏高1.1℃,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三高,东北大部、华北大部、黄淮大部、江淮西部和北部、江南大部、西北中部及内蒙古、福建大部、西藏西部等地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普遍偏高1~4℃,其中北京、吉林和内蒙古3省(区、市)平均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湖北、湖南、天津均为次高,河北、辽宁、山东和新疆为第三高。
2019-10-09 15:03:26
9月,东北大部、华北大部、江淮西部、江南大部、华南东部及内蒙古、甘肃西部、新疆东部等地平均最高气温较常年同期普遍偏高2~4℃,其中北京、天津、河北、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有130站极端最高气温超过当地9月历史极值。
2019-10-09 15:10:53
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少。2019年9月,全国平均降水量62.4毫米,较常年同期(65.3毫米)偏少4.4%。东北地区西部、华北东南部、黄淮大部、江淮、江南大部、华南大部及内蒙古东部、新疆东部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2至8成,其中黄淮东部、江淮大部、江汉东部、江南中北部及新疆东南部等地偏少8成以上,湖北、福建降水量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少,安徽、湖南、江西均为第三少,山东为第四少;东北地区中东部、华北西部、西北地区中东部及新疆西部、四川西部和东北部等地降水偏多2成至1倍,局部地区偏多1倍以上。
2019-10-09 15:11:10
9月,全国共有31站极端日降水量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和贵州等地,其中四川古蔺(163.7毫米)、山西文水(93.9毫米)和甘肃静宁(86.1毫米)3站突破历史极值;全国共有41站极端连续降水日数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和四川等地,其中四川青川(19天)和黑龙江通河(13天)2站突破历史极值。
2019-10-09 15:16:29
回顾一下全国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第一是华西秋雨南区开始偏早,气候影响显著。 2019年8月27日,华西秋雨监测区南区(包括湖北西部、湖南西部、重庆、四川东部、贵州北部以及陕西南部)进入秋雨季,较常年(9月9日)偏早13天;北区(包括陕西南部大部、宁夏南部和甘肃南部)9月9日进入秋雨季,较常年(9月8日)偏晚1天。 8月27日以来,华西地区降水量普遍超过100毫米,其中陕西南部、四川东部、重庆西北部、云南中北部、贵州南部的部分地区有200~400毫米,四川、陕西局地超过400毫米。除华西秋雨区东部的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外,其余大部地区降水量明显偏多,其中陕西南部、四川东部、贵州北部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1倍,局地偏多1倍以上。陕西南部、四川、重庆西部、贵州西部、云南北部和西部等地降水日数普遍有16~24天,局地超过24天;上述区域降水日数普遍偏多2~4天,局地偏多4天以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和西南部、云南西北部的最长连续降水日数超过10天。 华西秋雨南区进入雨季以来,绵绵秋雨中时有短时强降水和暴雨天气、局部大暴雨天气出现,有2次明显的大范围强降水过程,分别为9月7-11日和9月11-19日。受强降水影响,陕西、四川、重庆、贵州、甘肃、云南等地部分河流水位上涨、农田被淹、城镇出现严重内涝,局地还遭受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9月8日以来,渭河、汉江流域上游多地出现多次暴雨过程,渭河、汉江干支流出现洪水过程,多条支流出现超警洪水。
2019-10-09 15:18:58
第二是长江中下游等地气象干旱持续发展。 9月,黄淮中东部、江淮中西部、江南大部、华南北部等地降水量普遍不足3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9成,湖北、福建降水量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少,安徽、湖南、江西均为第三少。同期,江淮西部、江南大部、华南北部等地气温普遍偏高1~4℃。 受持续少雨和高温天气影响,黄淮大部、江淮中部和西部、长江中下游等地气象干旱持续发展。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福建、河南、云南南部等地出现中到重度气象干旱,其中湖北东部和西南部、江西北部、湖南东北部和安徽西南部达到特旱程度。截止30日,鄂湘赣皖四省中旱以上面积达62.8万平方公里,重旱以上面积41.4万平方公里,特旱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其中湖北干旱范围最大,湖北东部的黄冈、黄石、咸宁等地以及江西西北部的部分地区旱情较为严重,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受到严重影响。江西鄱阳湖水位持续偏低,进入枯水位时间比常年大幅提前。
