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召开2020年8月新闻发布会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 薛建军
国家气侯中心副主任 贾小龙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 陈云峰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梁旭东
各位媒体朋友,下午好!我是今天的主持人,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赵志强。欢迎大家出席中国气象局2020年8月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为大家邀请到的专家有: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薛建军、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陈云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梁旭东。
2020-08-04 15:01:13
首先,由我为大家介绍一下7月天气气侯事件、未来气候趋势预测及气象服务提示。
6月主汛期以来,我国天气形势气候复杂,总体偏涝。南方强降雨频繁,区域平均降水量450.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7%,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多。主要特征为入梅早、出梅晚、梅雨期长、梅雨量多,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太湖流域降水异常偏多,暴雨日数多、持续时间长,雨区重叠度高,累积雨量大,单日雨量大,极端性强。
一是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降水量均为历史同期最多。2020年7月,全国平均降水量125.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降水带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及西南地区东部。湖北、安徽两省降水量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长江流域(297.9毫米)和太湖流域(355.5毫米)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分别偏多64%和110%,均为历史同期最多;淮河流域偏多27%。
二是江南南部和华南高温日数多,极端性强。7月,江南南部、华南大部等地高温日数普遍有10~27天,较常年同期偏多5~17天。华南区域平均高温日数12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多。高温极端性强,华南12站突破当地历史极值。另外,下旬后期,四川盆地高温的极端性也很强,其中10站突破当地历史极值。
三是7月“空台”历史罕见。今年7月无台风生成,成为1949年以来首次"空台"的7月。与之相比,常年7月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有3.7个台风生成,2个登陆我国。
四是华南南部和东北中南部气象干旱发展。7月,东北大部、华南中南部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9成,气温偏高1~4℃,出现气象干旱。
2020-08-04 15:11:53
下面介绍一下7月全国预警信息发布情况。2020年7月,全国共发布预警信息约4.7万条。其中,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约4.4万条,暴雨、雷雨大风、冰雹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数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19%、23%、18%和15%,这些预警信息在防灾减灾决策和基层组织临灾避险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另外,利用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布自然资源、卫健委、水利、应急管理、住建、外交、预警中心、农业农村、公安、人防办、教育、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部门预警信息2979条。
关于8月气候趋势预测,未来十天(8月5日至14日),主要降雨区位于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南部、东北地区、黄淮、华南、西南地区东部及西藏东南部和浙江东部,累计降雨量一般有50~80毫米,其中华北南部、黄淮东部、华南中南部、四川盆地西部以及云南西部和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120~200毫米,局地可达250~350毫米;上述大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1倍,局地偏多2倍以上。江南、四川盆地东部及新疆等地将出现4~8天日最高气温在35~38℃的高温天气,局地可达39~40℃。南海或菲律宾附近将有一个低压扰动或台风生成。
主要天气过程:今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今天(4日)上午由台风级减弱为强热带风暴级,上午10时其中心位于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境内(北纬28.9度、东经120.6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1级(3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80百帕。预计,"黑格比"将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穿过浙江中北部和江苏中南部,并于5日上午从江苏中部移入黄海,之后转向东北方向移动,逐渐趋向朝鲜半岛西部沿海。
受"黑格比"影响,3日以来,浙江东南部出现暴雨或大暴雨,温州局地特大暴雨(271~466毫米),最大小时降雨量50~98毫米;浙江东南部沿海出现10~13级阵风,个别海岛阵风达15~17级。未来4日到6日,东海西部、浙江沿海、杭州湾、长江口区、上海沿海、江苏南部沿海的风力有9~10级,部分海域风力可达11级;4日,浙江中东部、江苏东南部、上海等地有大到暴雨,局地有特大暴雨,之后降雨将明显减弱。
5日至7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南部、黄淮及四川盆地等地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有暴雨,局部有大暴雨;上述局部地区将伴有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8日至10日,四川盆地、黄淮南部、江汉、江淮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或大暴雨;华北、东北地区有阵雨或雷阵雨。11日后,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等地还将有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
