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宋善允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薛建军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晓龙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每日经济报记者
央视记者提问
中国气象报记者
央广网记者提问
封面记者提问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主持人宋善允,欢迎大家出席中国气象局2021年4月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我给大家请来了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薛建军先生、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先生。今发布会内容非常丰富,下面我们请贾小龙先生向大家介绍一下3月国内天气气候事件、清明节假期天气趋势以及4月气候预测,还有今年汛期气候趋势预测的情况。
2021-04-02 11:05:32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3月国内外天气气候事件。2021年3月,全国平均气温6.6℃,较常年同期偏高2.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仅低于2018年(6.95℃);广东、内蒙古2省(区)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福建、云南、浙江、辽宁为次高;广西田阳(39.3℃)、贵州册亨(38℃)等61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3月极值。全国平均降水量27.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6%;云南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二少,北京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三多;新疆和硕(61.1毫米)和焉耆(62.4毫米)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
2021-04-02 11:06:12
3月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有:
第一,月内出现4次冷空气过程,部分地区遭受低温冷冻灾害或雪灾。3月共有4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分别发生在1-2日、5-7日、16-17日、20-22日。其中1-2日和5-7日的寒潮过程降温幅度较大,20-22日的强冷空气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较广。5-7日,东北大部、华北北部及河南和湖北的部分地区气温下降8℃~14℃,其中黑龙江和吉林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达20℃以上;新疆、黑龙江、吉林和四川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中到大雪,河南、内蒙古、陕西等多地局部遭受雪灾或低温冷冻灾害。
2021-04-02 11:06:42
第二,云南等地干旱持续,华南干旱露头并发展。3月,云南中北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等地干旱持续发展,普遍达中到重度气象干旱,云南西北部和东北部有特旱;福建南部、广东东部、广西南部气象干旱露头并发展,出现中旱和重旱。根据3月31日统计,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六省(区)中旱以上面积达到74.9万平方公里,重旱以上达28.9万平方公里,其中特旱8.5万平方公里。云南部分地区因旱造成水库蓄水不足,人畜饮水困难;云南、四川南部等地森林火险等级高。
2021-04-02 11:07:31
第三,我国北方遭受3次沙尘天气过程,强度强,影响范围广。3月,我国北方地区平均沙尘日数(扬沙及以上等级)0.9天,为2011年以来同期最多;出现3次沙尘天气过程,次数接近2000-2020年平均值(3.6次),其中3月13-18日、3月27日-4月1日为强沙尘暴过程,19-21日为扬沙过程。3月13-18日,出现近10年我国最强沙尘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涉及19个省(区、市),影响范围456.2万平方公里;内蒙古中西部、甘肃西部、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北京、天津等地出现沙尘暴,其中内蒙古中西部、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北京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强沙尘暴,北方多地PM10峰值浓度超过5000微克/立方米。沙尘天气造成空气质量、能见度下降,并对人体健康和交通出行造成不利影响,北京市及周边沙尘区空气污染程度以重度到严重为主,新疆、内蒙古及甘肃等地部分地区受灾。
2021-04-02 11:08:14
3月,全国共发布预警信息19925条。其中,沙尘暴、森林火险、暴雪、道路结冰、大雾预警信息发布数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638%、217%、88%、68%、63%,这些预警信息在防灾减灾决策和基层组织临灾避险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2021-04-02 11:08:33
下面介绍一下全国清明假期天气趋势。清明假期期间(4月3-5日)天气趋势预报:预计,清明节假期期间,西北地区大部、黄淮西部、江淮、江汉、江南北部及贵州等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2℃,其中江汉、江南西北部等地偏低3~4℃;华南大部、江南东南部及云南等地气温持续偏高2~3℃。3日,华北、东北南部、黄淮东部等地有4~6级风。
假期期间,东北大部地区以晴或多云天气为主。西北地区东部、江南北部和西部、贵州、云南东部及广西西北部等地以阴雨天气为主,一般为小到中雨,其中广西西北部、云南东部等地的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雨。江南北部、贵州、云南东部等地累计降水量有10~20毫米,其中云南东南部及贵州等局部地区有40~60毫米。西北地区、黄淮等地有2~6毫米降水。
2021-04-02 11:09:05
下面关于4月全国气候趋势预测。
