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王志华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薛建军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张鹏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张鹏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我是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欢迎大家出席中国气象局20201年10月新闻发布会。今天为大家邀请到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薛建军、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张鹏。首先,由我向大家介绍9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和10月气候趋势预测,特别是全国“十一”黄金周天气形势。
2021-09-29 11:09:42
我首先介绍9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
第一个特点是降雨北多南少。9月,全国平均降水量81.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0.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多。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1倍,为历史同期最多。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东北地区西南部、华北南部、黄淮北部及陕西中部等地偏多2倍以上;南方大部降雨偏少,江淮南部、江南大部、华南中东部、西北地区西部及山西西北部、云南大部等地偏少2~9成。北京、天津、河北、河南、辽宁、陕西、山东和山西8省(区、市)降水量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9月,我国共出现5次区域暴雨过程,四川、河南等地出现了暴雨洪涝灾害。全国有131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当地9月历史记录,其中有102站突破秋季历史记录;有76个国家站极端连续降水日数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河南正阳(19天)和新郑(13天)等16站突破历史极值。
第二个特点是南方气温明显偏高。9月,全国平均气温18.4℃,较常年同期偏高1.6℃,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大部气温以偏高为主,江淮大部、江南、华南北部、西北地区东北部及贵州大部、新疆东北部和南部等地气温偏高2~4℃,湖南南部偏高4~6℃。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甘肃和上海10省(区、市)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9月,江南中南部、华南中北部等地高温日数一般有10~20天,局地超20天,较常年同期普遍偏多3~10天,部分地区偏多10天以上,全国有25个国家站连续高温日数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广东河源(21天)突破历史极值。
第三个特点是华南和江南南部出现气象干旱。9月以来,江南大部和华南中东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5至9成,加之受8月以来阶段性高温天气影响,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气象干旱。
2021年9月,全国气象部门共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29099条,高温、冰雹和暴雨等预警信息发布数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741%、139%和23.3%。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10月全国气候趋势预测和防灾减灾建议。
10月全国气候趋势预测如下:
从气温的情况来看,预计10月份影响我国北方的冷空气较为活动,受其影响,10月份我国气温呈“北冷南暖”趋势,预计新疆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华北、东北、黄淮北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2℃,全国南方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至偏高。10月上旬东北地区北部将出现初霜冻。
从降水的情况来看,预计10月份,我国北方大部降水偏多,其中华北南部和黄淮北部等地偏多5~8成。南方大部降水接近正常或偏少,其中江南东南部、华南东部、西南地区西部、西藏南部等地偏少2~5成,部分地区气象干旱可能持续或发展。