2019-10-09 15:22:32
第三是江南、华南北部、华北等地出现高温天气。 9月,全国平均高温日数0.9天,较常年同期偏多0.4天。江南、华南以及北京、天津、新疆等地均出现高温天气,其中江西、湖南中部和南部、广东北部和东部、广西东北部、福建、新疆东部等地高温日数超过5天,江西、福建和新疆局地超过10天。湖南东南部、江西西部和南部、福建西部和新疆东部部分地区的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5天以上。江西、湖南、湖北、天津、北京、辽宁、吉林、内蒙古等8省(区、市)平均最高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北京、天津、河北、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有130站极端最高气温超过当地9月历史极值。 6-15日,江南大部和华南大部和华北部分地区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江西西部、湖南东部等地最高气温超过38℃。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北京和天津等6省(市)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8日,华北地区东部和南部、黄淮西部等地也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北京丰台达38.1℃;北京、天津和河北共有35个站点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建站以来9月历史极值。
2019-10-09 15:22:53
第四是黑龙江、内蒙古等多地遭受风雹灾害。 9月,我国共有黑龙江、内蒙古、云南、甘肃、青海、宁夏、贵州、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山西、新疆、西藏等14省(区)遭受风雹灾害,部分地区损失较大。 1-2日,风雹造成黑龙江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 4 市 5 个县(区)受灾。 4-7日,风雹造成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5个县(市、区、旗)受灾。 13-14日,风雹造成昭通市彝良县、丽江市华坪县、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受灾。 23日,湖北省神农架林区遭受风雹灾害,造成高粱、蔬菜等农作物受灾。 24-27日,甘肃、青海、宁夏遭受的洪涝风雹灾害。 27-29日,贵州省部分地区遭受风雹灾害,造成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受灾。
2019-10-09 15:23:20
第五是黑龙江、内蒙古遭受低温冷冻害。 9月16-20日,受冷空气影响,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大部地区降温幅度普遍有4~8℃,局部地区达8~12℃,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西北部日最低气温低于0℃。内蒙古东北部的赤峰、通辽和兴安等地遭受低温冷冻灾害。 18-19日,黑龙江鸡西、伊春、黑河等地遭受低温冷冻灾害,造成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减产和部分房间损毁。
2019-10-09 15:34:39
第六是受台风影响出现2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 9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6个台风生成,无台风登陆我国,但受台风外围云系降雨影响,我国出现2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 1-4日,受台风“剑鱼”影响,广东南部、广西南部、海南等地降水量有50~100毫米,海南东部降水量超过100毫米,海南沿海、广东沿海和广西南部沿海出现7~9级阵风,造成海南省儋州市和屯昌、五指山、万宁等 7 个县(市)受灾,部分人员紧急转移安置。 5-8日,受台风“玲玲”影响,东北地区中部和东部以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地降水量有25~100毫米,其中东北地区中部降水量超过100毫米,黑龙江东北部出现大暴雨。强风雨天气造成吉林和黑龙江部分地区农作物减产、部分房屋损毁和人员转移安置。
