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部委办新闻发布会>

中国气象局2021年6月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1-06-03  |  来源:中国网  |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21-06-03  |  来源:中国网  |  责任编辑:
中国气象局定于6月3日上午10:30在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召开2021年6月新闻发布会,届时将发布六月气候趋势预测及高考天气等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图片实录更多

文字实录

查看全文正序倒序刷新
  • 王志华: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中国气象局6月新闻发布会,我们今天为大家邀请的专家是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薛建军、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工程地面系统总指挥魏彩英。我将为大家介绍5月份全国天气气候情况,高考和夏收夏种期间天气预报,6月气候趋势预测及防汛减灾工作建议。

    先说一下5月全国天气气候概况。

    2021年5月,全国平均气温16.9℃,较常年同期偏高0.7℃;华南南部、云南东北部、新疆北部等地偏高2~4℃。全国平均降水量74.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7.7%;江西、湖南平均降水量分别较常年同期偏多73.3%、65.0%,均为历史同期次多,浙江偏多81.2%,为历史同期第三多。

    5月以来,全国天气气候总体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多地出现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进入4月下旬后,我国中东部地区强对流活动频次、强度呈现显著增多增强的特征,近一个月内出现达8次。4月30日,江苏南通出现极端大风,南通沿海局地风力达 13~15级,最大风速达47.9米/秒(15级);5月14日,江苏苏州和湖北武汉发生强龙卷,现场灾害调查分析显示最大风力可达17级。6月1日,黑龙江省尚志市也出现龙卷风和冰雹强对流天气。

    二是南方发生6次区域性暴雨过程。5月,我国南方共出现6次区域性暴雨过程。5月,江苏、安徽、湖北、上海、浙江、江西、湖南、贵州8省(市)区域平均降雨量24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二多。湖北、江西等地部分水库和河流超过汛限水位或警戒水位。5月底,福建、广东降雨开始明显增多,前期旱情已大部缓解。5月30日19时至31日19时,广东惠州龙门县龙华镇24小时降雨量达537.2毫米。

    三是冷空气过程活跃,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多发。5月,我国出现3次冷空气过程,其中15-17日为强冷空气过程致山西、陕西东北部、山东西部、湖南东南部等地降温幅度超过10℃。月内发生4次沙尘天气过程,较2000-2020年同期平均值(2.9次)明显偏多,为2002年以来同期最多。其中6-8日沙尘天气过程影响范围较广,内蒙古西部和东南部地区达到沙尘暴级别,局地达强沙尘暴级别。

    5月,全国共发布预警信息4.5万余条。其中,强对流、暴雨、大风预警信息发布数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77%、50%、38%,这些预警信息在防灾减灾决策和基层组织临灾避险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2021-06-03 10:31:35

  • 王志华:

    下面介绍一下今年高考期间(6月7-9日)天气预报。

    预计高考期间,华北南部、黄淮等地有高温天气;华北北部、东北等地有阵性降雨;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及华南等地自西向东有较明显降雨。具体如下:

    7-9日,华北南部、黄淮大部、江淮、江汉等地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局地可达37~40℃。华北北部、东北等地自西向东将有一次分散性降雨。

    7-9日,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大部、江南西部和北部等地有小到中雨,局地大雨或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

    建议家长、考生和考务工作人员密切关注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预警,针对可能出现的高影响天气,采取措施予以防范。

    2021-06-03 10:32:17

  • 王志华:

    下面我介绍一下夏收夏种天气预报及有关建议。

    6月正是西北、华北、黄淮等地冬小麦成熟收晒、秋收作物播种的关键月份,预计6月上中旬,北方冬麦区多晴好天气,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利于冬小麦灌浆成熟和收获晾晒,但部分地区可能遭受强对流天气的影响。预计6月份,夏种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土壤失墒加快,局部可能发生旱情,不利于夏种。

    根据天气气候预测意见,对夏收夏种提出以下建议:

    1. 鉴于北方冬小麦将陆续进入大范围成熟收获阶段,各地应根据天气和墒情状况,加强麦田后期管理,适时浇灌灌浆水或采取一喷三防措施,促进冬小麦充分灌浆。

    2.北方冬麦区需做好跨区机收作业调度,加紧收获成熟小麦,需防范局地短时强降水、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及高温天气对小麦成熟和收获的不利影响。

