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我是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宋善允,欢迎大家出席中国气象局2021年12月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将介绍上月天气气候等情况和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今天邀请到中国气象局计划财务司司长曹卫平、中国气象局应急管理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志华、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副司长金荣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司长曹晓钟、中国气象局气象发展与规划院院长程磊先生。
2021-12-02 10:32:48
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11月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点及重大事件,以及12月气候趋势预测和提示。
11月,全国平均气温3.0℃,较常年同期偏高0.1℃。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北部、华北东部、黄淮、江淮大部、江汉东部、云南南部、西藏中东部等地偏高1-4℃,总体是偏高,但是有的地区有偏低。
1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23.7毫米,较常年同期总体偏多。北方大部分、江南南部、华南南部较常年同期偏多2-5倍。黑龙江、辽宁11月降水量是1961年同期的第二多。黄淮西部、江淮、江汉、江南北部、华南南部、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东北部、四川东北部、云南北部、青海中西部、西藏中东部、新疆西部、台湾北部等地降水量偏少2-8成,部分地区偏少8成。总体平均偏多,但是不均匀,多的2倍以上,偏少的8成以上,极端性比较强。
11月主要天气气候的特征是以寒潮天气为主。11月份寒潮天气总共发生3次,其中11月4日至9日、19日至23日两次是全国性寒潮过程,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造成了大范围的降温、雨雪、大风天气,影响范围广、极端性强。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内蒙古、山西、河北、宁夏等地遭受雪灾和低温冷冻灾害,湖北、湖南、江西遭受风暴灾害。4日至9日强寒潮造成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8℃以上降温,部分地区超过16℃,引发了大范围的雪灾。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的积雪深度超过10厘米,局地达到50厘米,东北部分地区出现冻雨天气,给东北天气、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等地农业、交通、电力、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19日至23日寒潮过程,我国北方地区、中东部地区出现了8-16℃降温,局部地区超过16℃降温,黑龙江、吉林出现了暴雪、大暴雪,中东部地区出现大风天气。
2021-12-02 10:43:07
下面介绍一下12月份气候趋势预测情况。
预计12月,福建中南部、江西南部、广东大部、广西南部、海南、新疆西南部、西藏西部、台湾等地较常年同期气温偏低,全国其余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偏高。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常年,略偏高,少部分地区气温比同期偏低。
12月,江南中部、华南北部、海南东部等地降水量有50-100毫米,江淮南部、江南北部、东南部、江汉东南部局地、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局部地区、新疆北部地区降水量在25-50毫米,全国其余地区降水量都在25毫米以下。与常年同期相比12月份黑龙江中东部、吉林东部、四川西南部、云南西部、西藏东南部这些地区偏多2-5成。
预计12月份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还是比较弱,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地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大气污染扩散条件总体偏差,需要关注上述地区阶段性的中至重度的污染天气,对人体健康和交通运输的不利影响。
根据气候趋势预测,12月份需关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地空气扩散条件比较差,需要关注阶段性空气污染。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北部、新疆北部、西藏南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需要关注降水天气造成的不利影响。西南地区降水偏多,需要关注阶段性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对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
12月份冷空气较弱,预计有4次过程。需要关注冬季阶段性低温对能源保供的不利影响;北方地区应做好雪灾和低温应对;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波动大,需要防范对卫生健康的不利影响;防范南方气象干旱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加强森林草原火险防范工作。
下面请曹卫平先生介绍《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12-02 11:00:07
11月29日,中国气象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根本遵循,围绕加快科技创新和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阐明了“十四五”时期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了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未来五年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中国气象局坚持“开门编规划”,广泛向社会、高校、企业和部门内外征求意见,凝聚各方共识、汇聚各方智慧。
“十三五”时期,气象部门圆满完成了预定目标和任务。气象整体实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气象卫星体系建设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服务领域拓展到工业、农业、林业、商业、能源、水利、交通、环保、海洋、旅游等上百个行业,成功应对超强台风、暴雨洪涝、严重干旱等重大气象灾害,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由“十二五”年均约1300人下降到800人以下,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0.6%下降到0.3%,建成多部门共享共用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为促进国家发展进步、保障改善民生、防灾减灾救灾等做出了应有贡献。中国气象局被世界气象组织认定为全球世界气象中心之一,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科技合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气象国际治理中充分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