从台风的情况来看,预计10月份,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有3~4个台风生成,其中有1个登陆或影响我国。
2021年国庆假日期间(1-7日),四川盆地、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北部、东北地区南部等地有较强降雨;江南、华南 持续高温少雨;北方有一次中等强度冷空气过程,新疆北部气温明显偏低;无大范围持续性雾和霾天气;假日后期可能有台风影响华南 沿海及南海。具体预报如下:
1.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等地有较强降雨。3-7日,四川盆地、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北部、东北地区南部等地有中到大雨,部分地 区有暴雨,局地伴有短时强降水或雷电等强对流天气。
2.江南华南多晴热高温天气。江南、华南等地持续高温少雨,大部地区最高气温35~37℃,江南西部局地可达38℃以上。
3.北方有一次中等强度冷空气过程。2-4日,冷空气将先后影响新疆北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及东北地区等地,上述部分地区有 4~6级风,气温下降4~8℃;新疆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10~0℃,并伴有雨雪天气;新疆东部和南疆盆地等地有扬沙或浮尘。
4.大气扩散条件总体较好。全国大部地区无明显霾天气;1-3日的早晨时段,华北、黄淮等地部分地区有雾。
5.部分地区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偏高。江南中南部、华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内蒙古西部、甘肃北部、青海 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较高。
根据天气情况,气象部门从四个方面为大家提出10月气象服务提示和农业生产建议。
第一个方面是需防范国庆假期降雨天气对交通安全影响。10月3-5日,陕西中部、山西中部、北京东部、天津西北部、河北东部和南部、 辽宁中东部、四川北部等地境内的青银、包茂、京昆、大广、京沪、京哈、鹤大等高速局部路段将受暴雨影响,提醒国庆假期出行需注 意防范路面积水、道路湿滑、能见度降低及可能诱发的次生灾害对公路交通的不利影响。
第二个方面是需加强森林草原火灾防范。预计国庆假期期间,福建西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东部、广东北部和东北部、广西东北部等 地的部分地区森林火险等级较高;内蒙古西部、甘肃北部、青海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草原火险等级较高,建议加强上述林区、牧区火灾 防范。
第三个方面需根据天气适时开展秋收秋种。预计10月,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中北部水热条件正常,总体利于秋收作物成熟收获。东北南 部、华北、黄淮北部需防范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连阴雨天气对秋收秋种的不利影响;华北、黄淮土壤过湿地区要及时排湿散墒保证冬小 麦适时适墒播种。预计10月,南方大部光温条件较好,总体利于秋收作物成熟收晒、秋种以及晚稻产量形成;但江南东南部、华南东部 和北部温高雨少,要提前做好防旱抗旱工作,避免或减轻对晚稻产量形成、经济林果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另外,10月将有1个台风登陆 或显著影响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农渔业生产需加强防范。
第四个方面关注北方冷空气渐趋活跃对公众生活的影响。进入10月,冷空气活动将逐渐增多增强,昼夜温差加大。北方地区需关注较强 冷空气导致大风降温带来的不利影响,提示公众适时添衣保暖,预防感冒。
2021-09-29 11:35:38
下面请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张鹏为大家介绍风云三号黎明星系列首图发布情况。
2021-09-29 11:36:09
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今天是风云三号黎明星第二次对公众发布观测图像,本次主题为“黎明星看大气”。
当一幅幅色彩鲜艳的图像展现在您的面前时,您不要为他的画风而误以为是梵高的作品,它其实是风云三号E星--我们的“黎明星”探测到的全球洋面风场分布、全球大气不同高度层的温度与湿度分布情况。黎明星可以探测从地面到60公里高度的37层大气状况,为数值天气预报提供高密度、高精度的输入数据。
风起云涌,热能生风。本次发布的图像是风云三号E星搭载的风场测量雷达、微波温度计、微波湿度计和全球导航卫星掩星探测仪共四台遥感仪器探测资料的综合产品,揭示了全球大气层完整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动态演变的规律和趋势,对于分析和预报对人类社会影响巨大的台风、暴雨等各类极端灾害性天气现象提供了最直接、最准确的实测初始场资料。风云气象卫星首次主动探测“风”的信息,真正实现了风云卫星测“风云”的初心和夙愿。