    3.各地需密切关注天气和墒情变化,做好抢墒、造墒播种工作。

    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夏收夏种气象服务工作,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制定下发了《全国夏收夏种气象服务方案》,于5月21日启动夏收夏种专题气象服务,组织全国气象部门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专项气象服务。5月28日,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了夏收夏种气象条件专题会商。联合农业农村部向150万跨区农机作业手、种粮大户提供直通式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

    各地气象部门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滚动发布夏收夏种期间农用天气预报,提醒广大农民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夏收夏种,根据夏种需求,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最大限度减轻或避免不利气象条件对夏收夏种产生影响。

    2021-06-03 10:34:52

  • 王志华: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6月全国气候趋势预测及防汛减灾工作建议。

    关于6月全国气候趋势预测,预计6月份,华南中东部、西南地区西部和南部、东北地区中北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云南西部、福建南部等地旱情将进一步缓解。全国其他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其中华北南部、黄淮西部、江汉、西北地区东南部偏少2~5成。预计未来十天(6月4-13日),华南大部降雨仍偏多。预计,江南大部、华南大部以及云南、贵州等地累计降雨量有60~110毫米、部分地区120~180毫米,局地可超过250毫米;上述大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3~7成,局部偏多1倍以上。未来十天华北、东北地区多阵性降雨,局地有雷暴大风,累计降水量有15~40毫米,局地50毫米以上。

    预计6月份,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除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西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其中华北大部、黄淮、江汉、西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偏高1~2℃。

    预计6月份,可能有1个热带气旋登陆或影响我国沿海地区。预计6月份,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可能有2~3个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热带级)生成,接近常年同期(1.7个)到偏多;其中可能有1个热带气旋登陆或影响我国。

    根据上述情况,气象部门提出6月防汛减灾工作建议。

    一是江南、华南等地需做好防汛减灾工作。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6月1日南海夏季风已全面爆发,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意味着我国将全面进入主汛期。一般情况下,季风爆发后的两周内,季风 气流将携带更为充沛的西南暖湿水汽从热带印度洋和南海输送到东亚大陆,长江以南地区对流性强降雨过程将显著增多,需加强防范强降雨引发的泥石流、滑坡、山洪、城市内涝等灾害。

    二是全国各地需防范强对流天气引发的灾害。6月,我国仍然是强对流天气高发期,强对流影响范围将进一步增大,江南、华南、西南地区东部、青藏高原、华北和东北等地区雷暴日数将明显 增多,需重点防范强对流天气引发的灾害。

    三是华北、黄淮、江汉等地需防范高温天气的影响。6月,上述地区气温偏高,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有阶段性高温热浪,可能影响公众日常生活、身体健康和水电供应,建议密切关注高 温预报预警,及时采取措施予以防范。

    今天凌晨风云四号B星成功发射,下面就请魏彩英女士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2021-06-03 10:43:26

  • 魏彩英:

    各位媒体朋友,我为大家介绍一下风云四号B星整体情况及应用展望。

    风云四号B星(FY-4B)是中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发业务星,卫星设计寿命7年,在风云四号科研试验星FY-4A成功的基础上,风云四号业务星FY-4B的性能功能均进行全面提升。

    (一)卫星平台及载荷性能进一步提升

    卫星搭载四套高性能定量遥感有效载荷:先进的静止轨道辐射成像仪、静止轨道干涉式红外探测仪、快速成像仪、空间环境监测仪器包。其中新增快速成像仪将是世界上首台在静止轨道昼夜高频次成像的定量遥感仪器,可提供2000×2000km区域的1分钟间隔多谱段连续观测;成像仪新增低层水汽成像功能;探测仪在优化观测谱段的同时,将空间分辨率从16km提高到12km;空间环境监测仪器包新增中能和低能带电粒子探测仪。