第一,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预计4月,江南西北部、西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北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其中新疆南部偏低1~2℃,全国其余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其中内蒙古东部、东北、华南东部和西藏西南部等地偏高1~2℃。预计4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过程主要有四次,出现的时间和强度分别是:上旬前期(强)、上旬后期(强)、中旬中期(中等)和下旬前期(弱)。
2021-04-02 11:09:34
第二,华北大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北部、西南大部、西藏东部、西北地区东部和新疆南部降水偏多。与常年同期相比,华北大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北部、西南地区大部、西藏东部、西北地区东部和新疆南部等地降水偏多,其中内蒙古河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东部等地偏多2~5成。全国其余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其中东北地区东部和华南东部等地偏少2~5成。
2021-04-02 11:10:08
有几点气象服务提示:一是"清明节"将至,需注意用火安全。清明节期间是祭扫、踏青活动高峰期,预计华北北部、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中部、四川南部、云南西北部和华南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森林火险等级较高,森林防火形势严峻,需注意野外用火安全,加强火源管理。
二是防范气温波动较大对公众健康的不利影响。4月,我国气温多起伏、昼夜温差大,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心脑血管病患者易复发。建议公众关注天气变化,早晚注意保暖;外出春游时,要备足衣服,及时增减,以防伤风感冒。
三是注意防范低能见度及重污染天气的影响。预计4月上中旬,冷空气活动频繁,华北、黄淮、西北地区和新疆等地需防范沙尘天气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4月后期,冷空气势力减弱,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需预防重污染天气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四是防范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影响。4月全国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将有所增多,各地需及时积极采取措施,防范强对流天气给公路、铁路、民航等部门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2021-04-02 11:10:27
下面介绍全国汛期气候趋势预测。预计今年汛期我国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旱涝并重,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全年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偏多。
珠江流域东部、黄河上中游、海河流域局部、松花江流域可能有较重汛情。主汛期(6月至8月)主要多雨区在北方,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东北、华北、黄淮北部等地降水偏多,江南东部和华南东部为次多雨区。珠江流域东部、黄河上中游、海河流域局部、松花江流域降水较常年明显偏多,可能发生较重汛情。西北地区东部和西南地区大部山洪地质灾害偏重。重庆大部、湖北南部、湖南西北部、新疆东北部降水偏少2~5成,发生气象干旱的可能性大。
预计夏季全国大部气温偏高,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大部、新疆北部等地有阶段性高温热浪。东北地区出现持续性低温的可能性较小。
预计全年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偏多。全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台风个数为27~29个,较常年(26个)偏多,其中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为8~10个,较常年(7个)偏多,台风的总体强度为中等到偏弱,台风路径以西北行为主,可能有北上台风影响我国,对华东沿海和华南东部沿海影响较大。
2021-04-02 11:12:19
我的介绍完了,谢谢。
2021-04-02 11:13:36
下面请薛建军先生为大家介绍《2020年大气环境气象公报》和《2020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
2021-04-02 11:14:17
大家好,首先为大家介绍《2020年大气环境气象公报》。
近年来,大气环境质量受到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为治理大气环境污染,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年6月27日,国务院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国气象局先后制定下发了《环境气象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和《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业务实施方案》等,全力做好环境气象的监测预报服务工作。同时,为及时掌握气象条件对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影响,做好环境气象评估工作,中国气象局制定了《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防治效果影响评估规范》和《大气环境气象公报编制发布规范》。根据相关规范要求,中国气象局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2020年大气环境气象公报》,公报详细分析了2020年全国大气环境和大气污染气象条件相对于2019年、2017年及过去5年平均情况的变化。公报还评估了2000年以来我国大气环境变化情况。总体来看,据气象观测、卫星遥感与环境监测分析,2020年气象条件有利PM2.5和臭氧浓度的下降,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期间大气环境持续改善。
2021-04-02 11:14:52