2019-10-09 15:40:07
下面介绍下9月国外主要天气气候事件,主要有暴雨洪涝、台风飓风和森林火灾等。 暴雨洪涝方面:7月初至9月2日,尼日尔多地遭遇暴雨和洪涝灾害,约7万人受灾,数千座房屋损毁。9月8日,摩洛哥拉希迪耶省持续暴雨并引发洪灾。9月9-11日,越南北部地区暴雨引发洪水。9月18日,暴雨、雷电灾害袭击柬埔寨,并引发洪水。9月25日,印度西部马哈拉施特拉邦浦那市及其邻近地区遭遇暴雨并引发山洪。
台风方面:8月29日至9月11日,强热带风暴“杨柳”和“剑鱼”接连袭击泰国。9月2日,大西洋飓风“多利安”影响巴哈马群岛。9月7日,“多利安”袭击加拿大大西洋沿岸地区,造成新斯科舍省逾37万用户供电中断。9月8日,台风“玲玲”过境朝鲜和韩国,造成27人受伤。9月9日,台风“法茜”袭击日本,对交通产生不利影响。9月11日,热带风暴“费尔南德”席卷墨西哥东北部,约400所学校受损。9月17日,热带风暴“伊梅尔达”横扫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机场数百个航班被取消。9月22日,台风“塔巴”侵袭日本,超过2.3万户停电,数百个航班被取消。
森林火灾方面:9月6日,美国南加州发生山火,过火面积达800多公顷,造成部分学校停课。9月8日,澳大利亚东部的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发生大面积林火,20座建筑被烧毁,过火面积超过7.8万公顷。9月上旬,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部分地区和婆罗洲的加里曼丹省森林大火持续肆虐,烧毁33万公顷土地,数百名居民被疏散,并引发较为严重的空气污染,造成马来西亚数百所学校被迫停课。
2019-10-09 15:45:34
9月全国预警信息发布情况。 2019年9月,全国共发布预警信息14464条,其中,国家级发布134条,省级发布767条,市级发布2303条,县级发布11260条;包括红色预警358条,橙色预警2742条,黄色预警8206条,蓝色预警3064条,提示信息94条。 2019年9月,国家级共发布预警提示134条,其中台风28条,暴雨22条,海浪19条,地质灾害16条,山洪灾害16条,风暴潮11条,高温9条,海外社会安全事件安全风险6条,高森林火险3条,海外公共卫生事件安全风险2条,海外自然灾害安全风险1条,旅游出行提示1条。 2019年9月,全国共发布预警14464条,其中气象发布13151条、非气象部门发布1313条,非气象部门包括自然资源871条,应急管理345条,水利37条,人防办31条,外交9条,住建8条,生态环境6条,公安3条,交通运输2条,文化旅游1条。
2019-10-09 15:46:52
下面是汛期天气气候特点总结。 今年汛期(4-9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第一是全国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第四高。 2019年汛期(4-9月),全国平均气温(18.5℃)比常年同期(17.8℃)偏高0.7℃,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四高值。华北南部、黄淮大部、江淮西部及云南大部、海南大部、内蒙古东部和西部、新疆东部等地气温偏高1~2℃。其中,云南、海南平均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山东、河北、天津为第三高,北京、河南、新疆为第四高。 汛期,全国平均高温日数11.6天,比常年同期(7.7天)偏多3.9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多。全国508站的连续高温日数达到和超过极端事件阈值,其中94站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主要出现在华北南部、黄淮、江淮西部、江南中西部等地。同期,全国共有348个站日最高气温超过极端阈值,主要出现在云南、四川中南部、贵州、湖北中东部、河南南部、山东中南部、陕西西南部、辽宁中部、吉林西部等地,其中云南元江(43.1℃)、山西新绛(42.7℃)、重庆奉节(42.4℃)等64个站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
