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江南 2020年8月6日江苏宜兴消息)宜兴的五个故事。 7月6日下午5时,这个时间,小学生们按理都放学回家了,但在位于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小学的校园里,依然十分热闹。这是校长郑法娣为学生们开设的“小桔灯儿童课外守护家园”,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们放学后有了“归宿”,填补“管理真空”,解决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丁蜀镇外来人员众多,由于不想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将子女带到宜兴来上学。但由于父母忙于生计,很少有时间看管孩子,导致有些孩子放学后和节假日无人照看,出现管理“真空期”。

宜兴市紫砂小学共有25个班级,1200多名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如何让这些孩子更好、更安全地度过这段“真空期”,郑法娣从20年前刚开始办学时就思考了。“没时间管孩子,在外来务工人员中很普遍。孩子们失管失教,很容易出现家庭作业错漏,学习成绩下降的情况,甚至还会有安全隐患。”郑法娣说,“刚开始时,有学生放学后没人来接,我就会把他们留在我的办公室和他们一起等家长,但有时留下的学生多了,办公室就太拥挤了。”于是,郑法娣做了一个特别的决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设课后看护班,在每天放学后,免费为他们开辟教室,由老师们轮流值班看护。

免费的课后看护班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广泛好评。五(5)班学生吁晨曦的父母都在丁蜀镇的企业里上班。下午4点多,孩子就放学了,可他们一般要到晚6点才能下班。这尴尬的时间差让他们很犯愁。后来,他们把爷爷奶奶从老家接来照看孩子,但老人文化程度不高,根本无法辅导功课。“校外托管班费用太高,我们也负担不起。之前每天放学,她总是独自回家做作业,遇到难题没人可以请教,作业做得对不对也不知道。”吁晨曦的父亲吁军文说。得知学校开设了免费课后看护班后,吁军文第一时间就为孩子报了名。如今,吁晨曦每天放学后留在学校做作业,遇到难题直接请教老师,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吁军文说:“学校课后有专人管理、辅导,孩子安全有保障,也不会孤单,这让我放心多了。”

经过几年的运作,眼下,宜兴市紫砂小学有95%的学生都参加了课后看护班,学校里25间教室全部开放,带班老师们也纷纷主动延时下班,直到最后一名学生被家长接走。眼看着学生们课后管理“真空期”的难题被破解,郑法娣喜在心头,她还给这项服务取了一个温馨的名字——“小桔灯儿童课外守护家园”。考虑到学生们在校时间长,可能会饿,每天下午,郑法娣还会到学校食堂帮忙,为学生们做些点心。课后问题是解决了,但节假日期间,学生在家无人看管怎么办?于是,郑法娣又把“守护家园”延伸到了周末和暑假。在她的带领下,学校老师也把学生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四(3)班的班主任范瑾琦发现班上经常有孩子不吃早餐,于是她便自掏腰包购买一些饼干、糕点放在教室里,供孩子们食用;5月,袁灵芝老师班上有一名学生的家长临时赶回了老家,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袁老师主动提出,把学生带回自己家中照顾……

“小桔灯儿童课外守护家园”开设以来,郑法娣经常听到学生家长对老师表达感谢之情,她觉得心里很温暖,她说:“城市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尽心尽力,当然离不开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付出。能让他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爱和温暖,我很满足。”未来,郑法娣会努力把“守护家园”办得更好,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一个更为温馨的“港湾”。

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宜兴:

热心“小红帽”温暖回家路


“您手上这么多东西,需要我送您过去吗?”“不知道在哪里买票?我送您过去。”“阿姨,上车小心,我来扶您一把。”旅途中,一个浅浅的微笑、一次规范的指引、一句暖心的话语,总能让人倍感温馨……走进宜兴汽车客运站,随时都能见到这样贴心的场景。身穿红马甲、头戴红帽子的“小红帽”客运人,在此提供志愿服务已有17个年头。

这股志愿服务之风,最早可追溯到2002年宜兴市公路客运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宜兴市公路客运有限公司客运总站党支部书记陆茹文介绍,那时,每逢节假日,乘车出行的旅客特别多。为帮助乘客安全、便捷出行,公司一些年轻人就自发利用休息时间,在客运站候车大厅提供文明引导、帮运行李、物品寄存、扶老助残等服务。这些志愿者常常头戴“小红帽”、身披红绸带,渐渐地,大家就称他们为“小红帽”服务队。在这种情况下,2003年,宜兴客运“小红帽”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了。为特殊人群购票引路、为乘客寻回丢失的财物、见义勇为抓获小偷……据不完全统计,成立十多年来,“小红帽”有记录的为客志愿服务6000多次、好人好事2万余件,收到旅客表扬信息(含信件)1000余条、锦旗70余面。该志愿服务队也荣获无锡市“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十大杰出青年志愿先进集体”等荣誉。