    (二)卫星遥感产品更加丰富

    风云四号地面应用系统采用更加先进的遥感算法,产品种类显著增加,由FY-4A星的32种增加到57种;产品精度也将进一步提升,例如:海温产品的精度将从2k提升到1.5k。这些遥感产品将为气象预报预测、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特别台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提供观测支撑;FY-4B搭载的空间天气监测载荷可探测地球静止轨道周边空间电磁环境以及电离层天气和太阳活动信息,新增包括中能质子、中能电子、低能粒子、低能电子数据处理等,将为航天活动、卫星设计、空间科学研究及空间天气预警预报业务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三)地面应用系统性能及服务能力提升

    FY-4B的图像定位性能从科研试验星3km提升到2km,干涉仪的辐射定标精度将从试验星的1.5k提升到0.7k,光谱定标精度从10ppm提升到7ppm。地面应用系统采用自主可控信息化技术,数据传输秒级延迟,产品处理时效将由12分钟提升为5分钟。为了及时将卫星观测信息和遥感产品提供用户,FY-4B将新增公有云技术分发实时服务能力和创新服务平台,应用多中心分布式协同服务,具备日检索与外网数据下载服务能力优于15TB,比A星提升50%,实现海量数据快速服务全球用户。

    风云四号B星可以提供大范围高分辨率的连续观测,仪器的观测视场可完整覆盖数千公里的天气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分辨率最高到250米,成像观测的时间分辨率可达到分钟量级,这对捕捉快速变化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变化特别是中尺度天气系统监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在气象防灾减灾方面:风云四号B星对致灾高影响天气如台风、强对流等的进行高频次监测,为气象灾害预警和次生灾害预测提供服务;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通过对洪涝、高温、寒潮、干旱、积雪、植被、沙尘暴的实时动态监测,为生态和环境监测、治理提供信息服务。

    作为风云四号系列首颗业务星,FY-4B的成功发射将实现我国静止气象卫星观测业务的升级换代,将建立中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双星运行、在轨备份”的业务格局,标志着我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全面进入业务服务阶段。风云四号B星的在轨应用将有效提升我国天气预报、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监测和空间天气监测预警能力,有力支撑国家经济建设、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

    2021-06-03 11:00:10

  • 王志华: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2021-06-03 11:28:43

  • 中国日报记者:

    截至5月底,我国还没有台风登陆,今年的台风预测情况是怎样的?

    2021-06-03 12:00:46

  • 贾小龙:

    今年1至5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3个台风生成,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多,无登陆台风影响我国。1980年以来5月份,仅有1989年和2006年出现登陆台风,属于小概率事件,因此,至今未有登陆台风实属正常。

    根据我们对于今年台风的预测,我们近期也对今年汛期气候预测进行了滚动的会商订正,对于全年台风预测预警,总体上维持前期的预测意见。预计6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有2~3个台风生成,可能有1个台风登陆或者直接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且初次登陆台风日期较常年偏早。

    预计夏季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台风个数为11~12个,较常年(11个)略偏多。台风活动路径以西行和西北行为主,对华东和华南沿海影响较大。

    2021-06-03 12:31:22

  • 农民日报记者:

    我有三个问题。第一,汛期开始了,我们去年经历了巨大考验的汛期,今年汛期是什么情况?第二,今年目前极端天气频发,有人认为今年是气象灾害年,是不是这么回事儿?第三,夏收工作陆续开始,夏收时,希望天气晴朗,麦收区天气如何?是否基本无雨?

    2021-06-03 12:40:21

  • 贾小龙:

    首先,我介绍一下近期国家气候中心组织相关单位对今年汛期全国气候趋势的滚动会商研判。5月27日,国家气候中心组织汛期滚动预测会商,对2021年汛期气候趋势及主要气象灾害的预测结论与4月底发布的预测相比,总体意见不变,局部有订正。预计今年汛期我国气候状况总体为偏差,区域性、阶段性的旱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季节内气候变率大。北方多雨区主要在西北地区中东部、华北、黄淮北部、东北,南方多雨区主要在江淮东部、江南大部、华南大部、西南西部。夏季全国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江淮、江汉、江南、新疆大部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