2020年全国大气环境继续改善。霾日数继续下降,其中,全国平均霾日数24.2天,比2019年减少1.5天,比2017年减少3.3天;京津冀、汾渭平原、长三角、珠三角2020年平均霾日数分别为38.5天、44.0天、26.5天、2.0天,比2019年减少6.7天、7.6天、7.5天、1.1天,比2017年减少17.9天、30.0天、26.8天、4.3天。全国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56微克/立方米和33微克/立方米,比2019年降低11.1%、8.3%,比2017年降低18.8%、17.5%;全国臭氧平均浓度为138微克/立方米,比2019年降低6.8%,比2017年升高0.7%(PM10、PM2.5、臭氧资料来源于生态环境部环境监测总站)。2020年,低层大气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总量继续下降,全国大部地区保持了近年来酸雨改善的较好水平。
2021-04-02 11:15:33
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2000年以来我国大气环境整体呈现前期转差后期向好趋势。全国平均霾日数2006年前呈上升趋势,2007年之后转为下降趋势。全国霾天气过程次数呈现先上升再下降后趋于平稳的变化。2000年至2013年呈上升趋势,2013年达到峰值(15次);此后至2017年呈下降趋势;2017年至2020年霾天气过程基本稳定在5-7次每年,受气象条件变化略有波动。
2021-04-02 11:16:02
2020年气象条件有利于大气环境的改善。受有效降水偏多影响,全国平均气象条件可使PM2.5浓度较2019年和2017年分别下降5.5%和4.4%。但是供暖季受冷空气偏弱、小风日数偏多、相对湿度偏高等影响,气象条件不利于PM2.5浓度下降。2020年5-10月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受降水偏多、辐射偏弱、日最高气温偏低影响,气象条件较2019年和2017年同期有利于臭氧浓度下降。仅华南和西北地区东部的部分地区气象条件较2019年同期不利于臭氧浓度改善。
2021-04-02 11:16:28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大气环境呈现向好趋势,但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冬季持续性、区域性霾和重污染天气过程和夏季区域性臭氧污染天气过程仍时有发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力度不能放松。气象部门也将加强与生态环境部门的合作,继续做好重污染天气监测预报,为各地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021-04-02 11:16:58
下面为大家介绍《2020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
第一,2020年全国水热条件总体好于常年和2019年,植被生态质量和固碳量达2000年来最高,地表变“绿”、固碳能力显著增强。
2020年全国平均降水量有694.8毫米,较常年值(1981-2010 年均值)偏多64.9毫米,较2019 年偏多49.2毫米;全国平均≥0℃积温为4312.9℃•日,较常年偏多3.9%、接近2019年,水热条件总体利于植被生长和生态质量的提高。
最新监测结果表明,2020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为68.4,较常年提高7.3%,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植被覆盖度较常年分别增加43克碳/平方米和3.0个百分点。与2019年相比,2020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提高1.2%,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增加26克碳/平方米。从2000-2020年全国总体变化趋势来看,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增加趋势,实现了“三级跳”,其中2012-2020年较2000-2001年、2002-2011年两个阶段明显提高,2020年达2000年以来最高。2000-2020年全国植被生物量也呈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12克碳/平方米,2020年全国平均植被生物量达1159克碳/平方米,较2000年增长了27.5%,植被固碳量达2000年以来最高,地表变“绿”、固碳能力显著增强。
2021-04-02 11:17:18
第二,2000年以来全国有92.6%的区域植被生态持续改善,全国草原区和林区2020年生态质量达2000年以来最好。
2000-2020年全国有81%的区域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有93%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有利于植被生长。全国有92.6%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提高趋势,中东部大部地区平均每年增加0.25 ~1.5,植被生态质量明显改善。2000-2020年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覆盖度平均每年分别增加2.5~12.0克碳/平方米和0.25~0.9个百分点,为全国增加比较显著的区域。从草原、森林、农田三大生态系统来看,全国草原区和林区2000年以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分别增加4.1克碳/平方米、5.4克碳/平方米,2020年达2000以来最高。2020年全国农区气象灾害影响总体较轻,全国粮食平均单产达2000年以来最高,全年粮食喜获丰收。
2021-04-02 11:17:35
第三,2000年以来全国水土保持功能提升,气象条件贡献率为30.1%。
植被具有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等服务功能,2000-2020年全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覆盖度的提升也使水土保持功能呈提高趋势,其提升的主要原因是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叠加了有利的气象条件,其中全国林区和草原区水土保持功能提升的气象条件贡献率平均为 30.1%。从植被固碳释氧服务功能来看,2000年以来全国林区有90.7%区域植被固碳释氧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内蒙古东部、四川、贵州、广西等部分林区植被吸收二氧化碳量和释放氧气量平均每年增加30克/平方米以上,2020年全国林区固碳释氧水平达2000年以来最高。
此外,《2020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还对三江源、祁连山、黄土高原、海河流域、西南石漠化区以及洞庭湖、鄱阳湖流域等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了气象监测评估。其中,三江源地区2000-2020年降水呈增多趋势,植被生态持续改善,主要湖泊面积增加。
2021-04-02 11:17:54
我的发布结束,谢谢。
2021-04-02 11:18:28
谢谢贾小龙先生、薛建军先生。下面请记者提问。
2021-04-02 11:35:01
今年以来我国的沙尘天气发生总体情况是怎样的?比常年是否偏多?原因是什么?
