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召开2020年11月新闻发布会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 冯玲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 薛建军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 贾小龙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冯玲。欢迎大家出席中国气象局2020年11月新闻发布会。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10月全国天气气候情况,11月全国气候趋势预测,未来10天全国天气趋势预报,以及11月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及相应的气象服务提示。今天为大家邀请到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薛建军先生、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先生。
我先围绕今天的主题把相应的情况给大家进行报告。
2020-11-04 15:00:10
我首先介绍一下10月全国天气气候情况。
2020年10月,全国平均降水量30.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6%。全国平均气温10.4℃,较常年同期偏高0.1℃。天气气候总体呈现三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台风生成偏多,有1个强热带风暴登陆我国。10月,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有7个台风生成,生成个数较常年同期(3.6个)偏多3.4个;有1个强热带风暴登陆我国,比常年同期略偏多。10月13日,强热带风暴“浪卡”在海南琼海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级(25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88百帕,登陆强度低于常年10月同期值(28米/秒)。受“浪卡”、“沙德尔”和“莫拉菲”带来的风雨影响,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人民生活生产受到一定影响。
第二个特征是华西秋雨引发甘、川、鄂等局地出现滑坡等地质灾害。10月,华西地区中南部大部累计降水量有50~100毫米,局地超过10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华西中部降水偏多2成以上,局地偏多1倍。甘肃南部部分地区、陕西西南部、四川北部及东南部、重庆中南部、贵州北部和西部等地降水日数达16~20天,局地超过20天,较常年同期偏多2~4天,局地偏多4天以上,四川东南部和重庆南部等地最长连续降水日数超过7天,局地超过10天。秋雨对晚秋作物收割、晾晒以及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另外,秋雨诱发甘肃、四川、湖北等省局地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第三个特征是,四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10月,共有4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分别发生在3-6日、12-13日、20-23日和28日至11月2日,其中,3-6日累计降温幅度达到8℃以上的范围最大。受冷空气影响,宁夏吴忠、山西娄烦、甘肃武威等地发生冻害或雪灾。
10月,全国共发布预警信息9778条。其中,台风、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森林火险、大风、霜冻预警信息发布数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144%、108%、30%、29%和25%,暴雨、寒潮、强对流和大雾预警信息发布数量较去年同期分别降低26%、28%、30%和37%。预警信息在防灾减灾决策和基层组织临灾避险中发挥了较好作用。
2020-11-04 15:05:39
下面我介绍一下11月全国气候趋势预测情况。
11月,北方地区气温东部偏高、西部偏低。贵州中南部、广西、广东、海南、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新疆大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其中,新疆中北部偏低1~2℃。全国其余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川西南部、云南西部偏高1~2℃,西藏大部气温偏高2~3℃。预计月内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过程主要有四次。
另外,11月全国大部降水偏少,华北东部、黄淮东部及江淮等地偏少明显。与常年同期相比,内蒙古东北部和西部、黑龙江、甘肃、青海北部和东部、四川北部、广西东南部、海南、广东大部、新疆大部等地降水偏多,其中,新疆北部偏多2~5成。全国其余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其中,内蒙古中部、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上海、云南西部、西藏大部偏少2~5成。
2020-11-04 15:16:38
关于未来10天全国天气趋势预报。
未来10天(11月5-14日),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明显偏少。川西高原、云贵高原、西藏东部、华南沿海等地降水量有5~30毫米,其中,海南岛部分地区有50~120毫米;新疆北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南部、内蒙古东北部及东北地区等地部分地区降水量有1~5毫米。