在“十三五”打下的基础上,“十四五”时期,中国气象事业将以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进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推动气象向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向地球系统延伸、向全球范围拓展、向数字智能新业态转变,实施数值预报、气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气象+”赋能行动三大攻坚战,构建自立自强、开放协同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面向地球系统、智慧精准的气象业务体系,保障国家战略、普惠精细的气象服务体系,规范有序、协调发展的气象治理体系,提高气象服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明确未来五年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水平显著增强,气象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具体指标包括: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将从85.9%提升到90%,24小时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从89%提升到92%,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从70公里降低到65公里,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从38分钟提前到45分钟,全球数值天气预报可用预报时效从7.8天延长至8.5天等。
为保障目标实现,《规划》明确六方面发展任务: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气象科技自立自强。重点包括: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
二是促进陆海空天一体化,发展精密气象监测。重点包括:优化综合立体观测站网,发展先进观测技术装备,健全集约高效观测业务。
三是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精准气象预报。重点包括:发展高水平的数值预报,完善智能数字预报业务,加强预报业务智能协同。
四是坚持趋利避害并举,发展精细气象服务。重点包括: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支撑,强化生产发展气象服务,深化民生气象服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
五是激活数据潜能,推动气象信息化建设。重点包括:提升气象大数据应用,建设数字气象基础设施,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
六是全面深化气象改革,提升气象治理效能。重点包括: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强气象法治建设,加强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统筹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基于发展任务,《规划》设置五个专栏,聚焦五大方向,重点解决能力提升问题。一是聚焦加快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包括做强气象大数据科学、提升国产超算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地球系统模式以及推进观测装备国产化等。二是聚焦加强气象精密监测能力,包括提升气象卫星观测能力、完善天气雷达观测以及优化自动站网布局等。三是聚焦加强气象精准预报和精细服务能力,包括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气候变化监测评估与生态气象保障、海洋气象综合保障以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等能力。四是聚焦提升气象信息化水平,包括发展国产气象高性能计算系统、推动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智能化发展等。五是聚焦提升基层台站能力,持续推进打造现代化基层台站。
《规划》还明确为气象“十四五”发展提供坚强支撑的四项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开放合作和加强监督检查等内容。
2021-12-02 11:54:37
谢谢曹卫平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2021-12-02 11:56:13
9月至11月,我国寒潮常年平均次数为1.9次,今年10月以来我国已经有3次全国范围寒潮,目前寒潮数量是否已经超标,为什么寒潮会如此频繁?
2021-12-02 12:01:53
今年9月至11月,寒潮过程总共发生了4次,11月有3次,10月有1次。比常年水平要多,而且今年寒潮特点是强度强、频次高。这是源于今年冷空气主体主要位于欧亚大陆区,大气环流是呈波动的形态,今年的波动是比较大,冷空气容易向南入侵,影响到我国,所以产生寒潮,冷空气出现强度强、频次高的特点。另外今年是“双拉尼娜年”,也容易造成冬季气温偏低,这是空气频次偏多的背景。谢谢!
2021-12-02 12:21:58
今年以来极端天气频发,“十四五”期间气象部门如何做好极端天气的防范应对,更好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2021-12-02 12:22:18
感谢你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关注。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发生更加频繁,今年以来,这一特征表现的更为突出,多地发生了雷暴大风、龙卷风、暴雨、寒潮、暴雪等一系列极端天气,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做好极端天气防范应对,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是气象部门的核心职责和首要任务。一直以来,气象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积极主动作为,当好防灾减灾工作的“消息树”和“吹哨人”,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十四五”期间,气象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精神,重点在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警信息发布、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等四个方面下功夫。在监测预警方面,要形成分灾种、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实现气象灾害测得更精、报得更准。在预警信息发布方面,形成多渠道、广覆盖、高效率的预警信息靶向发布能力,实现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快速发给可能受灾害影响的用户。在灾害风险防范方面,完成全国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区划,为全社会提高高风险区域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供支撑;大力发展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实现从灾害性天气预警向气象灾害预警的转变。在完善防灾减灾机制方面,推动建立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全社会快速响应和高效联动机制。更好地发挥气象防灾减灾在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监测预报先导作用、预警发布枢纽作用、风险管理支撑作用、应急救援保障作用。谢谢!