“旅途有终点、服务无止境。你看我们红马甲上‘小红帽’的标志,是一顶金边红帽内有颗金色的心。这时刻提醒着我们客运人要用心服务,要有助人为乐精神。”宜兴汽车客运站副站长邵小荣说。今年45岁的邵小荣,是“小红帽”成立之初就加入的“元老”。2018年1月20日下午,时任值班站长的邵小荣在站内城乡公交候车区巡查时,突然听到有人举报有小偷。他立即召集“小红帽”成员汤昊一起前去查看。赶到现场时,那名男子已行窃得手,见工作人员前来,企图扔钱逃跑。见状,邵小荣立即追上并一把将其擒住,在场的同事随即拨打了报警电话,帮助旅客挽回了损失。和邵小荣一样,在“小红帽”成立之初就加入的王国强,也是位热心人。今年3月4日,担任城乡秩序组班组长的他正在车站大门口帮助乘客注册并扫描“锡康码”。这时,一名神情焦虑、嘴里念叨要去无锡的盲人旅客引起了他的注意。考虑到该旅客的不便,王国强主动帮助其注册了“锡康码”,一边安慰,一边搀扶其过安检、上电梯,并帮他购买了当天中午12时05分前往无锡的班车。由于当时距离发车还有一段时间,得知该旅客还没吃午饭,王国强又自掏腰包购买方便面,泡好后放到该旅客的手中……

“做的事情也许不大,但贵在坚持,贵在用心。‘小红帽’成立之初只有20人左右,现在已经增加到83人了。”陆茹文表示,这样的正能量,正在宜兴市客运公司内部广泛传播。努力钻研手语服务聋哑人、冬日夜晚照料滞留老年乘客的票房组组长吴萍,连续10多年资助贫困学生的董文杰,抱双腿不便的老人上楼梯的丁贤斌……类似种种,不胜枚举。陆茹文说:“自己多用一分真心,多一点服务,对于奔波在外的旅客来说,就能多一些舒心和温暖。”

2018年,“小红帽”迎来了“升级”。依托站内总服务台及附近区域,“宜兴小红帽学雷锋志愿服务站”正式成立。通过完善“小红帽”志愿服务台硬件设施,每天组织4至5名志愿者轮流服务,拓展身障人士绿色通道服务领域,制定标准规范服务,完善候车区上车区服务细则等,“小红帽”进一步构建完善了覆盖整个站区的志愿服务网络,使志愿服务衔接得上、传递得了,让旅客舒心出行。不仅如此,这些年来,“小红帽”的服务脚步还迈出了车站。超九成的成员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前往宜兴市杨巷镇敬老机构为孤残老人送温暖,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向宜兴市社会福利中心捐赠衣物食品……“小红帽”正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宜兴:

只找一个人,能办所有事

官林“我来跑”志愿团队暖心解民忧


“我腿脚不方便,以前办事都需要去镇上办,现在有了‘我来跑’,有专门的社工来帮忙代办,办事轻松多了。”宜兴市官林镇南庄村的一位村民对官林镇行政审批局便民服务中心推出的“我来跑”志愿服务赞不绝口。

精简流程、优化服务,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是宜兴市官林镇行政审批局不断追求的目标。官林镇行政审批局综合科科长孙明华说:“在‘我来跑’志愿者服务队运行之前,官林镇的群众和企业办事要来回跑,现在运行后,各类事项的审批程序都得到了简化,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也逐步提高了。”2019年12月,“我来跑”志愿者服务队正式运行,每个村和社区都设立了2—3个“全科社工”进行对接,每个事项最多3个工作日就可以办结,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完成相关事务的办理。

宜兴市官林村党总支副书记刘彬是“我来跑”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他说:“官林镇的下辖村很多,村里有很多不识字、不了解办事流程的老人,我们在外多跑一些,就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方便。”今年6月,家住滆湖村的92岁独居老人胡海林需要补办市民卡,阴雨不断的黄梅天和腿脚不便成为他的大难题。了解情况后,“我来跑”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立即主动联系到老人,在他们的帮助下,胡海林顺利地完成了市民卡补办,收到了由服务队队员送上门的市民卡。“我来跑”志愿者服务队运行以来,这样的暖心事每天都在上演,群众办事只需要提供必要材料,多数事项就能由服务队队员来代写、代跑、代办。