第二个特征是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多。 汛期,全国平均降水量517.8毫米,较常年同期(504.5毫米)偏多2.7%。东北大部、江南中部、西北地区中东部及内蒙古东部、新疆西部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成至1倍,其中黑龙江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其中华北地区南部、黄淮中部、江淮大部、江南北部及云南中南部、新疆中东部等地降水偏少2至8成,云南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三少、河南和湖北分别为第四少和第五少。 汛期,全国共有221站极端日降水量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主要分布在山东、浙江和黑龙江等地,其中山东临朐(386.7毫米)和昌乐(383.6毫米)、浙江北仑(291.0毫米)等53站突破历史极值;全国共有230站极端连续降水量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主要分布在山东、湖南、黑龙江等地,其中湖南攸县(585.6毫米)、山东临朐(529.4)毫米、江西萍乡(497.3毫米)等49站突破历史极值。
至于今年汛期主要天气气候事件。第一是台风生成和登陆数偏少,超强台风“利奇马”重创浙江等地。 汛期(4-9月),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有16个台风生成,比常年同期(17.7个)偏少1.7个;有4个台风在我国登陆,比常年同期(6.5个)偏少2.5个。登陆时间主要集中在7-8月。超强台风“利奇马”是今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登陆浙江后一直北上,先后影响10多个等省(市),在陆地维持热带风暴以上级别时间达44小时,具有登陆强度强、陆上滞留时间长、风雨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灾情重的特点。
第二是强降水过程频繁,强度大,重叠度高。 汛期,我国共出现30次大范围强降水天气过程,过程频繁,强度大,重叠度高。广东、广西、湖南、江西、贵州等地多次出现强降水过程。6月6-13日,湖南中南部、江西、浙江南部、福建及贵州、广西北部、广东中东部等地累计降雨量超过100毫米,200毫米以上区域达12万平方公里,其中广西桂林最大点雨量832毫米,江西吉安758毫米;7月3-10日,南方出现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江南南部、华南北部累计降雨超过100毫米,江西萍乡(497.3毫米)、峡江(461.4毫米)、湖南耒阳(396毫米)、衡东(348.4毫米)4站连续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华西秋雨于8月27日开始,截止目前已经出现了两次大范围强降水过程(9月7-11日和9月11-19日)。
第三是高温日数偏多,区域性高温特征明显。 汛期,全国平均高温日数(11.5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多。云贵川吉等地气温极端性强,云南、四川中南部、贵州、湖北中东部、河南南部、山东中南部、山西西南部、辽宁中部、吉林西部等地348个站日最高气温超过极端阈值,元江(43.1℃)和山西新绛(42.7℃)等64个站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 4月中旬至6月下旬,云南高温日数和平均最高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最多(高),其中24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6-7月,华北、黄淮及海南等地高温日数多,最高气温高,其中山东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北京和海南均为次多,河南、河北和天津均为第三多;河南和海南平均最高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山东为次高,河北和北京均为第四高。5-9月,江南、华南、西南东部高温日数呈前少后多的分布态势,其中5月至7月下旬前期,江南及重庆等地高温日数偏少,最高气温明显偏低,为近20年来历史同期少见;7月下旬中期以来,江南、华南及西南地区东部高温日数、平均最高气温均为1961年来同期最多(高)。
第四是黄淮、江淮、长江中下游和江南等地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 汛期,我国出现了四次较大范围的气象干旱过程,分别为:3月中旬至6月上旬,主要发生在华北大部、黄淮大部、江淮大部、西北地区东部、江汉北部;4月上旬至5月下旬,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5月上旬至7月上旬,主要发生在云南、四川南部和西部、贵州西部、广西中西部;8月中旬至以来,主要发生在黄淮、江淮、长江中下游地区至江南大部等地。目前,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福建等地存在中到重度气象干旱,其中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湖南东北部和安徽西部达到特旱程度。