2021-04-02 11:43:04
今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的平均沙尘日数11.5天,为2005年以来最多,今年以来我国共发生六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3月13-18日、27-29日为强沙尘暴过程,其余四次为扬沙过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关于沙尘暴发生的沙尘源区,蒙古国和我国西北地区是沙尘形成的重要地区,去年蒙古国、我国西北地区大部气温明显偏高、地表基本没有积雪覆盖,这样的地表状况是沙尘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第二,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西伯利亚高压出现多次增强,为沙尘天气形成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动力条件,蒙古国和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受阶段性的偏西北风影响,有利于沙尘从源地向中南方向输送,造成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明显的沙尘天气过程。
2021-04-02 11:43:29
大家都知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请问现在我国哪些地方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清明时节哪些地方更加适合出游踏青?
2021-04-02 11:43:50
这两天我国大范围降雨,华北、黄淮、江淮、江南、西南、西北都在下雨,明天降雨的范围也很大。清明节当天,降雨范围有所缩小,西北地区东部、江汉,云南东南部、广西西北部、贵州南部有中到大雨,像长沙、重庆这些城市很有细雨纷纷的感觉。清明期间,全国大部地区还是比较适宜踏青的,但是云南、贵州、广西部分地区下雨范围比较大,出行游玩要注意安全。日前“中国天气”发布了清明踏青赏花地图,大家可以在中国天气网及其微博、微信查看。
2021-04-02 11:44:14
请问现在农业生产方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2021-04-02 11:45:21
4月就是春耕春播关键时期,要关注连阴雨、强降水、强对流、阶段性低温的影响。西北地区东部、江南西部等地可能会出现阶段性低温,长江中下游地区阴雨较多,不利于播种以及幼苗的生长。4月3-7日湖南中北部、江西北部要防范倒春寒的影响,华南大部分地区降水继续偏少,部分地区会出现春旱。4月中旬江淮、江汉多阴雨,我国北方的苹果产区存在轻至中度的冻害风险,要加强防范。另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进入4月强对流天气增多,要关注天气预报预警,提前避开雷电、雷暴大风等不利天气,确保春播期间田间作业的安全。
2021-04-02 11:45:46
我补充一下。从去年冬天,我国西南、华南不少省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从4月的天气预测趋势来看,这些地区能够缓解旱情的降水条件不是特别具备,还是需要继续关注旱情,要及时采取特别措施。气象部门也在组织这些区域抓住有利条件开展防范旱情发展的工作。
2021-04-02 11:46:09
前不久我们留意到国家气候中心网站上首次面向公众发布了气候趋势预测产品,为什么这个产品可以面向公众发布了?这项工作有什么意义?公众应该如何理解这个产品?