“我来跑”志愿者服务队共有40多人,由宜兴市官林镇行政审批局窗口工作人员、下辖18个行政村(社区)的“全科社工”组成。运行以来,他们分类编制出了涵盖医保、人社、民政等类型的74个细分事项,包括43个由社工代办的承诺件和31个当场办好的即办件。志愿者服务队接受群众或企业委托后,采取代办、帮办、领办的方式办理因本级单位尚不具备终审办理条件的事项,让办事的群众和企业实现“少跑路”甚至“不跑路”。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培训,这批社工还成为全科全能的多面手,实现进门“只找一个人,能办所有事”。“以前,群众到行政审批局或社区居委会办理某项业务,如果正好赶上负责的工作人员有事外出,就要再跑一趟。现在,一名‘全科社工’就能办理全部的业务。”丰义村党总支书记储浩生对此感受很深,“‘全科社工’模式的推广,不仅做到‘一窗办理、全科服务’,避免了‘跑空趟’现象,而且让解放出来的工作人员可以投入到社区管理服务中,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如今,志愿者服务队的“业务”又进一步扩大,队员们平时还会走访社区和村里的残疾人家庭和特扶家庭,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为他们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

截至目前,官林镇“我来跑”志愿者服务队已经为群众代办再生育许可、社会保障卡申领制作、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申请等各类事项1000余件,切实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了“我来跑”服务带来的便捷。下阶段,官林镇行政审批局便民服务中心将继续深化服务改革,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突破口,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办事环节,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质量水平。

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宜兴:

明珠驿站 助迷途青少年重新起航


沙盘心理辅导、17岁生日会、端午节包粽子活动……在位于宜兴市官林镇的无锡明珠电缆有限公司,有个名为阳羡爱心港之明珠驿站的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在这里,一张张照片记录了明珠驿站里发生的点点滴滴,一封封入驻未成年人写的信更是令人感慨。十多年来,在明珠驿站的庇护下,已有80多名迷途青少年顺利回归社会,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

多年来,明珠电缆一直乐于履行社会责任。早在2008年,明珠电缆就在市人民检察院的支持下,在公司内设立了   明珠观护矫正工作站,作为我市涉罪外来未成年人的取保候审基地。“经过几年的磨合,我们意识到,这项工作意义重大,需要举全社会之力共同完成。”无锡市明珠电缆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行政总监刘美娟说。2017年,由市委政法委协调、团市委牵头、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市青少年权益保护协会成立,该协会接管了明珠观护矫正工作站的日常管理工作。经过多年发展,该工作站发生了巨大变化:名称由明珠观护矫正工作站改为阳羡爱心港之明珠驿站;面积从100多平方米扩大到400多平方米,功能区也从2个细化为6个;工作人员从一开始由职工志愿者担任,发展到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等专业社工和志愿者担任,成为我市首家有专业社工参与的从事涉罪青少年权益保护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2019年,还设立了明珠爱心港志愿服务队,拥有志愿者约40人。

“除负责取保候审外,驿站还担负起了涉罪未成年人的帮教考察重任。”刘美娟说,公司举办的读书、传统节日等活动,只要条件允许,都会带入驻的孩子们一起参加。久而久之,不少孩子在明珠驿站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心理疏导、成长关怀等是帮教不可或缺的环节。疫情发生前,明珠驿站每两周都会开展一次心理团辅活动。“认识并接纳情绪”“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感受挫折的意义”……通过不同的主题,孩子们从默默不语到敞开心扉述说经历和心事,再到慢慢打开心结,喜人的变化悄悄在这里发生。“这里的多数未成年人存在家庭问题,我们也会在这方面倾注更多心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黄萍说,明珠驿站正在探索帮教新模式,让家长也能加入其中。去年,小赵的17岁生日会在明珠驿站的活动室举办,邀请了检察官、志愿者、心理咨询师、小赵的妈妈和几位经常参加帮教的未成年人参加。通过这次生日会,不仅解除了小赵和妈妈之间的误会,让小赵从阿姨家顺利搬到妈妈身边居住,而且让小赵意识到了家庭责任感,并在之后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虽然小赵的附条件不起诉考察期已满,案件已经结束,但他依旧会来参加帮教。不少社工和志愿者也反映,像小赵这样的孩子并不是个例,孩子们身上发生的变化让他们感受到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除了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明珠驿站还依托明珠电缆发挥“授人以渔”的作用。对于每个入驻的涉罪未成年人,明珠电缆都会安排专人无偿传授汽修、电商、机修等方面的技能,“一带一”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并发放工资,让他们收获劳动的果实。小杨和小沈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去年,通过入驻明珠驿站,他俩不仅思想上迷途知返,还在老师的帮助下学到了车间劳动的一些基础技能,并于今年被明珠电缆留用。“驿站已逐渐演变成入驻涉罪未成年人的新生地和技能充电站。”刘美娟说,今后,阳羡爱心港之将持续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继续“帮教一个人,稳定一个家,和谐一群人”。