第五是风雹灾害影响范围广,北方地区受灾较重。 汛期,全国共有北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青海、新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贵州、重庆、广西、广东、湖南、湖北、云南、西藏等20余个省(市、区)遭受风雹灾害袭击,北方地区受灾较为严重。 4月18-23日,贵州贵阳、遵义、安顺等7市(州)24个县(市、区)遭受风雹灾害。 5月18-20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出现大风天气过程。 6月16-19日,华北、东北部分地区出现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冰雹最大直径达3厘米,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等省(区)受灾。 7月3日,辽宁铁岭地区出现龙卷风、冰雹、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部分民用建筑和通信设施损毁。 8月3日和12日,湖北省两次遭受风雹灾害。
2019-10-09 15:54:01
再来,介绍一下秋收秋种期间天气形势及气象服务情况。 首先是秋收秋种期间气象条件分析。大部农区气象条件利于秋收作物产量形成,西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阴雨寡照不利作物灌浆和成熟收获。9月,我国大部农区光温适宜,土壤墒情较好,气象条件总体利于玉米、大豆和一季稻等秋收作物灌浆成熟和收获晾晒。但月前中期,东北地区中东部降水偏多,部分地区持续湿涝,北部初霜冻偏早,不利于秋收作物灌浆成熟;四川盆地、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西南部等地多雨寡照,不利秋收作物灌浆成熟和收晒;下旬,上述大部地区转为多晴好天气,光温充足,利于秋收作物灌浆成熟和收晒。江汉中东部、江南中西部等地温高雨少,部分地区农业干旱持续或发展。据农业农村部信息,截至10月7日,全国秋粮已收获51%,进度同比相当。 北方冬麦区大部墒情较好利于冬小麦适时播种,西南地区东部等地部分地区土壤过湿不利油菜播种出苗。9月下旬西北地区东部、华北西部冬小麦以及西南地区东部、江南西部油菜陆续播种。9月北方冬麦区大部土壤墒情较适宜,其中华北西部、西北地区东部降水量有25~1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成至1倍,降水利于土壤增墒蓄墒,利于冬小麦适时足墒播种;但四川盆地中西部及陕西南部降水量达100~300毫米、较常年偏多1~2倍,部分农田出现湿涝,对油菜和冬小麦播种出苗不利。截至10月7日,全国已播冬小麦12.7%,已播油菜24.1%,进度同比均略偏慢。 19日初霜冻使东北地区北部少部分发育期偏晚的大豆、玉米等作物产量形成受到不利影响。9月东北地区大部初霜日期接近常年或偏晚1~7天,尤其下旬农区大部气温明显偏高,基本无霜冻天气,十分利于作物灌浆成熟;仅19日,黑龙江松嫩平原北部出现初霜冻,初霜日较常年偏早1~7天,部分发育期偏晚的玉米、大豆等作物灌浆受到不利影响,成熟期推迟。此外,江南、华南晚稻区大部光热充足,无寒露风天气,利于晚稻授粉结实。
按照2010年中国气象局《全国秋收秋种气象服务方案(暂行)》,今年于9月10日启动全国秋收秋种气象服务,服务时间为9月10日至10月20日。目前已成为常规业务。 强化国省互动、及时做好秋收秋种决策气象服务。国家级、省级气象部门强化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根据农业气象条件、作物生长发育、墒情变化和秋收秋播进程,每周二、周五定期制作发布秋收秋种专题气象服务产品。秋收秋种开始以来,针对台风“玲玲”、“塔巴”和“米娜”对东北地区及东部沿海等地农业生产的影响,东北地区霜冻、华西秋雨、南方干旱对东北、西南和西北、江南中西部等地秋收作物灌浆成熟等的影响,国家气象中心制作了秋收专题决策服务信息,并与东北、西南、西北等地气象部门进行联动会商,督促省级气象部门及时获取秋收秋种进度,讨论灾害性天气对秋收秋种的影响程度,提高了秋收秋种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截至10月8日,制作全国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专题材料近30期,各省(区、市)气象局制作省级秋收秋种气象服务相关产品150余期,为相关部门调度指导秋季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强化与涉农部门合作互动、信息共享及时,助力秋收秋种顺利进行。中国气象局和农业农村部继续保持密切合作,建立三秋等关键农事服务保障联动机制。为农业农村部、发改委、民政部、统计局、中粮集团等部门及时提供全国秋收秋种专题服务材料和秋收秋种期间降水、降温、霜冻预报及影响评估等农业气象条件分析材料;农业部种植业司提供秋收秋种进度、收获面积等调度信息。部门间信息精确、共享及时,提高了服务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坚实保障了秋收秋种服务的顺利进行。