未来10天,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弱。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西北地区大部、华北北部、东北地区及云南西部等地偏高2~3℃。
未来10天,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多台风活动。除“天鹅”和“艾莎尼”外,南海和西北太平洋面将有1~2个台风生成,其中一个将影响南海海域。
未来十天主要天气过程包括:
5-6日,青藏高原东部有雨雪天气。其中,青海东南部和川西高原北部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云南、西藏东南部等地有小到中雨,局地有大雨。
5-7日,受冷空气影响,新疆北部及长江中下游以北大部分地区将先后出现4-6级偏北风,气温下降4~6℃,其中,内蒙古东南部、东北地区中南部、青藏高原东部等地降温可达8℃以上;最低温度0℃线位于华北北部及陕西北部一线。新疆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中北部先后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
6-9日,台湾海峡、南海中北部等海域有大风天气。
10-12日,南海中北部海域仍有较大风雨天气。
2020-11-04 15:17:13
下面介绍一下11月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及气象服务提示。
关于秋收秋种期间天气形势。预计11月份,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气温偏高1~2℃,对秋粮晾晒储存及设施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有利。新疆中北部气温偏低1~2℃、降水偏多2~5成,牧区可能出现雪灾。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偏高1~2℃,降水偏少,其中,河北、山东、河南东部等地可能偏少2~5成,各地要密切关注土壤墒情,适时灌溉,确保冬小麦苗期生长和冬前形成壮苗。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偏少,利于秋收作业和秋播作物生长。华南大部气温偏低,中部和南部降水偏多,可能对晚稻收晒略有不利。西南地区大部农区气温和降水接近常年,气象条件基本利于冬小麦播种和油菜生长。
有几点气象服务提示:
北方牧区和设施农业区要做好棚舍加固,防范雪灾和冻害,牧区还要做好饲料储备、转场等工作;
北方冬麦区各地要密切关注降水、墒情变化,加强苗期管理,及时查苗补种,确保齐苗和形成冬前壮苗;
江淮、江汉等未完成秋收的地区要抓住近期晴好天气做好秋收扫尾工作,及时腾茬适时播种冬小麦;
江南、华南要避开降雨时段及时收晒成熟晚稻,土壤过湿地区雨后注意排湿降渍,确保油菜顺利移栽。
另外,各地利用冬闲季节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做好库塘蓄水,科学合理调配农业生产用水,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西南林区、华北林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森林火险等级较高,需密切关注上述地区森林火灾预防工作。
我要介绍的内容就是以上这些。下面是记者提问环节。
2020-11-04 15:23:52
此前,气象部门宣布已经进入拉尼娜状态。请问什么时候可以形成拉尼娜事件?维持时间和强度如何?对我国今年冬季气候会造成什么样影响?
2020-11-04 15:37:12
近期大家都非常关注拉尼娜的状态。今年8月开始,中东太平洋的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目前,这种状态仍然在持续。根据我们的预测,拉尼娜状态会在今年冬季达到峰值,之后开始衰减。到今年冬季,按照目前的业务监测指标,可以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关于这次拉尼娜事件的强度,我们初步判断是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总体而言,在多数拉尼娜年的峰值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比较频繁,我国中东部和大部地区的冬季气温偏低的概率比较高。但我们也注意到,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影响我国的各个气候要素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拉尼娜只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重要因子之一。我国冬季一方面受到热带海洋的影响,同时冷空气来自高纬地区,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的变化,包括海冰的变化和积雪的变化,同样会对中高纬度的环流系统产生明确影响。所以说,我们对冬季气候的预测,是从多个因子角度去综合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们会及时跟踪后期拉尼娜事件的发展,尤其是它的强度的发展,特别是它对大气环流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其它一些影响冬季气候的因素,综合考量今年冬季气候的情况。
2020-11-04 15:47:35
我的第一个问题,接着刚才提到的拉尼娜事件问一下,今年冬季会不会出现大面积的雨雪天气?与往年相比,雨雪的降水量和范围有没有变化?会不会对春运造成影响?第二个问题,最近网上有视频显示秦岭一侧出现了大团的云雾,另一侧晴空万里。视频配文说“秦岭以一己之力挡住了南下的空气”,我们想问气象部门对此怎么看?