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宜兴:

婚姻疏导,为幸福护航


“小伙子,你别哭,两个人来我办公室好好沟通下。”7月22日下午,在宜兴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三楼,50多岁的施建凤正在开导一对前来办理离婚手续的年轻夫妇。自今年6月,宜室宜家——婚姻家庭疏导公益项目在婚登处投运以来,这样的调解,已成为该项目负责人施建凤的日常。

“在婚姻方面无论有什么疑惑或心理困扰,我们都会尽全力提供咨询和帮助。”施建凤说。退休前,她曾在宜城街道土城社区任党总支书记,在与居民打交道的过程中,她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婚姻观念受到强烈冲击,人们婚姻观念发生较大改变,离婚率越来越高。“生活琐事常常成为夫妻间争吵的导火索,如果不及时沟通、打开心结,吵架会升级,甚至导致双方冲动性离婚。”施建凤说,在婚登处成立宜室宜家——婚姻家庭疏导公益项目的目的,一方面是对面临离婚问题的夫妻,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和调处,努力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化解矛盾;另一方面是通过开设新婚课堂等,帮助前来办理结婚登记的新人建立正确的婚姻观和家庭观。

社会经验丰富的志愿者,让不少在婚姻中“迷路”的夫妻重归于好。目前,该公益项目共有6名志愿者,包括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证的社工、拥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专业人员等,均为女性,平均年龄在50周岁以上。上月中旬,皆为90后的钟先生和张女士,来到婚登处办理离婚手续,他们结婚才1年多。现场,张女士指责钟先生对家庭没有责任感,而钟先生则认为张女士不够关心他,双方各执一词,争吵不休。当时正在值班的志愿者蒋美娟了解情况后,果断邀请他们前往咨询疏导室进行沟通。“我一看两个人情绪都很激动,但双方都没有要去签离婚协议的动作,我猜测他们只是一时冲动,并没有真的想要离婚。”蒋美娟说。在咨询疏导室内,蒋美娟坦诚地对小夫妻俩说,结婚,意味着从“你”和“我”,变成“我们”,这个过程对一些刚结婚的年轻人来说,并非一帆风顺。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只有彼此了解,彼此接纳,才会更加幸福……经过蒋美娟的一番疏导,小夫妻俩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且两人都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想离婚。在蒋美娟的建议下,小夫妻俩约定,今后一定会多沟通多交流。“很多人来离婚,其实是为了怄气,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这时候,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援手,帮他们拨开迷雾。”施建凤说。

耐心、细心的服务,让这群志愿者收获了好评。“我们婚登处的工作人员普遍较年轻,没什么社会经验,很多事情还是这些志愿者处理得更为妥当。”婚登处相关负责人裴先生说,曾经有一对夫妻前来办理离婚手续,由于双方未达成一致协议,情绪都较为激动,当时值班的志愿者施秀英劝解了几句,却遭到了男方以“你懂什么?你算什么?”的恶意语句粗暴相向。对此,施秀英并没有生气,而是抓住双方片言只语中一闪而过的真实情绪,帮助双方互相“给台阶下”,让他们都平静了下来。随后,这对夫妇不仅没有办理离婚手续,反而还希望施秀英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为他们的沟通进行“搭桥”。“来办理离婚手续的人大多情绪都不太好,所以我们更多的是理解。何况说不定能劝和一个家庭,受点委屈也没什么。”施秀英笑着说。

自该公益项目成立1个多月以来,6名志愿者已为17对夫妻进行婚姻辅导和情绪疏导,并让他们破镜重圆。施建凤表示,下阶段,她们打算组织一些活动,为部分家庭开展预防性服务等,提升服务对象经营婚姻家庭的能力,并对服务对象进行回访,为实现家庭和谐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