目前风云三号黎明星正在开展在轨测试工作,我们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指示精神,秉着边测试边应用的指导思想,目前这些产品已经具备生产能力,将提前投入应用测试,全力助力于国庆气象服务保障。
2021-09-29 11:36:26
下面为大家展示五张“黎明星看大气”的图。
图一是FY-3E 洋面风场月平均产品(2021年9月)
本图具有典型的气候指示意义,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预报员天气分析时常用的赤道辐合带、副热带高压、信风、季风、越赤道气流、绕极西风等典型的气候特征。
赤道辐合带是热带地区主要的、持久的大尺度天气系统,有时甚至可以环绕地球一圈。赤道辐合带有明显的季节性位移,北半球夏季(9月)它位于赤道以北。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9月赤道辐合带在太平洋表现出良好的对称性,这是由赤道太平洋上空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交汇形成;但是在印度洋上空有明显的纬向不对称特征,这是受到东非沿岸和印尼之间的越赤道气流,通常也称为索马里低空急流的影响。
在南半球海洋上空,存在四个由高压主导的反气旋,表明9月南半球海洋以晴好天气为主。另外,在南半球南纬40°-60°之间的海面上,常年存在着稳定、强劲的西风气流,通常称为绕极西风,它与南半球海洋的面积占绝对多数有关。
2021-09-29 11:37:05
图二是FY-3E 全球大气温度场垂直层分布(2021年9月27日黎明)
图二展示了今年9月27日黎明时刻950、850、700和500hPa四个高度全球的温度分布情况。在各层高度上,温度最高的区域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图中颜色最深的区域),温度最低的区域是格陵兰岛和南极洲大陆(图中颜色最浅的区域)。
整体而言,热带赤道有净的入射辐射,而极地地区有净的出射辐射。因此,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失去热量,低纬度地区获得热量。在欧洲大陆以南,由于撒哈拉沙漠的存在(入射<出射),高低纬度大气在南北方向上热量交换不大,因此,欧洲的天气气候变化比较平缓。而在我国,由于低纬大气与高纬大气在南北方向上的热量交换很大,因此剧烈天气频发。
图三是FY-3E 全球大气湿度场垂直层分布(2021年9月27日黎明)
图三中四个小图分别为950、850、700和500hPa的水汽分布图。可以看出,越在低层,水汽含量越充沛。我们还可以看到受到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的影响,为我国源源不断地带来了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大量的水汽。
降水的发生离不开水汽条件(不然就是无米之炊)。 我们知道,48.7%的水汽总含量在850hPa以下,77.5%的水汽在700hPa以下,92.5%的水汽在550hPa以下,即对流层中低层的水汽占大气水汽总含量的3/4以上。因此,天气预报中特别关注500hPa以下的水汽分布。
这里,我们用比湿来表征大气水汽状况。比湿是指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以g/kg为单位,即每一千克质量湿空气中所含水汽质量的克数。
图四是FY-3E 全球大气湿度场时间演变(2021年9月11日-26日,黎明,850hPa)
图四为今年9月11日至26日的全球水汽时间演变图。图中可见,我国东部和南部洋面上有两个高湿度区,分别对应今年第13、14号台风“康森”和“灿都”。从动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9月11-12日“康森”台风的自东向西移动在越南登陆、9月11-18日台风“灿都”自南向北移动在日本登陆的过程,同时可以看到台风移动过程携带的大量水汽。
在我国,9月中旬,存在一条自西南地区经西北东部延伸至东北的水汽输送带,对应上述地区的强降雨天气。另外,在孟加拉湾和印度洋北部也有高湿度区,对应活跃的南亚季风。
目前越赤道气流和季风对我国的水汽输送充沛,未来结合大陆上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可以判断出十一期间雨带的位置。
图五是FY-3E 台风结构三维探测 (2021年9月10日黎明,“灿都”台风洋面风场和暖心结构)
图五是今年9月10日台风“灿都”的垂直温度分布图,可见“灿都”垂直方向上温度呈明显的“冷-暖-冷”的结构,台风深厚的暖心结构特征清晰。
台风是一个低值系统,在低层四周空气向台风中心流入,膨胀冷却使台风低层气温降低;但由于内流空气从广大洋面不断吸收热量和水汽,部分抵消了膨胀冷却的影响,因此台风低层冷心的范围较小。在台风中层,由于台风内部大量暖湿空气上升,不断释放凝结潜热,因此,一般在台风中层是一个暖心结构。再往上,绝热冷却使得上升空气温度低于环境温度,因此又是一个冷心结构。
我为大家展示的五组图到这里,谢谢大家。
2021-09-29 11:37:35
谢谢张鹏先生,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2021-09-29 11:38:48
9月后,北方地区逐渐入秋转凉,但南方地区高温仍持续不退,湖南、江西、福建等地部分地区近期气温每日都高于35℃。请问9月有哪些地方的高温破了历史极值,这是什么原因?十一期间南方高温情况具体如何,是否会是史上最热“十一”,成为“暑假”?
