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召开2021年8月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各位媒体朋友们,上午好。我是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志华。欢迎大家出席中国气象局2021年8月新闻发布会。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天有部分记者没有到达现场,通过观看在线直播的方式参加新闻发布会,也欢迎你们。
今天发布会邀请到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薛建军先生、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先生、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副主编巢清尘女士。今天发布会的主要内容有7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和8月气候趋势预测,《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情况发布。
2021-08-04 10:33:25
首先,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7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
7月,全国平均气温23.1℃,较常年同期偏高1.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全国平均降水量124.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2%。
全国天气气候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河南等地出现极端强降水。7月,我国先后出现4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其中,7月17日至22日,河南省出现极端的特大暴雨,暴雨天气过程持续长达6天,强降雨中心位于郑州、鹤壁、新乡和安阳,最强时段发生在7月19日至21日。河南省中北部大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超过500毫米,各地市平均降雨量前三依次为:鹤壁588.1毫米、郑州532.5毫米、新乡467.4毫米。郑州观测到的最大过程累计雨量为993.1毫米;郑州国家观测站最大日降水量达624.1毫米,接近该站年降水量641毫米,相当于一天下了将近一年的雨。郑州最大小时降雨量达201.9毫米,突破我国大陆小时降雨量历史极值。鹤壁市观测到的最大累计降雨量达1122.6毫米,最大日降雨量达777.5毫米。本次特大暴雨过程中,郑州、鹤壁、安阳、新乡、洛阳和开封等19个国家气象站日降雨量突破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累计雨量多、降雨强度大,极端性突出。
2021-08-04 10:34:39
二是“烟花”和“查帕卡”两个台风登陆我国。今年7月南海及西北太平洋生成台风3个,其中2个登陆我国。台风“烟花”的中心于7月25日12时30分前后在浙江省舟山普陀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3级,26日在嘉兴平湖再次登陆,为1949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首个在浙江省内两次登陆的台风。7月22日至31日,“烟花”一路影响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河南、京津冀、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部地区累计降雨量有100~250毫米;浙江北部和东部、上海、安徽东南部及江苏部分地区300~800毫米,浙江宁波余姚丁家畈1034.3毫米。期间,上海、江苏东南部、浙江东部等地沿海最大阵风风力10~13级,浙江岱山县泥螺山阵风风力15级。“烟花”台风具有路径复杂、两次登陆浙江,一路北上、影响范围广,移速缓慢、影响时间超长,雨势平缓、累计降雨量大等特点。
三是华南大部、江南南部及新疆等地高温日数偏多。7月,江南、华南及新疆、内蒙古西部等地的大部地区普遍出现10~25天的高温天气,华南大部、江南南部、西北地区东北部及新疆大部等地的高温日数偏多5~10天,华南中北部偏多10天以上。广西、宁夏高温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
2021-08-04 10:44:14
四是多个省区市遭受强对流天气袭击。7月,我国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短时强降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袭击。7月8日,湖北黄冈出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7月11日,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部分地区的小时雨量超过100毫米,局地雷暴大风风力10~11级;同日,山东聊城莘县出现雷雨大风天气,部分区域出现龙卷风。7月12日,河北中南部和东北部、北京、天津、河南北部、山东中西部部分地区小时雨量50~80毫米,局地超过120毫米;上述大部地区伴有8~9级雷暴大风,局地10~11级。7月31日,河南北部、河北东部和南部、山东中部和西北部等地出现强对流天气,河南安阳、鹤壁、新乡等地局地阵风风力12~13级,河南鹤壁姬屯最大风力14级,风速达43.6米/秒。
2021-08-04 10:46:29
下面我介绍一下8月全国气候趋势预测,以及防汛减灾和农业生产建议。
预计8月份,我国气候状况仍偏差。从降雨的情况来看,预计8月上旬,我国以南方多雨为主,江南、华南、西南地区南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华北、东北等地多雷阵雨天气,5日前后有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预计8月中旬,我国南、北各有一条多雨带,长江以南大部地区、西北部分地区、内蒙古中东部、东北部分地区、华北大部等地降水偏多。预计8月下旬,我国以北方多雨为主,华北部分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和西部、内蒙古部分地区、东北部分地区降水偏多。
从台风的情况来看,预计8月份,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可能有4~6个热带气旋(中心风力≥8级)生成,接近常年同期(5.8个)到偏少,其中有2~3个热带气旋登陆或显著影响我国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登陆台风路径以西行为主,中下旬可能有北上台风影响我国北方地区。
从温度的情况来看,预计8月份,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其中西北地区中西部、西藏、西南地区北部和东部等地偏高1~2℃。黄淮、江淮、江南、华南等地可能发生阶段性高温热浪。预计未来一周,江南西部、华南西部仍将多35℃以上高温天气,预计8月10日以后高温状况能够逐渐缓解。
2021-08-04 10:56:57
南海热带低压于8月2日下午在广东湛江东部近海海面上生成,4日上午8点钟加强为今年第9号台风“卢碧”,其中心位于广东东部近海海面,距闽粤交界西南方约335公里,目前其中心风力8级。