强化多渠道、多途径、全方位面向农业生产一线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各地气象部门依托气象服务网站和App、微信等新型服务手段以及电话、短信、广播电台、电视台、气象大喇叭、电子显示屏和乡镇气象信息站、气象信息员等公众服务方式,多渠道面向农业生产经营者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方便农业生产经营者及时了解天气变化,顺利开展抢收抢打、适时播种等农事活动。国家气象中心利用CCTV-1《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电视平台、央视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兴农网、中国气象局门户网站、中央气象台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或网络平台,提醒农民朋友做好避雨抢收、趁墒播种等各项农事应对工作,农业气象专家针对秋收秋种气象服务接受多次采访,加大对公众服务的力度。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信息被多个网站、微信公众号转载,服务受众不断扩大。
2019-10-09 15:55:01
最后,介绍一下未来十天天气趋势及关注建议。 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东部多阴雨天气。未来10天,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东部及青藏高原东部等地多阴雨(雪)天气,累计降水日数可达5~8天,累计降水量一般有30~60毫米,部分地区有70~90毫米,局地超过120毫米;上述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4~8成,局部偏多1倍以上。期间,江南大部、华南北部降水稀少,气象干旱持续或发展。 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未来10天,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主要影响时段在10-11日、12-14日及16日前后。东北、华北、黄淮等地平均气温将较常年同期偏低1℃左右;但江南东部和华南大部气温仍较常年同期偏高1~2℃。
主要天气过程包括: 10-11日,华北中北部、东北地区等地将有4~5级偏北风,气温下降4~6℃,局地可达8~10℃。 12-14日,北方大部分地区先后有4~6级偏北风,气温下降4~8℃;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黄淮、华南南部有小雨或阵雨,其中陕西南部、四川东部及贵州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雨。 15-17日,中东部有较大范围阴雨过程,其中西北地区东部、华北西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雨,局地大雨。 另外,受第19号台风“海贝思”影响,11-12日东海东部海域将有7-8级大风。 雾霾趋势预报方面,未来10天,受冷空气和降水共同影响,全国大部地区大气扩散和清除条件整体较好,无大范围霾天气。期间,10日至11日,华北中南部、黄淮西部等地扩散条件略差,部分地区有轻度霾;12日起,受冷空气影响,扩散条件转好,霾天气减弱消散。此外,9日夜间至10日早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雾。
在农业生产方面,预计10月份,东北地区大部气温偏高,降水接近常年或偏少,多晴好天气,利于秋收作物灌浆成熟和机械化收割作业及粮食晾晒和运输。新疆、华北东北部、黄淮大部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降水正常或略偏多,基本利于秋收作物成熟和及时收晒以及冬小麦适墒播种。黄淮南部缺墒可能持续,对冬小麦播种不利。西北地区东部、华北西部降水偏多2~5成,可能出现阶段阴雨天气,部分农田偏湿,对秋收秋种有不利影响。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大部光温条件较好,利于秋收作物灌浆成熟和收晒及晚稻产量形成。但江汉中东部、江南大部温高雨少,农业干旱进一步发展,不利于晚稻抽穗灌浆和油菜播种及苗期生长。西南地区大部水热适宜,利于秋收秋种;四川盆地东北部、云南东部及贵州南部降水偏多,部分农田过湿,不利秋播和秋播作物出苗生长。
建议北方秋收区要及时收晒已成熟作物。东北和西北地区要加强秋收作物分类管理,防范贪青晚熟作物遭遇霜冻危害,促进作物正常成熟;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等地要抢晴或避开降雨时段收晒已成熟作物,防范连阴雨影响秋收进度。 秋播区要及时腾茬整地,适时播种冬小麦。北方冬麦区要及时腾茬、整地,趁墒播种,黄淮南部等地墒情偏差的田块要及时造墒播种。西南、西北土壤过湿地区注意及时散墒,确保油菜、冬小麦适时播种。江汉中东部、江南中西部等地要做好抗旱工作,确保油菜适时播种,争取形成壮苗。 南方晚稻区加强水肥管理,促进产量形成。江南、华南晚稻产区要加强晚稻后期管理,采取以水调温、施肥等措施防范低温寒露风天气的影响,促进晚稻产量形成。江南中西部应积极开发水源,确保晚稻生长用水。