2020-11-04 16:01:06
关于今年冬季我国总体气候趋势,近期我们组织了相关业务科研单位与国内高校从事气气候研究的专家,对今年冬季气候趋势进行了会商。根据目前会商意见,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总体还是比较频繁的,冷空气势力总体偏强。另外,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路径总体是以西北路径为主。在这样的整体形势下,今年冬季,除了东北地区和东部沿海以及高原地区偏暖一点以外,其余大部地区的气温是正常到偏低的。降水总体上是北多南少,因为受到了拉尼娜的影响,我国南方的水汽输送条件总体偏差、降水偏少。
另外,今年冬季我国气候变化阶段性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气温变化。在冬季前期,除了内蒙古西部、西北地区和华南地区气温偏低以外,全国大部地区的气温还是正常到偏高的分布。到了明年的1月前后,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会明显变强,我国中东部和大部地区的气温会较常年偏低,北方地区有可能出现比较强的冰与雪的天气,要注意防范。南方地区受到了拉尼娜的影响,今年冬季出现大范围的、持续性的低温雨雪冰冻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在西南地区的东部,还有江南西部,冬季还是会出现阶段性的雨雪天气。
气候预测本身难度非常大,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影响气候的变化因子和因素是复杂的,有来自于热带地区的,也有来高纬极区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所以造成了气候预测的难度大、不确定性大。我们一方面是加强气候机理规律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一些气候预测的方法,后期也会及时地监测会商,提供滚动的气候趋势预测意见。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知道,全球海洋大陆的分布,包括陆地上的地形、山脉格局,对气候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比如说,青藏高原对东亚地区的季风气候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秦岭的角度来说,它的尺度比青藏高原的尺度小很多,秦岭的屏障高度在3000米左右,秦岭广义山脉可以到上千公里。它的隆起对气流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一方面对北方下来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另一方面对南方热带地区向北输送水汽也有阻挡作用。再小尺度的山脉对局地的天气气候也是有影响的,在它的尺度范围内,可以对气流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超过尺度范围的冷空气可能不是它能够拦得住的。
2020-11-04 16:08:37
现在台风季已经进入尾声,总体感觉今年台风是有点儿不走寻常路。请问一下今年登陆或者影响我国的台风呈现什么样的特点,以及造成这样特点的原因?
2020-11-04 16:19:16
今年到目前为止一共有20个台风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其中5个台风在我国登陆,生成数和登陆数与常年相比都是偏少的。今年台风的第一个特点是生成地点偏西,离我国比较近,整个生命史偏短,整体来看强度偏弱。第二个特点是影响比较集中,出现了历史上没有的7月空台现象,台风一个都没有。8月下旬到9月上旬,半个月内3个台风影响我国东北地区,这也是1949年以来所没有的。第三个特点是10月以来台风对我国南海,包括海南岛等地方影响比较密集。10月有7个台风生成,15号、16号、17号、18号、19号台风都有密集影响。
造成台风今年这样的特点,最关键的天气系统是副热带高压。今年7月副热带高压偏强,热带地区被它控制了,下沉气流不利于台风这种对流系统发展。到了8月、9月,虽然菲律宾以东、南海这边副热带高压退出来了,腾出来台风生成的区域,但副高本身还是异常强大,特别是它所控制的区域异常偏北,这导致了8月下旬和9月上旬的台风只能沿着副高西侧往北走,影响我国东北地区。到了10月,副高还是偏强的,位置偏西、偏北,在我国的南海和菲律宾以东的区域,从海洋温度、水汽负荷来说都是有利于热带对流系统的发展,导致台风不断生成。
2020-11-04 16:20:57
马上到供暖季,大家对今年冬天的雾霾情况、大气污染情况一直比较关注。我想问一下,今年冬天的整个大气环流情况,大气扩散的条件怎样?
2020-11-04 16:22:27
今年冬季总体而言,冬季风总体上略偏强,中高纬的环流情况是冷空气比较频繁,势力总体会偏强。在这样的条件下,预计今年冬季大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如汾渭平原和京津冀周边地区接近近5年的平均水平。长江地区比近5年偏差一点。三个地区总体情况与2017年、2018年比较接近。尽管今年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但在冷空气活动的间歇期还是要关注大气污染情况,要高度重视。
2020-11-04 16:24:56
感谢记者的提问,感谢媒体朋友对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的支持,也请大家能够及时关注我们临近的天气预报预警。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20-11-04 16:2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