预计,“卢碧”将以每小时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东偏北方向移动,5日上午在广东陆丰到福建晋江一带沿海登陆,登陆后强度有所减弱,并将于7日白天移入东海南部海面,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受其影响, 4日至6日,南海大部、巴士海峡、台湾海峡南部、台湾以东洋面以及广东中东部、福建南部及台湾岛南部沿海将有6~7级大风,其中南海东北部部分海域风力可达8~9级,阵风10~11级。另外,4日至7日,江南东部和南部、华南中东部有大到暴雨,其中浙江东南部、福建东部、广东东部和南部、台湾岛等地部分地区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上述地区累计降雨量30~80毫米,部分地区150~250毫米,局地300~400毫米。
2021-08-04 10:57:22
有几点防汛减灾和农业生产建议请大家关注。
一是建议继续抓好防汛减灾工作。8月份我国将呈现南北两条雨带,预计内蒙古、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东部、黄淮北部、江淮、江南、华南北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需防范上述地区强降雨及其可能诱发的城市内涝、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
二是建议抓好台风防御。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热带气旋活动正处于活跃期,我国华南、江南等地需做好防台风准备工作。
三是建议防范高温天气的不利影响。预计8月份,黄淮、江淮、江南、华南等地可能发生阶段性高温热浪,需加强防范其对人体健康、水电保供等方面的影响。
四是建议抓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预计8月,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降水偏多,水热条件总体利于秋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但需防范局地强降水导致的农田渍涝。黄淮大部气温偏高、降水接近常年,利于土壤排涝散墒和作物恢复生长。内蒙古中东部和华北北部气温偏低,需防范作物贪青晚熟。江淮、江汉、江南、华南需做好一季稻、棉花、蔬菜、果树等可能遭受高温热害的防范。
2021-08-04 10:57:44
我介绍的内容就是以上这些。下面请巢清尘女士向大家介绍《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具体情况。
2021-08-04 10:58:07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为更好地理解气候系统的变化,满足国家气候适应和绿色低碳发展需求,自2011年起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年度报告,以翔实科学基础助力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说明的是,原《中国气候变化监测公报》,2018年后更名为《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下面,我从气候系统各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气候变化驱动因子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的核心结论。
2021-08-04 11:04:09
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气候系统变暖仍在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
首先是关于大气圈的情况。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2℃,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三个最暖年份之一。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比常年值(本报告使用1981~2010年气候基准期)偏高1.06℃,是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年份。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1951~202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为0.26℃/10年。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最暖时期,1901年以来的10个最暖年份中,除1998年,其余9个均出现在21世纪。
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变化区域间差异明显。1961~2020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5.1毫米;1961~2020年,江南东部、青藏高原中北部、新疆北部和西部降水增加趋势尤为显著。
高温、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增多增强,中国气候风险水平趋于上升。1961~2020年,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极端低温事件减少,极端高温事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增多;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登陆中国台风的平均强度波动增强。1991~2020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平均值(6.8)较1961~1990年平均值(4.3)增加了58%。
2021-08-04 11:04:23
第二是关于水圈。海洋变暖加速,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海洋变暖在20世纪90年代后显著加速。1990—2020年,全球海洋热含量增加速率是1958—1989年增暖速率的5.6倍。全球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率,从1901—1990年的1.4毫米/年,增加至1993—2020年的3.3毫米/年。
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202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20年为1980年以来的第三高位。
中国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变化明显,青海湖水位持续回升。20世纪90年代以偏多为主,2003—2013年总体偏少,2015年以来地表水资源量转为以偏多为主。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连续16年回升,2020年已达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水位。
2021-08-04 11:06:59
第三是关于冰冻圈。全球山地冰川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1985年以来消融加速。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阿尔泰山区木斯岛冰川和长江源区小冬克玛底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趋势。2020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西支末端分别退缩了7.8米和6.7米。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明显。1981—2020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厚19.4厘米;2004—2020年,活动层底部温度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多年冻土退化明显。