最后是几点提示: 关注冷空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入10月,冷空气活动将逐渐增多、增强。公众须注意防寒保暖,预防疾病发生。北方地区要注意预防霜冻造成的农作物冻害,南方地区也要警惕寒露风对晚稻危害,注意做好防御工作。 密切关注秋雨秋汛,防范地质灾害。10月,西南等地降水依然较多,需注意防范局部暴雨洪涝及其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需防范雾、霾天气对交通和健康的影响。10月,雾、霾天气开始增多,高速公路、航运部门要注意天气变化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公众需注意防范雾、霾对出行以及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提前做好防护措施。 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10月正值我国森林、草原的秋季防火期,各地需加强防范,尤其在东北和内蒙古需注意林区用火安全。
2019-10-09 15:57:28
谢谢张司长。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2019-10-09 15:58:06
有两个关于台风的问题,第一个就是10月份还会有台风影响或者是登陆我国吗?第二个问题是第19号台风现在为超强台风级别,它为什么这么强,后续会影响我国吗?
2019-10-09 15:59:35
10月份在西北太平洋可能有两个台风生存,较常年同期偏少。预计10月份有一个台风影响我国。
2019-10-09 16:02:14
我补充一下。今年第19号台风是10月6日生成的,发展比较快,到7日发展为超强台风,而且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7级以上,在今年西北太平洋生成台风当中,它的强度是最强的。为什么这么强?有两方面的条件,一个就是它生成这个区域、处的海区海温比较高,给台风发展提供了能量;第二就是它垂直方向风切变比较弱,使它能量集中,从而造成台风强度发展非常快。
根据目前的分析,预计它未来向西北方向移动,13日夜间到早晨擦过日本东南部沿海,强度由超强台风降到台风级。它影响日本主要在11日夜间到13日,影响的范围主要是日本的本州岛、四国岛。建议大家提前关注天气预报,调整好行程,防范台风对出行造成影响。另外,台风向日本移动的过程中,在11日到12日,对东海东部海域会有一些影响,带来七到八级大风。船只在这一带航行的话,要注意一下。
2019-10-09 16:03:55
我想请问一下,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称西北地区出现变暖变湿迹象,这是否是事实?这种变化趋势会带来什么影响?
2019-10-09 16:04:30
从监测来看,西北地区有些地方湿度增加是比较明显的,像新疆南部等地每十年降水量增加还是比较明显的。同时,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温升高也比较明显。未来,国家气候中心会进一步分析,相关的材料,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会主动发布。谢谢。
2019-10-09 16:04:52
刚才介绍到,今年9月份,长江中下游有干旱情况,请再介绍一下当前现状和对未来的预判。
2019-10-09 16:07:06
今年气候和往年不一样。江南地区,从夏季到目前一直出现干旱情况,尤其是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福建北部等地区,干旱程度比较严重。从7月下旬以来,这些地区的气候主要表现出“干”的特点,表现在降水偏少五到九成,暖温度偏高1到3℃。 从7月下旬以来的降水来看,像湖北的降水量仅次于1966年是历史上第二少,湖南也是第二少,江西降水量90.1毫米,也仅次于1966年。1961年以来的第二少的情况。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福建这五个省份的干旱现象目前还在持续,预计10月份江淮、江汉、江南地区的降水还是总体偏少,气温偏高。鄂、湘、赣、闵等地气象干旱有可能持续或者进一步发展。
2019-10-09 16:07:28
9月全国平均气温位列历史同期第四高,那么偏高的原因是什么?
2019-10-09 16:14:55
气温偏高的主要原因实际上还是受到环流系统、高压系统的影响。跟往年相比,今年,副热带高压的异常程度还是比较明显的。
2019-10-09 16:15:14
今天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19-10-09 16: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