2021-09-29 11:44:17
我向大家介绍9月以来全国气温情况。9月以来,全国平均气温18.5℃,较常年同期偏高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大部气温以偏高为主,江淮大部、江南、华南北部、西北地区东北部及贵州大部、陕西北部、新疆东北部和南部等地气温偏高2~4℃,湖南南部偏高4~6℃。
湖南、江西、浙江、湖北、安徽、江苏、福建、广东、甘肃和上海10省(区、市)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广西东兰(39.2℃)等5个市县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全国有25个市县连续高温日数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广东河源(21天)突破历史极值。
南方高温与北方多雨的环流配置是相关联的。9月以来,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异常偏强、西伸脊点异常偏西,北界位于长江流域,且长时间持续,高压西部长时间控制我国南方地区, 直接导致我国江南、华南等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气温明显偏高、高温天气频繁出现。
2021-09-29 12:46:21
十一期间,江南、华南等地仍有高温天气。10月1日至2日,江南南部、华南等地有35~36℃高温天气;3日开始,高温范围向北扩大,强度增强,江南大部、华南以及江汉、江淮、 重庆等地的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将达35~37℃,局地可达38℃以上,其中6日前后高温范围最大、强度最强。上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及高温持续日数将接近或突破历史同期极值,或将经历(气象观测站建站以来)最热的“十一”。
2021-09-29 12:46:35
今年汛期副热带高压系统异常特点明显,请专家分析一下入汛以来副高的变化情况,以及未来一个月的发展情况。
2021-09-29 12:46:53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位于北半球北纬20°-40°N 对流层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500hPa等压面上高度中心与各等高线最大曲率处的连线或零值纬向风等值线被称为副高脊线,在脊线北侧为西风带盛行区域,在脊线南侧为热带东风带活动区域。平均而言,副热带地区由于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东亚夏季风系统的重要成员,其活动与季风区雨带的进退密切相关。同时,又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直接影响中国天气气候。
入汛以来,副高面积偏大、强度异常偏强、西伸脊点位置异常偏西,脊线的南北位置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6月和8月脊线位置总体偏南、7月明显偏北。9月以来副高持续异常偏强、偏西,脊线的南北位置总体接近常年。
10月上旬,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段控制,江淮南部、江南中东部、华南北部降水偏少,气温偏高,上旬中后期仍可能有阶段性高温天气出现;以此同时,副高北侧的水汽条件维持,有利于北方降水持续。预计10月中旬开始,随着夏季风减弱撤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也将南撤,影响我国的冷空气逐渐活跃,高温天气将减弱消失。
2021-09-29 12:47:20
有消息称拉尼娜今冬又会重现,请问目前情况如何,未来如何发展?如果重现会对我国冬季带来什么影响?
2021-09-29 12:47:57
根据最新监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为中性偏冷状态,预计未来3个月(10-12月)冷水将进一步加强,并进入拉尼娜状态。
在拉尼娜的影响下,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过程可能较为频繁,江南、华南等地区降水可能较常年同期偏少。拉尼娜对全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包括对我们国家的天气气候,特别是冬季。对冬季影响有两方面,第一方面就是会最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水气输送。我国南方地区的水汽输送会减弱,江南、华南等地降水可能较常年同期偏少。后期,南方地区受拉尼娜的影响,会有干旱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第二方面是拉尼娜作为热带地区海温的异常,可能对中高纬地区的大气环流有一定的强迫作用,导致影响我国冷空气会较为频繁,势力偏强。
2021-09-29 12:48:20
金秋十月正是收获之时,请问十月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如何?专家有何防范建议?
2021-09-29 12:48:40
大家关心粮食安全和气象条件对秋收秋种的影响。预计10月,西北地区大部、东北地区中北部水热条件正常,总体利于秋收作物成熟收获。东北地区南部、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黄淮北部降水偏多2~5成,部分地区气温偏低,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连阴雨天气,对秋收作物充分成熟、收获晾晒不利,部分作物收获期可能推迟,上述地区需注意避开降水过程、加快收获进度,对于贪青晚熟作物采取适当措施促进成熟;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黄淮土壤过湿地区要及时排湿散墒、腾茬整地,保证冬小麦适时适墒播种。南方大部光温条件较好,总体利于秋收作物成熟收晒和秋种以及晚稻产量形成;但江南中东部温高雨少,农业干旱可能持续或发展,要提前做好防旱抗旱工作,避免或减轻对晚稻产量形成、经济林果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另外,10月将有1个台风登陆或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农渔业生产需加强防范。
2021-09-29 12:49:01
刚才介绍了10月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为10月是秋收秋种的关键期,气候条件总体对秋收秋种是有利的,但部分地区可能出现降雨,请大家关注当地的天气预报,适时开展农业活动。
2021-09-29 12:49:17
今年华西秋雨雨季结束了吗?强度和持续时间与往年相比有什么特点?