2021-12-02 12:22:37
“十三五”以来,我国天气雷达建设应用对天气预报准确率有很大的提升,“十四五”期间,天气雷达发展方向也什么考虑?
2021-12-02 13:49:15
天气雷达是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天气雷达组网观测,能有效提升灾害性天气的监测时效,在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警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天气雷达观测网主要由S波段、C波段、X波段天气雷达等组成,通过前期国家和地方投资,目前我国气象部门已有224部S/C波段天气雷达组成的国家天气雷达网正式投入业务运行,平均站间距220公里,全国天气雷达距地1千米高度观测覆盖范围占国土面积31%,西部地区为18%。
目前国家天气雷达网基本解决了台风、暴雨等大范围气象灾害防御和大江大河防洪减灾监测需要。但在农业经济发展重点区、重要生态涵养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中小河流防洪关键区以及国防建设等重点方向还存在不少监测盲区。“十四五”期间,为进一步提高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覆盖率和捕捉能力,继续完善天气雷达网建设。在现有270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含业务运行和在建)基础上,增补49部新一代天气雷达,提升监测覆盖率。另外,在局地突发性中小尺度气象灾害频发区,再补充建设336部X波段天气雷达,实现在我国400毫米降水线东侧天气雷达全覆盖以及西侧主要人口聚集区的全覆盖。构成大小雷达高密度协同观测网,使我国天气雷达网距地面1千米高度覆盖率提升27%,增强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快速捕获能力。考虑到未来天气雷达技术发展,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建设两部S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为下一代更精细的雷达业务应用提供支撑。
另外,各地气象部门还会结合当地天气特点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需要,进行天气雷达的补充建设。
这是整个“十四五”期间的布局。通过“十四五”期间的建设,气象部门未来对局部中小尺度天气预测的能力将大大提高。
2021-12-02 13:49:34
关于雷达型号,C波段、X波段是雷达发射电波的波长,是一个技术指标,不同的波长是针对不同区域降水程度、降水量,降水大就用探测波长长一点的雷达效果更好。
2021-12-02 13:50:09
“十四五”期间,我国风云气象卫星还将发射新星吗?和以往卫星有何不同?是否有涉及气象监测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2021-12-02 13:50:20
风云卫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两大系列,主要分静止气象卫星和极轨气象卫星两种。静止气象卫星在地球赤道上空约35800公里运行,相对地球静止,可观测地球表面1/3的固定区域并对同一目标地区进行连续观测,可捕捉天气系统快速变化情况,主要用于天气分析和灾害监测预警。极轨气象卫星在距地表800公里左右上空围绕地球南北极运行,因其轨道面始终与太阳同步,又被称为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可每天两次在对地球表面上的一个点进行观测,且时间固定,可实现全球观测,主要用于数值预报、气候预测、环境监测等。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运行静止气象卫星和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和地区之一。
从1988年开始到现在发了19颗卫星,在轨运行的有8颗,极轨卫星3颗,静止卫星5颗。“十四五”是计划再发7颗卫星,今年7月已经发了两颗,一颗是风云三号E星,还有一颗是风云四号B星,目前还在进行在轨测试。这期间已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建党百年庆祝活动气象保障、十四运开幕式气象服务中都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风云四号B星监测时间特定区域可以到1分钟。极轨卫星方面准备再发降水星,可以对降水做观测,弥补降水观测的不足。卫星观测原来主要是可见光,降水星要微波观测,微波观测有密集观测能力。我们还要发F星、H星,提升上午星、下午星的能力。静止卫星再发4颗星,除了今年已经发过的B星外,还要发C星,C星跟B星是备份。另外有微波星,微波星也是立体观测。这样在“十四五”期间7颗星发射,静止4颗,极轨3颗。
应该说,风云气象卫星一直是跟国际上有着比较广泛的交流。我们用了卫星资料76%,其中有我国卫星的资料,也有国外卫星的资料。同时我们资料也给国外使用,风云三E在轨测试期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已经开始用我们的资料做测试。风云气象卫星在服务“一带一路”上做了推广应用工作,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外交场合也宣传我们的风云气象卫星,在“一带一路”方面做了服务工作。截至目前,我们在121个国家有风云气象卫星的系统和用户。截至目前,在国际上提供的风云气象数据是大概7.8PB,应该说风云气象卫星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展气象服务的重要方面。谢谢!