本世纪初以来,中国西北积雪区和东北及中北部积雪区平均积雪覆盖率均呈弱的下降趋势;青藏高原积雪区平均积雪覆盖率略有增加,年际振荡明显。2020年,西北积雪区平均积雪覆盖率为近5年最低。
北极海冰范围呈减少趋势。1979—2020年,北极海冰范围呈一致性的下降趋势;2020年9月北极海冰范围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同期第二低值。1979—2015年,南极海冰范围波动上升;但2016年以来南海冰范围总体以偏小为主。
2021-08-04 11:07:24
第四是关于生物圈。中国植被覆盖稳定增加,呈现变绿趋势。2000—2020年,中国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的上升趋势,2016—2020年,较2000—2019年平均值上升6.0%,为2000年以来植被覆盖状况最好的五年。
中国不同地区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呈提前趋势。1963—2020年,北京站玉兰、沈阳站刺槐、合肥站垂柳、桂林站枫香树和西安站色木槭展叶期始期平均每10年分别提前3.4天、1.4天、2.3天、2.8天和2.7天。
关键区域生态气候稳步向好。2005—2020年,西北地区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积呈减小趋势;沙漠边缘外延速度总体趋缓。2000—2020年,广西石漠化区秋季植被指数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区域生态状况趋于好转。
过去30年中国海域的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呈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红树林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10年以来,南海珊瑚热白化现象不断出现,气候变暖对南海珊瑚礁的影响逐渐凸显。2020年,受夏季海水温度持续偏高影响,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等海域均出现严重的珊瑚热白化事件。
2021-08-04 11:08:07
第五是关于气候变化驱动因子。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平均浓度均创新高,中国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2020年,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仍在持续上升。
2019年,瓦里关站CO2、CH4和N2O的年平均浓度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均略高于2019年全球平均值。
区域大气本底站气溶胶光学厚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04—2014年,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气溶胶光学厚度年平均值波动增加;2015—2020年,均呈明显降低趋势。
巢清尘:我们在蓝皮书编制过程中,自然资源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提供了大量的观测资料和基础数据,在此表示感谢。《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将于8月末在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最后也感谢媒体朋友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支持关注。
2021-08-04 11:08:28
下面是记者提问环节。
2021-08-04 11:15:47
蓝皮书中指出,2020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为10.8,为1961年以来第三高值。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在水圈、冰冻圈、生物圈等都有显现。在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风险有何特征,未来如何变化?
2021-08-04 11:16:01
刚才我的汇报里已经比较清楚地介绍了在海洋、陆地、冰冻圈、生物圈多个圈层都可以监测到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特别是中国的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指数。总体来说,增暖和降水的波动会使中国水资源的脆弱性明显上升,风险更为突出。增温与干旱化会使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进一步下降。海洋热浪对海岸带和海洋的负面影响会将进一步持续。近些年高温热浪事件明显趋多、趋强,会对人体健康、电力交通系统等带来重大的影响。增暖和天气气候极端事件会给重大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带来更大的风险。
气候变化影响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已经从自然物理系统不断地向社会经济系统蔓延,长期持续的风险愈加显著,持续变暖和极端事件的频发和加剧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都会构成重大的威胁。
中国气象局还将继续加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向社会通报相关研究发现,更好地帮助各行业、各部门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降低气候风险,为我国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提供科学支撑。
2021-08-04 11:26:40
资料显示,6月1日以来华北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请问未来多雨的状态还会持续吗?
2021-08-04 11:27:01
今年入夏6月1日到目前,华北地区的平均降水量已经较常年同期偏多41%。根据我们近期的分析和预测,8月受西风带槽脊波动的影响,冷空气仍会阶段性活跃。同时,8月下半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步北抬,华北地区的水汽条件还会再次转好。8月中下旬,在西风带槽脊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作用下,华北地区的冷暖气候交汇会导致明显的降水过程。总体来说,预计华北地区8月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
2021-08-04 11:37:47
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气候总体呈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的趋势。2020年我国暴雨洪涝、台风、干旱、强对流、高温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刚刚过去的7月,河南经历罕见的极端强降水,西欧也遭遇特大暴雨。当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与全球气候变化有何关联?温室气体排放,人类活动贡献多大?