2021-09-29 12:49:32
华西降雨比较多,大家感受比较深的是十四运会在西安举行,一共13天,其中有10天在下雨,相关情况请贾小龙先生回答。
2021-09-29 12:49:52
华西秋雨还没有结束,还在持续中。今年华西秋雨开始时间总体显著偏早,其中华西秋雨南区于8月23日进入秋雨季,较常年(9月9日)偏早17天;华西秋雨北区于8月30日进入秋雨季 ,较常年(9月8日)偏早9天。截至9月28日,整个秋雨区平均降水量263.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85.6%,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北区降水量偏多1.4倍,南区偏多68.0%,均为历史同期最多。
进入秋雨季以来,华西秋雨区南部的大部地区日照时数较常年同期偏少20小时以上,降水日数普遍有16~24天。多雨寡照天气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2021-09-29 12:50:07
剖析台风的三维结构有什么意义?关于黎明星,现在存在很多地面观测手段,为什么从卫星上看大气?
2021-09-29 12:50:28
关于第一个问题剖析台风的三维结构。热带气旋结构通常由风眼、眼墙、螺旋雨带和外围大风区等几部分构成。在热、动力结构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在热力结构上,对流层中层由于饱和湿空气凝结释放大量潜热,使得热带气旋内部增温,形成“暖心”结构。这种暖心结构通常在发展阶段出现,在成熟阶段达到最强。在动力结构上,通常风眼内水平风速很小,风速由眼区向眼墙逐渐增大,极大值通常出现在眼墙内并接近海平面。因此通过监测最大风速半径和暖心结构变化常常可以判断热带气旋强度的变化和未来移动方向。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洋面上的灾害性天气系统,随着观测技术的日益完善,对台风详细三维结构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要减轻台风灾害,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给出台风活动的正确预报,包括台风的路径和强度,这就需要解决一系列的科学问题,包括更加完善的数值预报、不断提升的观测技术等。对台风热力场、动力场的三维结构精细观测,对于台风生成与发展的机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热动力场三维结构的观测,也可为更加精准的台风预报提供重要数据源,进一步提高台风预测精度。
关于为什么从卫星上看大气?随着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观测手段日益丰富,无论是地基观测,海上观测,还是机载平台观测,均为人类了解地球、感知地球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上述观测手段在时间和空间覆盖性上很有限,只能提供特定地点,特定时段的观测数据,此外,对一些人类活动难以到达的区域,比如极区、远海,常规观测手段存在大片的观测空白区。
风云三号“黎明星”作为国际首颗业务运行的晨昏轨道气象卫星,装载了包括风场测量雷达、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微波温度计、微波湿度计、全球导航卫星掩星探测仪在内多台套垂直探测载荷,可以联合反演获得大气温度场、湿度场以及洋面风场等产品,实现对全球热动力结构的精细探测,有效补充对晨昏时间全球大气温湿风变化过程的监测,充分弥补了当前地基和空间等观测手段的不足,特别对提高全球数值天气预报准确度具有重要意义。
2021-09-29 12:50:57
张鹏介绍了为什么有了地面观测还发展气象卫星,因为二者是相互补充的。地面观测主要是获取某个点上或者说某个小的区域的气象观测资料。作为气象卫星,能够获取大范围的面上的观测资料,点面结合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加全面客观的大气实况,有助于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2021-09-29 12:51:23
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国庆节将至,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气象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祝大家节日快乐。谢谢。
2021-09-29 12: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