关于8月份气候预测意见,预计8月,内蒙古中部、东北地区南部、华北、黄淮、江汉西部、西南地区北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南南部、西藏西部等地降水偏多。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江南大部、华南、西南地区南部等地气温偏高1~2℃。预计8月,可能有2~3个热带气旋登陆或影响我国沿海地区,接近常年同期(2个)。
2020-08-04 15:12:18
8月气象服务提示主要有,一是做好防汛减灾。8月我国仍处于主汛期,各地仍需密切关注雨情、水情和汛情变化,继续做好防汛工作。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进入雨季,降雨增多增强,既要防范暴雨洪涝及强降水可能诱发的各类次生灾害,又要防范局地强对流天气的不利影响。
二是做好防暑防热。 8月全国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性依然很大,部分地区还可能出现高温高湿的"桑拿天",对公众生活、健康和水电供应产生影响。公众需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高温预警,及时采取防暑降温措施。
三是做好台风防范。8月仍是台风最为活跃的时节,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需重点防御台风带来的暴雨洪涝、大风和风暴潮灾害,提前做好防台风准备。
四是做好农业防灾减灾。8月东北地区南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西南地区北部等地降水偏多,要防范强降水造成农田渍涝;黑龙江北部、辽宁大部、内蒙古东部气温偏低,注意防范阶段性低温造成作物贪青晚熟;江南、华南高温日数偏多,对作物、果树等生长发育不利;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注意防御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对农业和渔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
2020-08-04 15:33:27
下面我介绍一下气象部门防汛救灾气象服务工作情况。气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做到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不漏网、预报不失误、服务无疏漏,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切实做好防汛救灾气象服务工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中国气象局严格落实气象服务责任制,严格执行汛期领导带班制度和24小时应急值守,先后派出5个工作组赴防汛重点省份进行检查指导。
二是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及时启动应急响应。落实"早、准、快"的要求,滚动做好气候趋势预测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6月以来,中国气象局已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12次,累计58天。
三是深化部门合作联动,形成综合防灾减灾合力。加强与国家防总、应急管理、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会商,将气象工作全面融入防汛救灾指挥调度。强化暴雨诱发的大江大湖水位超警、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及城市内涝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是做好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加强防汛救灾气象科普宣传的组织策划,借助社会媒体资源,广泛传播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和气象防灾科普知识。
2020-08-04 15:33:35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2020-08-04 15:41:50
今年6月只有一个台风登陆我国,7月没有台风生成和登陆,请问造成今年台风偏少的原因是什么?
2020-08-04 16:00:14
今年6月下旬以来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偏强、面积偏大,台风生成源地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洋面被副热带高压控制,由于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域一般为下沉气流,对流活动受到抑制,导致热带洋面对流云团活动较常年同期偏弱,缺乏台风生成的必要条件。
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强与厄尔尼诺事件和印度洋热带洋面海温异常偏暖密切相关,今年副热带高压面积是常年平均值的两倍左右;而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南与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位置异常偏东有关,南亚高压较常年同期约偏东10个经度,导致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南。
还有一个原因是南半球越赤道气流和南海季风异常偏弱。今年夏季,南半球马克斯林冷高压异常偏弱,非洲南部大陆高压异常强大,导致索马里急流强度异常偏弱,南半球冷空气活动偏弱,这样使得南半球越赤道气流也异常偏弱,赤道西风异常偏弱、位置偏西,南海季风也异常偏弱,同时由于副热带高压异常导致其南侧广阔西太平洋和南海海域为单纯的偏东风所控制,在西太平洋和南海附近难以形成季风槽,而季风槽是台风胚胎生成的摇篮,缺乏了这个条件,也不利于台风的生成。
2020-08-04 16:10:24
今年梅雨被网友称之为“暴力梅”,暴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强度多强?从现在看,能不能算是已经出梅了?这个时间和历史上其它的时间相比是晚的,晚到了什么程度。未来一段时间,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洪涝受灾区能不能尽快开展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基础设施的重建?会不会出现刚刚建起又被大雨毁坏的情况?