2021-08-04 11:38:24
刚才也介绍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例子。大家也很关心这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全球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从现在的研究可以看到,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气候系统不稳定,平均气温的升高就使极端高温等事件发生概率明显增加。从理论上讲,气温每升高1℃,基本上大气的持水能力会增加7%,所以会导致强降水事件。我国近60年总的降水量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增加趋势,但强降水事件呈非常明显的增加趋势。
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近百年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现有的科学研究比较清晰地表明了,高温热浪、强降水、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冰川缩减、积雪消融都与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所以说,更好地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是有助于进一步减少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
2021-08-04 11:38:51
我们通过中国气象局微博征集到网友的问题,7月下旬已经有两个台风登陆我国,第9号台风也在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请问,今年台风登陆或影响我国的趋势如何,可以具体到强度和路径吗?气象部门有什么防御意见?
2021-08-04 11:49:35
预计8月至12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会有16-18个台风生成,数量接近常年同期或略偏少,常年同期平均是17.8个。其中会有4-6个台风登陆或者显著影响我国,也是接近常年同期,常年同期平均是4.4个。
台风平均强度为中等到偏弱,当然也不排除会有比较强的台风生成并显著影响我国。
台风路径以西行和西北行为主,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可能有北上台风显著影响华东及以北地区。
另外一个特点,台风活动的季节内变率是比较大的。后期在秋季,台风可能相对会活跃。
因此,华东、东南沿海还是要注意防范台风带来的灾害性天气。我国北方地区也要防范北上台风带来的强降水。
2021-08-04 12:00:03
今年降水较多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气象局在农业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工作情况如何?
2021-08-04 12:00:25
我首先回答一下今年的降水偏多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问题。雨水和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今年1月至7月,我国主要的产粮区东北地区西部和南部、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大部、黄淮等北方农区降水偏多。大部分农田由于排涝及时,短暂的积水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大。目前正值秋收作物生长发育需水高峰期,充分的降水利于夏玉米拔节、春玉米抽雄吐丝和棉花开花结铃。但河南持续性强降水导致北部农区受灾较为严重,少量内涝不能及时排出的农田秋收作物可能减产或绝收。
台风“烟花”一路北上,影响到我国华东、华北、东北很多地方,带来的大风和强降水导致了部分农田、果园、菜地遭受渍涝灾害,高秆作物倒伏、经济林果折枝落果、农渔业设施受损。雨水冲刷也导致部分农田土壤肥力流失,不利在地作物生长。江南北部部分未收割早稻出现倒伏和穗上发芽,晚稻受淹、浮苗。但台风带来的降水利于库塘蓄水,也改善了辽宁西部和东南部、河南东部等地的土壤墒情。
2021-08-04 12:02:54
我补充一下气象部门对农业防灾减灾服务方面所做的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服务,一直是气象工作的重要内容。气象部门高度重视农业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主要是四个方面。
一是强化农业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组织全国的气象部门开展了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农用天气预报、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农作物发育期和农作物产量预报等相关服务。重点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关键农时气象服务,为150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直通式气象服务。我们突出重点,抓重点区域,抓关键农时,抓关键用户。
二是强化智能网格预报、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智能化的水平。
三是进一步加强与农业农村部门的合作。我们前一段时间联合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千方百计夺取全年农业和粮食丰收的通知》,建立了常态化的联合会商、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昨天通过央视天气预报节目发布的江南和华南水稻高温热害预警是我们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的。
四是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人工防雹作业,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支撑保障。
2021-08-04 12:11:24
针对汛期未来天气气候形势,在极端天气防御洪涝等方面,气象部门有什么针对性的建议吗?