2021-12-02 13:50:44
风云卫星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空间基础设施。刚才提到天气雷达、气象卫星都是气象观测利器,作用非常大。极轨卫星、静止卫星,形象地说静止卫星是相对地球静止,在地球赤道上36000公里高度上,凝视地球1/3的区域,一直不停地看。我们现在1分钟可以获取1张图像,台风可以连续观测。极轨卫星是绕着地球两极,获取全球资料。国家对气象卫星非常重视,我国气象卫星在国际上也是走在前面的,处于领先地位。
2021-12-02 13:51:08
目前我国气象预报能力是属于什么水平,未来发力点是什么?根据气象预报来看,今年冬天会不会出现局部极寒天气?
2021-12-02 14:53:27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数值预报模式为核心技术,从零时刻到月、季、年,从中国区域到全球范围,涵盖基本气象要素、灾害性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影响预报等较为完整的无缝隙气象预报业务体系。
我国气象预报实现了从站点、落区到格点、数字的转型发展。各位媒体朋友应该已经感受到了,尤其手机上可以随时随地看到预报信息。智能网格实况与预报正式业务运行,产品空间分辨率中国区域5公里,全球其它区域10公里;时间分辨率0-24小时(日内)1小时间更新,如果出现高影响天气的时候,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可以更新查询。1-10天3小时间隔预报,每天两次更新。
预报精准度上来讲,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6%,就是今天报是否有雨可信度接近9成的水平。最高和最低温度预报准确率分别为82%和84%,这是指预报的温度跟实况温度差值在2℃内,是比较准的,因为2℃内的温度体感基本没有太大差异,所以算比较准的。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9%,是说预警的时候大家可以接到暴雨预警,暴雨预警是指报的是哪个区域跟实际发生的区域还有多大的差异,这样的命中率可以达到89%。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就是雷暴大风、冰雹天气提前量可以到38分钟。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缩小到70公里,这样的预报质量是跟同等区域,就是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和强度整体的水平是优于日本和美国同行。在气候预测方面,提前6个月的ENSO预测技巧达到0.8,MJO是对气候预测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MJO预测技巧超过20天,这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在预报方面,将通过三个方面的举措,向更精准、更精细、更智能发力。
一是发展高水平的数值预报。对于气象预报,除了刚才讲到的基础设施卫星、雷达,核心关键技术来讲就是数值预报。首先是发展高水平的数值预报,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值预报。我们将改进中国区域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建立全国1公里、局部在重大保障需要的时候,如这次冬奥就可以达到百米级分辨率,逐小时更新的快速循环同化预报系统。升级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提高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等遥感资料同化应用能力,刚才曹司长介绍了同化卫星资料也是我们要攻关的核心技术。模式水平分辨率达到7-13公里,目前是25公里,可用预报时效目前是7.8天,要达到接近8.5天。建立次季节到年代际尺度的无缝隙气候预测业务系统。
二是完善智能数字预报业务。建立“全球-区域-局地”一体化的多要素、多圈层实况业务,从基本气象要素扩展到生态、环境和水等领域气象相关要素。提升以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为重点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能力。近年来突发性的强天气多发、频发,比如郑州“720”,北京“816”极端暴雨,“630”也是非常强的极端暴雨事件,这都属于突发性事件,我们这方面要加大能力建设。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量超过45分钟。提高中短期预报准确率与精细化水平,0-10天空间分辨率达到1公里,时间分辨率达到1小时。实现月、季气温和降水气候预测精细到县。发展环境、农业、海洋、航空、能源、空间天气等全球专业气象预报,实现全球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全方位气象保障服务。
三是加强预报业务智能协同。采用“云+端”技术架构增强大数据处理、信息挖掘和可视化交互分析能力,提高预报业务的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建立集约高效、实时协同预报业务流程,提供高频、滚动、精细的预报产品,满足公众实时需要。同时,加强全业务全流程检验评估,健全检验评估技术指标、业务规范和系统平台,建立以质量为标准、以精准为导向的预报产品治理体系。
2021-12-02 14:54:24