2020-08-04 16:11:01
国家气候中心对梅雨区的最新监测显示,2020年汛期中国各梅雨区具有入梅早、出梅晚、梅雨期长、梅雨期降水量较常年明显偏多的特征。今年江南区于6月1日入梅,较常年6月8日偏早7天,7月11日出梅,较常年偏晚3天,梅雨期长度为40天,较常年30天偏长10天。江南区梅雨期平均总雨量达到615.6毫米,较常年偏多68.5%。
长江中下游地区于6月9日入梅,较常年偏早5天,7月31日出梅,较常年偏晚18天,梅雨区平均雨量753.9毫米,较常年偏多168.3%,显著超过1996年(695.7毫米)、1998年(572.4毫米)和2016年(584.3毫米),为1961年以来最多。
江淮区于6月10日入梅,较常年6月21日偏早11天,8月2日出梅,较常年偏晚18天,梅雨区平均雨量为659.0毫米,较常年偏多149.2%,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
今年梅雨持续如此长时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持续偏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5月底北跳到北纬18°以北,造成江南地区入梅较常年偏早,6月9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一步北跳到北纬20°以北,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区先后入梅,造成大范围强降水。7月11日随着副高北抬,江南梅雨结束,但雨带稳定维持于长江中下游、江淮地区,降水过程仍频繁。7月中下旬,西太副高仍持续偏南,在北纬21°至26°之间南北摆动特征明显,长江中下游和江淮梅雨区仍有降水过程。
2020-08-04 16:11:23
西北地区东部今天晚上开始有比较强的降雨。华北中南部,黄淮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明显的强降雨天气。8月上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更多高温天气,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可能造成一些影响,局地的强对流天气影响比较大,需要加强防范。
2020-08-04 16:11:56
请问历史同期生成台风数量偏少的年份都有哪些?这些年份气候条件与今年有何差别?8月台风生成数量如何?强度会偏强吗?会有超强台风出现吗?
2020-08-04 16:12:29
今年1月至7月共生成2个台风,比常年同期的8个偏少6个;1998年1月至7月只生成了1个台风;1954年、1975年、2010年1月至7月有3个台风生成。1998年、2010年、2020年都为厄尔尼诺衰减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6~7月均呈现偏强的特征。
根据预测,今年8月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可能会有4~6个台风生成,较常年同期(6个)偏少;其中可能会有2~3个台风登陆我国华东和华南沿海地区,接近常年同期(2个)。8月台风生成源地总体偏西,强度总体偏弱,出现超强台风的可能性较小。
2020-08-04 16:12:49
目前雨带已经北抬,华北地区进入雨季。目前华北降雨情况如何?与历史同期相比偏多还是偏少?
2020-08-04 16:19:08
6月1日以来,梅雨的时间比较长,雨带北抬的时间晚,“七下八上”开始比较晚。7月下旬华北地区降水不多,华北大部的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相比偏少5~9成。今天夜里开始,北方地区将有降雨过程,需要密切的关注。
2020-08-04 16:19:33
南方暴雨即将结束,目前多地已经出现40℃高温,8月上旬哪些地区需特别注意防范高温天气?气象部门有何建议?
2020-08-04 16:19:49
预计8月7日至10日高温区域南移,主要影响江南大部,华南北部和四川盆地的中东部;黄淮地区也可能出现高温天气。需要针对高温天气做好应对防御工作,谨防中暑。高温天气下,公众应该尽量避免或减少户外活动,中午前后尤其是10时至16时不要在烈日下外出运动,户外活动应采取必要防护措施,涂抹防晒霜;饮食营养均衡,不要过度贪凉,不宜过多吃冷饮;电扇不要直接对着身体长时间吹,空调的温度不宜设定过低。
此外上述地区还需提防可能发生的持续性高温对供电、供水系统的不利影响,相关部门需事先做好充分的预案。
2020-08-04 16:20:07
有网友称,暴雨总是会绕开北京。预计北方近期有降雨过程,要如何防范?能不能从气象角度总结一下,在防汛方面,与1998年相比,我们的气象预报和监测预警部分有哪些方面的提升?