    你提到的有网传2021年是气象灾害年,这种提法是不科学,不正确的,不要轻信此类网络传言或谣言。我国是全球季风活动最为显著的国家,气象灾害多发,因灾造成的年平均经济损失在3000亿元左右,其中2010年最为严重,超过了年平均值的1倍。1991年以来,诸如1992、1993、2004等气象灾害较轻的年份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都超过了2000亿元,所有防灾减灾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具体的预测意见,我们会持续进行滚动会商,提供关于全年气候状况的研判。气象服务对于防灾减灾和减少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1-06-03 12:50:55

  • 王志华:

    关于夏收期间的天气,夏收期间,我国总体是多晴好天气,有利于冬小麦成熟和收晒,但中间会有一些降水,不能说没有降水。

    2021-06-03 12:51:36

  • 封面新闻记者:

    我们注意到港珠澳附近海域,黑龙江等地发生了龙卷风,此前武汉等地也发生了龙卷风。今年我国龙卷风偏多的原因是什么?我国龙卷风历史是怎样的?现在我国龙卷风的预报水平是怎样的?有哪些措施可以提高对龙卷风的预报?对于公众来说,应该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2021-06-03 13:02:00

  • 薛建军:

    最近龙卷风影响比较大,大家都比较关注。龙卷风是小尺度的强对流灾害天气,其具有很强的局地性和突发性,龙卷风从发生至消散的生命史较短,作用面积较小,属于小概率的气象灾害事件。有的龙卷无法观测到,统计数字参考意义不大。现在还不能下今年龙卷风偏多的结论。

    今年龙卷风比近几年偏多,今年4月以来,强对流天气整体偏多偏强,与大背景相一致。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气流强盛,到达的位置更北。今年华南前汛期一开始降水很少,但是长江中下游降水很多,水汽大量输送到长江中下游。二是北方高层冷空气偏强,并且不断南下,高层空气是干冷的,低层空气是暖湿的,增加了不稳定的能量,导致了强对流天气频发,龙卷风偏多。

    从相关文献的历史统计结果来看,我国每年发生龙卷风74次,其中2004年至2011年造成一定灾害的龙卷风平均每年64.6次。而针对致灾性较强的强龙卷,1961年至2010年50年间共记录到165次,强龙卷主要分布在我国江淮地区、两湖平原、华南地区、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东南部等平原地区,具有在某地频发的特征。随着信息传播越来越丰富,对于龙卷风出现的区域,我们比以前认知更广了。

    2021-06-03 13:12:30

  • 薛建军:

    目前广东、江苏等地已在尝试推进龙卷风监测预警数据业务。但什么时间发生,在什么区域发生,预报的难度非常大。下一步,气象部门将基于监测手段的完善和丰富,包括刚才提到的风云系列卫星,不断提升监控能力。

    目前我们的短临预报业务平台不断完善,实现了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自动识别、实时报警和分类临近预警,预警产品实现省市县实时共享、精细到县,部分精细到乡镇(街道)。通过推进龙卷监测预警试验业务,龙卷监测预报预警能力逐步提升。研究建立了基于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对流单体主要参数的对流大风识别和预警方法,研发了多源观测数据融合与风暴追踪识别技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分类强对流天气监测和短时临近预报技术、基于权重的强对流多方法融合预报技术,有力支撑了短时短期无缝隙、主客观并重的强对流天气预报业务发展。

    气象部门持续发展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并加快完善强对流天气监测和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同时,气象部门将与相关部门通过建立联控机制,更好地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为更好应对龙卷风灾害,做到自我防护,建议公众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预警,龙卷风即将来临时,选择最安全的房间,确保龙卷风到来时人们能快速躲避,可选择地下室或无窗户的封闭空间躲避;若正在户外驾驶车辆,应立即去坚固的建筑物中躲避;若不能快速到达避难场所应立即系上安全带,保证头高度比窗户低,用双手或毯子把头部盖住;有条件的话应安全跑到附近的低洼处,趴在低处的平地上并用双手遮盖头;特别提醒高空作业人群、在江河湖面工作的人群、易受垮塌影响人群要做好防范,提前关注强天气预警信息,及时停止作业和快速撤离,转至安全区域。

    2021-06-03 13:23:01

  • 中国气象报记者:

    我有两个围绕风云四号B星的问题。一是风云四号B星在台风这么大尺度系统的监测上,有哪些优势?风云四号B星是一个国际星,在服务“一带一路”方面,有哪些优势?未来还要发射更多的卫星,请介绍一下“十四五”期间卫星发射规划?