为了便于理解,我解释一下。现在讲气象预报主要包括天气预报、延伸期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三种。天气预报是指预报未来14天内的大气可能出现的状况和发生的事件。为什么说14天以内?因为现在气象科学研究理论上得出的结论,大气运动在14天内是有因果关系的,我们知道因果关系的积累、原理,知道因,就可以知道果,行话讲可预报性是14天,所以我们叫预报。这个预报对未来14天内具体要素的数值、天气现象是什么?多大的量都是确定性的。气候预测是预测未来30天以后大气平均状态可能出现的偏差情况和大气运动可能发生的重要天气过程和极端气候事件。为什么是30天以后呢?30天以后大气运动没有因果关系,是混沌状态,但是生活生产还需要知道,气象部门研究发现了跟未来平均状态的趋势是什么,我们也可以做一些预计。理论上研究有这样的可能性,但是不是预报具体的天气是什么,也不可以预报具体的要素到了某一天、某一时刻是什么数值,只能预报平均状态、基本特征,和气候平均值相比有什么偏差或者未来一段时间重大的灾情天气的过程可能会出现多少,是一种预报趋势、状态、特征,所以叫预测,可用性、准确性还是有差别的。中间14-30天的预报也很需要,介于天气和气候之间叫延伸期预报,报的主要是这中间有没有重要的天气过程和重大的有高影响的灾情天气发生。预报不同天气要素准确率含义是不一样,定义也是不一样,天气预报准确度一定有三个要素:一定的空间、一定的时段、一定的强度或者是数量,这三个都落在预报结果里了,实际状况发生以后,检验的时候都落在预报里,这时候才叫准确了,预报对了。时间、空间不是点的事儿,是一个范围内。
所有预报对预报预测理论叫预报预测就是达不到绝对,100%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现在对大气预报能力未来24小时晴雨预报可以达到86%、87%,这在国际上也是先进水平,有些领域特别对台风天气的预报我们在国际上是领先水平。特别是有一些不可预报的,比如降水分布规律极端不均匀,降水点上的预报达到100%是不可能的,理论上是不存在的。凡是叫预测预报的不可能100%,特别是极端天气是小概率事件。
下面请程磊院长介绍“十四五”期间气象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的谋划。
2021-12-02 14:56:11
气象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始终是气象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了很多部署,也陆续出台了一批国家重大战略,这对“十四五”期间气象工作,立足新发展阶段,围绕国家战略更好谋划气象保障工作尤其重要,也很迫切。所以,我们在编制《规划》中把落实和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作为非常重要的任务,从指导思想一直到任务、工作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谋划。
《规划》整个思路里,在顶层设计上,从四大体系中重点提出构建保障国家战略普惠经济的气象服务体系。未来“十四五”要重点完善四个体系,其中一个就是服务体系,我们提出目标和任务是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十四五”时期,要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实施需求,围绕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强国建设等国家各方面的重大战略,坚持趋利避害并举,发展精细气象服务,切实将“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工作落到实处。这是整个发展思路、顶层设计。
从重点任务方面做了两方面考虑:一是对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化区域气象协调发展。围绕国家深入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具体部署,针对不同的区域发展定位,提出了不同的应对举措,支持不同地区加快气象发展。同时,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根据实际情况,有序开展气象现代化能力提升工程建设,进一步强化全国气象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二是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构建区域气象发展的新模式。围绕国家“十四五”深入实施的区域重大战略,提出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气象保障服务,因地制宜构建区域气象发展的新模式,建设一批与区域重大战略实施相匹配的特色和优势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气象示范区、气象科技创新高地。
2021-12-02 14:56:30
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广大群众、媒体朋友的关心和支持,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气象工作的关注和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关心,也期待未来通过各位媒体朋友的报道,让社会公众了解更多的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21-12-02 15:00:57