2020-08-04 16:20:21
北方地区降雨的特点是短时性和局地性特点很明显。从目前的预报来说,此次华北地区降雨主要还是偏南的,主要集中在华北的中南部,后续的降雨过程也主要在华北地区。北方地区暴雨防御的难度非常大。暴雨发生的过程中,要做好短时极端降水的防御工作,特别是城市内涝的防御,包括山区山洪和泥石流灾害防御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短时间快速形成灾害,公众和相关部门要及时根据气象部门预报预警信息采取相应措施。
2020-08-04 16:20:41
根据目前的预测,8月我国北方地区总体会出现降水偏多的情况,内蒙古中部、东北地区南部、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8月中高纬度冷涡活动频繁,月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摆动较大,北方地区的降水持续性应该比南方弱一些,由于今年副热带高压总体上偏强,在摆动过程中黄淮及华北南部均可能出现降水,需加以关注。
8月北方黄河流域、海河流域、辽河流域需要防范降水偏多引发的汛情和灾害。
2020-08-04 16:31:46
今年长江中下游降水量偏多,持续时间长,从现在来看,主要成因是什么?
2020-08-04 16:32:03
气象部门除了密切监测、及时预报预警以外,还有一部分工作是进行预报技术研究,也就是对天气气候过程进行研究。我们密切关注极端气候的发生,今年6月至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比较长时间的降雨,雨量异常偏多,针对这个较长梅雨期,我们组织了专家团队进行相关研究,有一些初步的成果。
对这样长时间异常降水过程,原因是多方面的,也需要做比较深入的研究。现在来看,主要原因是由于热带暖湿气流长时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汇集,加上中高纬冷空气配合,所以形成了长时间的强降水。最新研究认为,北极地区的异常增暖与青藏高原前期积雪偏多很可能是引起今夏长江流域降水异常偏多的重要因素。今年北极地区异常增暖,通过对中高纬度天气系统的作用,导致欧亚地区经向环流异常,从而增强干冷空气的向南输送,这种不断输送的干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带来的暖湿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时间对峙,造成了持续的强降水过程。
另一方面,青藏高原前期积雪偏多引起了夏季高原对大气加热强度的减弱,通过调节东亚大气环流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加强,因此也有利于将暖湿空气输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引起降水异常。这是我们初步的研究结果,进一步的研究还在开展。
2020-08-04 16:32:24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是如何实现部门共享共用?今年汛期中,这种共享共用发挥了什么作用?
2020-08-04 18:49:56
构建了“分类管理、分级预警、平台共享、规范发布”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形成“一纵四横”的集约化平台,即1个国家级、31个省级、358个地市级发布管理平台和2016个县级预警发布管理平台。在国家级层面对接了13个部门(应急部、自然资源部、外交部、教育部、文旅部等),接入了77类预警;省市层面也是横向对接地方各个部门,接入且已发布152类预警,充分实现各部门共享共用。 比如今年4月以来,我们与国家邮政局联合推出“定制化气象预警”服务,通过微信小程序精准服务全国140万快递小哥。此外联合农业农村部农机司推出“三夏”重点地区气象预警服务,针对全国夏收9省份重点地区16类高影响灾害性天气防范紧迫需求,实时为农机手提供跨地区夏收作业精准服务。该系统在我们的防灾减灾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个系统实现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的接收、处理和及时发布,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比重很大,所以将这个平台交给气象部门,此外我们还联合其他部委发布一些气象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效果非常好。1998年还没有这样的系统,这个系统对我们防灾减灾救灾,挽救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2020-08-04 18:50:35
感谢记者朋友们的提问。今年是风云卫星气象事业50周年,5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历届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我国卫星气象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风云卫星气象事业50周年之际,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给“风云三号E星”和“风云四号B星”起昵称有奖征集活动,这两颗气象卫星计划于2021年发射。相关内容已经通过中国气象局官方网站发布,各位记者关注。
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天气形势复杂,请大家及时关注天气预报。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2020-08-04 18: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