    2021-06-03 13:33:32

  • 魏彩英: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在刚才介绍风云四号B星的时候,谈到了一些相关内容。风云四号B星上增加了快速成像仪。这个快速成像仪,可以保证我们常规观测的同时,哪有灾情,哪有局地需要的话,我们会对关注区域进行高频次观测。

    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功发射18颗风云气象卫星,目前7颗卫星在轨运行(包括4颗静止气象卫星和3颗极轨气象卫星,预计明年汛期前FY-4B将投入运行),静止轨道卫星形成“多星在轨、统筹运行、在轨备份、适时加密”的业务格局,极轨卫星形成上、下午星组网观测,可对全球和区域范围内的极端天气、气候和环境事件进行及时高效观测,成为国产卫星中应用最好、定量化水平最强的卫星,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是全球综合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也是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的值班卫星。

    国家领导人在多次主场外交中提到利用气象卫星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数据和遥感应用服务。中国气象局积极贯彻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2018年4月,中国气象局、国家航天局和亚太合作组织共同签署《风云气象卫星应用合作意向书》,发布并启动《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FY_ESM)。11月中国气象局和国家航天局印发《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9-2023)》,将风云气象卫星作为“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航天和气象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标志性窗口。

    目前风云气象卫星通过天地一体化的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向全球118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8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内2700多家用户提供资料和产品,32个国家已经建成风云气象卫星数据直收站,29个国家已经注册成为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FY_ESM)用户。2019至2021年共制作发布78期“一带一路”遥感应用专报,为非洲、亚洲、美洲等多国提供台风、暴雨洪涝、森林火灾、沙尘暴等遥感监测服务。

    在台风监测中,风云卫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自风云二号卫星投入运行以来至2020年底,登陆我国的231个台风监测无一漏网。风云四号B星成功发射后,将与我国现有静止气象卫星组成星座,观测范围向东扩展,可以更早地监测到太平洋中部地区产生的热带气旋,为太平洋地区国家提供高效的大气监测手段;快速扫描仪产品将作为应急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为FY_ESM用户提供应急服务;风云四号B星产品将进入数值预报模式,提升我国天气预报水平,一方面为我国驻外企业和机构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提高国际用户遥感应用水平,发挥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优势,开展多层次的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体现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对国际社会的重要贡献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发展第二代风云气象卫星,在观测系统布局和观测能力方面将带来显著提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观测系统布局方面:将发射7颗卫星,其中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4颗,实现晨昏、上午、下午和倾斜轨道降水星组网观测;风云四号静止气象卫星3颗,形成两颗光学星和一颗微波试验卫星联合星座观测,其中风云四号微波星将可以解决强对流和强降水云雨大气内部热力结构和微物理特性的三维观测难点,实现高时效、全天时的云雨探测能力。

    在观测能力方面:分别实现极轨、静止气象卫星全自动业务控制,具备星间互联能力,实现星内载荷协同智慧观测。实现极轨卫星每4小时一次全球观测,最高空间分辨率优于250米,数据获取时效小于1.5小时。静止气象卫星实现中国区域分钟级观测,最高空间分辨率优于250米,数据获取时效小于10分钟。综合应用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将具备全球、全天时三维大气温湿廓线垂直探测能力,具备全球中低纬降水结构探测能力;同时,具备太阳活动、电离层结构、极光与气辉等探测能力。

    “十四五”期间,建成具备支撑气象“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 的地面业务系统,全面提升对气象防灾减灾、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安全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能力。

    同时,下一代气象卫星风云五号和六号科研试验卫星也将在“十四五”期间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2021-06-03 13:34:03

  • 王志华:

    感谢各位媒体记者对气象工作的关注。目前已经进入到主汛期,希望媒体朋友能够更快,更广地传播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和大家共同参与。谢谢大家!

    2021-06-03 14:04:57

  • 相关稿件

    直播预告

    直播推荐

    网上直播介绍直播热线

    电话:010-88828031010-88828318 88828409邮箱:zz@china.org.cn

    分享到: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