2021-08-04 12:12:01
现在正处于主汛期,各种气象灾害的影响很大。我从四方面来说。
第一,要防范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引发的各种灾害。各地要密切关注雨情和汛情变化,继续做好防汛工作。重点要加强防范暴雨洪涝及强降水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对于社会公众来说,防范强对流天气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防雷击,在雷雨天气千万别躲在大树下;二是防范大风,因为短时强对流往往伴有大风,要特别关注广告牌、高空坠物等对人的伤害。对于暴雨和短时强降雨,要防范城市内涝、农田渍涝,一定要避开低洼的地带,行人或者开车时一定要避开积水区域。在山区与河道时避开河滩、避开山洪沟、地质灾害隐患点等低洼地带。
第二,东南沿海地区做好防御台风的工作。8月是台风的活跃期,影响我国的台风这个时间段也是最多的。江南东部、华南等地要重点防御台风带来的暴雨、大风和风暴潮灾害,以及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海上作业的平台人员要注意安全,渔船注意及时回港避风。北方地区也要关注台风北上可能带来的风雨影响,特别是北上台风和冷空气结合,往往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天气。对于台风灾害防御来说,公众一定要注意台风的影响不仅仅是台风中心附近的影响,台风中心范围还是很大的。一个台风可能覆盖好几个省,很多台风最强的天气往往发生在台风外围,特别是与冷空气结合或者与副热带高压结合,会形成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深入内陆的台风往往会造成暴雨灾害,持续的暴雨容易造成比较重的影响。
第三,防范高温天气的不利影响。8月,江南、华南等地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的可能性依然很大。近期,东部受台风的影响没有高温,但西部地区高温明显。等台风过后,华南、江南东部也会出现高温并会造成比较长时间的影响。
第四,要关注天气对人体健康、疫情防控,农业生产,防火,水电供应等影响。要密切关注高温预警,采取适当的防暑降温措施。
重点提醒一下,暑期学生和家长外出旅游很多。因为我们对本地灾害的特点和防御大家都有经验,对于外地的,特别是平原地区的人员对于山区灾害的特点和防御措施往往没有经验,这方面我们一定要重视。特别是在景区、山区,我们要加强灾害隐患点的巡查与排险,密切关注预报预警信息,重点防范强降水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以及在山区,特别是在景区比较高的位置一定要防范雷击灾害的影响。
2021-08-04 12:12:32
在全世界正在面临新冠肺炎这一人类共同灾难的同时,气候变暖仍未止步,而且中国区域观测到的变暖高于全球平均的温度变化,请问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中国区域观测到的变暖高于全球平均的温度变化?当前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对控制升温有何作用?
2021-08-04 12:19:07
1951—202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增速是每10年0.26℃,这个时期全球平均的增速大概是每10年0.15℃。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地表平均气温快速变暖。中国观测到的变暖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也比全球陆地平均变暖快了约三分之一。从现在全球升温的地域分布来说,中高纬度的升温速度明显高于低纬度地区,而中国基本上处于中高纬度的区域里。
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大类。自然因素包括了太阳活动的变化、火山活动,以及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等。人为原因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大气中气溶胶浓度的变化,土地利用和陆面覆盖的变化等。近百年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现有的一系列证据都表明,人类活动在气候变化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比如南极冰盖变化,目前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证据表明跟人类活动有直接的联系,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升温的关系,大量观测事实揭示出由于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进而引起气候系统的变暖是毋庸置疑的,2015年《巴黎协定》将“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作为其目标之一,并提出了本世纪中叶实现净零排放,并尽早实现碳达峰(UNFCCC,2015)。这个目标从科学上给出了一个认识,如果实现2℃温升的目标,2030年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10年减少约25%。2070年左右,全球达到近零排放。
在《巴黎协定》签署5周年之际,我国向世界宣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是推动我国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明确信号,充分展现了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担当。
2021-08-04 12:29:39
今年全球气候形势如何,北美高温、欧洲洪水这些极端事件是否与河南暴雨等存在着什么联系?
2021-08-04 12:40:15
今年以来,全球天气气候形势非常复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
1月至7月,全球平均气温为13.6℃,较常年同期偏高1.5℃,是1961年以来同期第二高。全球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3.1%。
特别是今年夏季以来,全球平均气温20.7℃,较常年同期偏高1.4℃,是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欧洲大部、俄罗斯远东、我国北方地区以及北美西部等地的气温明显偏高。
今年夏季以来,全球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包括北美高温、欧洲洪水以及我国河南暴雨等,都是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的直接体现。当然,这些极端事件的具体原因还是多方面的,有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影响,也有地理条件的影响。而气候变暖加剧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是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重要气候背景。大量研究证实,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由于变暖的大气层在饱和前可容纳更多水汽,因此在降水条件有利时,也大大提高了发生极端强降水的风险。全球变暖对今年极端强降水过程的贡献比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全球变暖加大了极端强降水出现的概率已得到广泛认可。
2021-08-04 12:40:42
提问的环节就到这儿。8月份仍处在主汛期,气候形势总体偏差,所以不排除再次出现极端天气的可能。在此,也请媒体能够及时传播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提醒各地各部门和广大社会公众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及时采取防灾减灾措施,共同减少灾害对我们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21-08-04 12: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