2021-04-02 11:47:08
首先感谢大家对气候预测的关注和关心。从今年世界气象日3月23日开始,中国气象局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决定面向公众发布气候预测结论,此后我们会定期发布气候预测公报,为公众提供气候预测信息。公众可以在国家气候中心官网的气候预测专栏获得详细的信息。气候预测是指对未来一段比较长时间内的气候状况进行预测。由于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我们目前科学认知的局限性,气候预测还是世界性的难题,气候预测不确定性还是比较大的,预测的准确率和天气预报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鉴于此,此前我们气候预测的产品主要为政府和决策层提供一些参考信息。
今年开始向公众发布气候预测信息,我想主要的出发点和意义应该有两个方面:第一,凸显气候预测要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定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公众对气候预测信息也逐渐有了很大需求,所以气候预测要惠及更广大的公众,能够指导大家的生产生活。第二,气候预测还是要紧紧地依靠自主科技创新,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尽管气候预测很难,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气候预测的核心技术取得了很大发展,对气候的科学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气候预测准确率不断提高,这也是支撑气候预测产品能够面向公众发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未来气候预测还是要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改进、提高,更好地服务公众日常的生产生活和活动。
最后,我想再强调一点,气候预测是世界性的难题,而且对于我国而言,影响我国气候的因子极为复杂。因此,公众使用在气候预测信息的时候,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和了解、理解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预测的精准程度和我们比较熟悉的天气预报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要合理、科学地使用预测结果。我们也会不断地提供一些滚动更新的预测信息,请公众及时来关注。另外,大家要及时关注中央气象台发布的中期、短期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信息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气象预报的作用。
2021-04-02 11:47:29
这个问题我也补充几句。气候预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包括很多气象科技特别发达领先的国家,官方也不对公众发布气候预测产品。大家现在网上看到的很多都是一些非官方机构发布的预测,它们的质量也参差不齐。我们为什么今年开始对公众发布气候预测产品呢,刚才讲到,一个是我国气候预测的科技水平在这些年确确实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准确率基本达到了可用的程度。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国家高质量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气候预测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们如果有相对可靠的气候预测产品,就能有更长的时效、更早的提前量进行灾害防范,保障生命安全。有了气候预测产品,我们就能早做打算,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包括旅游、出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天气气候条件的依赖程度更大,气候条件已经成为生产资料的一部分。气候预测产品对各行各业特别是农业、交通运输、物流、新能源、海上经济、城市治理运行、旅游等等,都有非常大的助力,能够帮助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率。生态环境最上游的驱动因子就是气候条件,对气候条件有更长一点的预估,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采取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措施。
基于这些原因,我们提供气候预测产品,边创新探索,边提供应用服务。也特别欢迎大家在应用过程当中,给我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2021-04-02 11:48:10
202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刚才公告中也提到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有所提升,这对碳中和是否存在有力的影响?
2021-04-02 11:58:37
我国植被生态质量的提高,对碳中和肯定是有利的,主要表现为2020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达到了2000年以来最高,2020年我国地表变得越来越绿,植被固碳量越来越高,植被固碳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叠加了良好的水质条件,植被固碳量的提高对碳中和非常有利。植被固定碳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全国植被固碳量提高有利于促进碳中和。
2021-04-02 11:59:02
本次发布会发布了《2020年大气环境气象公报》,内容显示2020年全国气象条件整体有利于大气环境改善,我们也看到今年3月持续的雾、霾、沙尘等天气,请问是由什么导致的?4月情况如何?
2021-04-02 11:59:35
这几年大气环境总体转好,态势还是很明显的。今年3月气象条件的不利影响导致了大气环境不太好,主要原因是2021年3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气象条件较2020年同期偏差4.2%,风速偏低,相对湿度偏高,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稀释,容易导致雾、霾天气。其中北京地区更为明显,整个3月气象条件是2013年以来最差的,大气污染物稀释增长条件为2013年以来最为不利,非常容易形成持续的雾、霾天气。另外,以前我们可以感受到,来了冷空气之后雾、霾会有所改善,但今年3月由于沙源区气温偏高,容易起沙,冷空气带来的是沙尘天气。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导致空气质量更加不好。预计4月全国大部分污染物扩散气象条件总体来说较好,特别是上半月冷空气活动相对活跃。中旬要注意冷空气大风导致的沙尘天气影响。下旬冷空气势力总体偏弱,要注意防范雾、霾天气。
2021-04-02 12:00:03
今年春天的雾、霾主要还是天气气候因素引起,一方面是静稳天气多、扩散条件差,另一方面不是静稳天气的时候,又有沙尘天气来。最后提醒大家,清明节假期即将到来,请及时关注天气预报,注意出行安全,特别是用火安全。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21-04-02 1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